-
公开(公告)号:CN11772603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751413.9
申请日:2023-12-19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4 , G06F18/25 , G06F18/243 , G06F18/213 , G06F18/2415 , G06N3/0442 , G06N3/049 , G06N3/0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包括获取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生命周期的运行数据,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获得变化数据,提取所述变化数据的运行特征,采用筛选模型对所述运行特征进行筛选获得影响特征,采用关联分析模型对所述运行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周期特征,根据所述影响特征和所述周期特征构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将待评价数据输入所述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输出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精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可以直接应用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生命周期评价系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967099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195037.2
申请日:2025-02-21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市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源管理与智能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地源热泵系统末端负荷预测及自适应修正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构建日前负荷预测模型,计算得到日前负荷预测值;构建日前负荷预测偏差修正模型,得到日前负荷预测偏差修正值;基于日前负荷预测偏差修正值得到日前负荷预测值向量;构建日内负荷预测模型,计算得到日内负荷预测值;分别计算日内负荷预测值、日前负荷预测值向量中对应时刻的预测值与历史实测负荷数据的可信度,基于日内负荷预测值、日前负荷预测值向量中对应时刻的预测值和可信度计算得到预测负荷下发值。本发明通过构建双层负荷预测模型结合气象参数修正模型,提升了系统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了负荷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973008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070658.3
申请日:2024-01-12
Applicant: 天津大学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浅层土壤源g‑DTM模型的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方法和装置,涉及地源热泵系统仿真的技术领域,包括:获取步骤,获取输入参数;迭代步骤,基于输入参数和目标模型进行迭代计算,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迭代终止条件的浅层土壤源的当前温度数据;执行步骤,基于浅层土壤源的当前温度数据和地源热泵系统拟运行参数和地源热泵机组模型,得到目标参数;确定步骤,若目标参数不满足第二预设迭代终止条件,则利用当前温度数据和目标参数,重复执行迭代步骤和执行步骤,直至目标参数满足第二预设迭代终止条件,将满足第二预设迭代终止条件的目标参数确定为仿真结果,解决了地源热泵系统难以进行仿真导致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优化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61772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689339.7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市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IPC: F25B49/02 , G06N3/049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型的地源热泵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包括:建立包含室内热平衡、地源热泵机组及土壤热交换模型的地源热泵系统动态模型,经耦合得出其拓扑网络,根据拓扑网络结构设计分布式控制与容错运行策略,各节点依位置与相邻节点信息局部控制,构建状态空间模型,通过二次规划求最优控制动作序列使能源消耗与室内外温度偏差目标函数平衡,获最佳运行状态,通过神经网络学习最佳运行状态与环境参数间映射关系,设计地源循环流量控制算法,实现循环泵流量分配与机组工作参数自动调整。该方法可有效提升地源热泵系统的控制精度与稳定性,确保其在复杂工况下可靠运行,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同时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96975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482129.0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市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化调节方法,包括获取地源热泵系统的历史数据和运行数据,根据所述历史数据计算历史释放热量,根据所述泵机侧数据和所述环境类指标进行优化判定、计算热量关联度,根据所述用户类指标计算使用程度系数,确定液流量效率、第一需求功率和第二需求功率,根据所述能耗类指标构建地源热泵系统目标优化函数,构建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调节模型,将待优化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数据输入所述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调节模型获得需求功率和需求液流量,根据所述需求功率和所述需求液流量进行优化调节。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调节的精度和效率,同时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对降低运行成本和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703965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760389.3
申请日:2024-06-13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束沉积装置自清洁优化方法及系统,涉及薄膜沉积和材料改性技术领域,旨在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对离子束沉积装置进行定期或实时的清洁,以去除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污染物;通过集成在离子束沉积装置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沉积室内的温度、压力、离子束强度等关键参数,以及沉积层的表面状态;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预测杂质积累的趋势和位置,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自动制定个性化的自清洁策略,通过控制系统自动执行自清洁策略,无需人工干预。同时,系统还可以记录清洁过程中的数据,用于后续的分析和优化离子束沉积装置在半导体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91903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977384.2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市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6Q10/083 , G06Q30/018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排放优化方法及系统,涉及碳排放优化管理技术领域。该碳排放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传感器灵敏度评估;建筑设备碳排放评估;建筑设备能耗评估。本发明通过获取的监测相关数据进行传感器灵敏度评估得到传感器监测灵敏性系数,基于传感器监测灵敏性系数判断是否进行监测灵敏性优化,然后根据获取的合格传感器监测灵敏性系数以及获取的建筑碳排放监测相关数据得到建筑设备碳排放评估系数并判断是否进行碳排放优化评估,最后根据获取的建筑设备能耗评估系数判断是否进行碳排放优化,达到了提升碳排放优化充分性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碳排放优化过程中优化数据准确性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71362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36920.4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IPC: F24T10/1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单井取热系统,包括:井台,设置于地热井的井口;井上装置,设置于上述井台,具有与外部用水环境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回水管;换热装置,设置于上述地热井内,包括:换热器,具有循环侧及换热侧,上述循环侧与上述第一进水管及上述第一回水管相连通,上述换热侧和地热环境相连通,以使地热水在上述地热井内与上述循环侧换热;以及潜水泵,设置于上述换热器的下方,与并上述换热侧相连通,被配置为将上述地热水抽取至上述换热侧。
-
公开(公告)号:CN11959196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510143339.5
申请日:2025-02-10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耐热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热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氧化锆‑锌铝尖晶石(ZrO2‑ZnAl2O4)、改性石墨炔、抗氧化剂、热稳定剂、增塑剂、阻燃剂和抗紫外线剂。在本发明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ZrO2‑ZnAl2O4和改性石墨炔通过协同效应发挥作用,在高温辐射过程中聚乙烯分子链形成牢固的三维网络结构,提供稳定的基体支撑作用,ZrO2‑ZnAl2O4在高温环境中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耐氧化性能有效抑制聚乙烯的热降解反应,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改性石墨炔则有助于热量快速传播,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同时其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避免因摩擦作用而导致的热积累和材料老化,超高分子量交联聚乙烯、ZrO2‑ZnAl2O4和改性石墨炔三者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防护体系,共同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0396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60389.3
申请日:2024-06-13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束沉积装置自清洁优化方法及系统,涉及薄膜沉积和材料改性技术领域,旨在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对离子束沉积装置进行定期或实时的清洁,以去除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污染物;通过集成在离子束沉积装置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沉积室内的温度、压力、离子束强度等关键参数,以及沉积层的表面状态;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预测杂质积累的趋势和位置,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自动制定个性化的自清洁策略,通过控制系统自动执行自清洁策略,无需人工干预。同时,系统还可以记录清洁过程中的数据,用于后续的分析和优化离子束沉积装置在半导体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