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84092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32449.X
申请日:2022-04-23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IPC: H01L29/06 , H01L29/872
Abstract: 一种具有超结结构的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涉及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包括衬底层,外延层,P型注入区,氧化层,金属电极层,金属电极层包括阳极金属层与阴极金属层,所述衬底层设置于外延层层之上,所述外延层从上至下分为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与第三外延层,所述第三外延层设置于衬底层之上,所述第一外延层上端与阳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二外延层位于第一外延层及第三外延层之间,所述外延层上开设矩形沟槽,氧化层设置于沟槽内部,氧化层与外延层之间设置P型注入区,所述P型注入区包裹氧化层,将氧化层与外延层分隔开。P型注入区侧面与第一外延层及第二外延层接触,P型注入区底部与第二外延层接触,顶部与阳极金属层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11028479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237529.4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市首发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段设置方法,属于公路隧道照明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根据特长隧道中驾驶员驾驶疲劳、压抑的生心理特征,基于疲劳唤醒机理,研究驾驶员疲劳压抑时对色彩、亮度的需求,提出满足驾驶员安全舒适驾驶需求的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段设置位置(间距)、长度、高度的设置技术。本发明的设置方法,解决了驾驶员在特长隧道由于环境单调导致驾驶疲劳而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满足了驾驶员在特长隧道中安全舒适行车的生心理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862718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085564.3
申请日:2017-02-17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交流主电弧与旁路交流热丝电弧的复合电弧成形制造方法,将交流非熔化极焊接电源、钨极与工件形成主回路,将交流熔化极焊接电源、钨极与焊丝形成旁路,其中,交流非熔化极焊接电源在钨极与工件之间产生交流主电弧,交流熔化极焊接电源在钨极与焊丝之间产生旁路交流热丝电弧;调整交流主电弧交流电信号波形,熔化母材形成熔池,同时清理工件表面氧化膜;在旁路交流热丝电弧辅助作用下,加热焊丝形成熔滴,同时过渡进入熔池,实现有色金属成形制造,通过调整旁路交流热丝电弧的电信号波形,实现焊丝熔化与熔滴过渡的自主控制,获得大滴过渡、搭桥过渡及射滴过渡等多种熔滴过渡形式,以满足不同制造工况需求。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有色金属的高质高效高精度成形制造。
-
公开(公告)号:CN10453344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576982.9
申请日:2014-10-26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E21D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安全视认的夜间隧道入口段照明标准测算方法, 通过设定不同的隧道内光环境并确定隧道内特征位置,令驾驶员以不同速度从隧道外驾驶机动车向设置的目标物方向直线行驶,获取驾驶员发现目标物所需的视认距离D,并记录下所述隧道内特征位置的路面亮度与驾驶员发现所述目标物时所在位置的路面亮度之间的差值△L。利用多组视认距离D和亮度差△L数据建立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隧道夜间入口段路面亮度的测算,将隧道的设计最高限速速度下的停车视距代入到所述模型公式中,即可得出所述隧道夜间入口段所要求的最小亮度差△L值。
-
公开(公告)号:CN104316171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10576996.0
申请日:2014-10-26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Q1/143 , E21F17/00 , F21S2/00 , F21W2131/101 , G06K9/00825 , H05B37/0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安全视认的隧道中间段照明标准的测算方法:a)设定隧道中间段的光环境;b)在隧道中间段放置目标物;c)令驾驶员以不同速度驾驶机动车向所述目标物行驶,测量不同速度下驾驶员发现所述目标物的视认距离D;d)重新设定隧道中间段的平均亮度L并重复步骤b)和c),获取多组不同亮度L对应的视认距离D;e)利用S模型对多组视认距离D与亮度L数据进行拟合,求出D与L的关系模型公式为;f)将隧道最高限速的安全停车视距D0代入模型公式,得出该隧道光环境下隧道中间段所要求的动态最小亮度值L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本发明方法的系统。