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78261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910932644.7
申请日:2019-09-29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形PCB罗氏线圈,根据IGBT模块的凸台结构,通过合理选择线圈内径、外径、走线宽度、过孔大小、线圈匝数等参数,采用4层板结构,设计了一种方形PCB罗氏线圈,将其嵌套在每个小凸台上,在不改变模块凸台结构的情况下,对每个芯片电流进行测量,为后续的压接式IGBT器件可靠性设计提供了极大便利。
-
公开(公告)号:CN118890886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890946.3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 三峡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小输电线路无源干扰的自适应阻抗匹配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监测设备,所述监测设备包括四个由坡莫合金制作的滚轮,四个滚轮分为上下两层设置,每层设置两个滚轮,在滚轮中的轮轴凹槽处缠绕有铜线线圈,上下两个滚轮的线圈串联;当自适应阻抗匹配装置在导地线上行走时,上下滚轮紧密相连,形成坡莫合金磁环,基于滚轮构成的磁环对感应电流进行吸收;控制模块用于基于监测到的感应电流进行适应阻抗匹配装置的自身阻抗的调节,以消除输电线路上的无源干扰。本发明的装置利用其在导地线上行走时形成磁环来吸收感应电流;而且通过引入有源阻抗网络来实现自适应阻抗调节,确保装置在不同位置偏移下能够保持良好的感应电流吸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412946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259722.2
申请日:2024-03-0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H02J7/00 , G06F30/20 , H02J50/10 , H01M10/4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恒流‑恒压输出模式的电池无线充电方法,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或非接触电能传输应用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用于电池无线充电的IPT系统的优化向量全部补偿元件,确定IPT系统的参数;利用广义奇异值法对补偿参数的敏感度进行分析,确定切换参数,设置耦合系数变化范围、负载电阻变化范围和转折电阻,建立耦合负载均无关恒流‑恒压输出型补偿拓扑优化模型;利用MOPSO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并根据实际需要,在最优解集中分析和选取优化方案后,搭建IPT系统进而实现对电池的无线充电;本发明通过多目标优化后的副边参数切换策略,同时满足了线圈偏移引起的功率效率降低问题和电池恒压恒流分段充电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54505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378514.X
申请日:2023-04-11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谐振模式切换的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为了提升电池使用寿命,电池类负载一般采用恒流‑恒压两段式充电模式(第一阶段以恒定电流充电,当电压达到预定值时转入第二阶段进行恒压充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谐振模式切换的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仅需要开通或关断接收侧的交流开关S(可由两个反向串联的MOSFET或IGBT构成),即可实现恒流充电模式向恒压充电模式的转换。当开关S断开时,该充电系统工作于线性谐振工作状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电池充电电压大于设定电压时,开关S闭合,该充电系统工作于非线性谐振状态,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该方案结构简单,无需原边副边的通信,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04878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663089.4
申请日:2022-06-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0 , G06F11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正交试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中各类属性因素对无源干扰影响的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地面粗糙程度、特高压电压等级中输电铁塔的构型和辅材角钢、以及架空导线和地线的弧垂特性等产生电磁散射的因素,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无源干扰计算模型进行了完善。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将上述各类因素的不同实验水平进行均衡的组合。一方面实现了于多种因素电磁散射共同作用下的无源干扰分析,另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建模的工程量和实验的仿真次数。最后利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得出上述特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各类属性变量因素,对观测点处无源干扰水平的影响。该方法适用于实际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下的无源干扰分析计算,其中发生电磁散射的各类属性因素的变量可随实际情况变动修改,最终能够有效、全面、快速地评估出各类因素的电磁散射作用对无源干扰结果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为后续特高压输电线路无源干扰研究中的主动抑制和被动避让距离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689331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536291.5
申请日:2023-05-12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 三峡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雷达散射截面的高压架空线路检测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用于电场计算的关键参数信息;基于所述关键参数信息计算雷达发射的前行波对应的第一电场和导线的反射波对应的第二电场;基于所述第一电场和第二电场获取雷达散射截面数据;基于所述雷达散射截面数据进行