本发明提高了对隧道中间段亮度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同时操作方法简便,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7864541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711223589.1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H05B47/105 , H05B47/1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隧道照明智能调光方法,包括获取隧道外的亮度信息、色温信息、气象信息,以及隧道内交通量参数;根据进入隧道的交通量参数、气象信息及色温信息确定隧道入口段的亮度折减系数;根据隧道外获取的亮度信息及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计算隧道入口段目标亮度;根据气象信息和色温信息确定隧道入口段目标色温;根据隧道入口段目标亮度和目标色温调节隧道入口段的亮度和色温。本发明提供的隧道照明智能调光方法改变了现有技术简单采用分时段、分季节的恒定亮度并未考虑色温和天气影响的缺陷,综合考虑隧道外的亮度信息、气象信息和色温信息,成功地在隧道调光策略中引入色温和驾驶员的驾驶视觉需求,有效提高了隧道调光对人眼视觉的适应性和需求,有利于提高隧道行车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7864541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223589.1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H05B3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隧道照明智能调光方法,包括获取隧道外的亮度信息、色温信息、气象信息,以及隧道内交通量参数;根据进入隧道的交通量参数、气象信息及色温信息确定隧道入口段的亮度折减系数;根据隧道外获取的亮度信息及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计算隧道入口段目标亮度;根据气象信息和色温信息确定隧道入口段目标色温;根据隧道入口段目标亮度和目标色温调节隧道入口段的亮度和色温。本发明提供的隧道照明智能调光方法改变了现有技术简单采用分时段、分季节的恒定亮度并未考虑色温和天气影响的缺陷,综合考虑隧道外的亮度信息、气象信息和色温信息,成功地在隧道调光策略中引入色温和驾驶员的驾驶视觉需求,有效提高了隧道调光对人眼视觉的适应性和需求,有利于提高隧道行车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4266823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580369.4
申请日:2014-10-26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1M1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B37/0218 , Y02B20/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安全视认的白天隧道入口段照明标准测算方法,包括:(a)设定隧道入口段内光环境参数;(b)确定隧道内特征位置,测量隧道内特征位置的平均路面亮度L;(c)在隧道内特征位置放置目标物,令驾驶员以不同速度从隧道外驾车驶向目标物,获取驾驶员不同速度下发现目标物的视认距离D,测量驾驶员发现目标物时所在位置的路面亮度L20,求取亮度折减系数K为L与L20的值;(d)重新设定隧道入口段平均路面亮度L,重复(b)和(c),获取多组不同的视认距离D和相应的亮度折减系数K;(e)利用Sigmoid函数模型对多组D与K的数据计算拟合,求得D与K的关系模型公式为;(a)将隧道最高限速的安全停车视距D0代入到所述模型公式中,得出白天隧道入口段的最小亮度折减系数K0。本发明还涉及实现本发明方法的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2646160A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210040583.1
申请日:2012-02-21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商权模糊物元法的区域水污染综合评价与优化方法,采用定量化的方法构建了区域水污染排放源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建立了区域水环境综合效果最优的线性规划模型。包括:建立模糊物元模型、熵权法计算权重、确定区域重点排放源、建立区域排放源优化模型步骤。本发明以物元理论作为水污染排放源的评价工具,实现了对水污染排放源的良好评价。实现了水污染排放源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在综合评价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最大程度上考虑了系统的综合性,使得优化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应用情况。建立的评价决策方法概念清晰、直观,而且计算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计算机编程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882313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764682.7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6T7/80 , G06N3/0455 , G06N3/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路侧LiDAR‑相机外参标定方法及系统,包括LiDAR和相机两类硬件,系统在路侧计算单元上运行。本系统由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和参数预测模块组成。特征提取模块由LiDAR和相机两个分支组成。特征提取模块将LiDAR采集到的点云数据和相机拍摄的图像数据作为输入,输出LiDAR特征和图像特征。特征匹配模块由相关层和Transformer架构组成,将LiDAR特征和图像特征作为输入,对LiDAR和图像特征进行细粒度的匹配。最后,参数预测模块将匹配的LiDAR和相机细粒度特征进行参数回归,对参数进行预测,将输出的参数进行三次迭代细化,最终输出预测的外部参数。本发明针对路侧场景的LiDAR和相机进行自动外部校准,提高了路侧标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不需要标定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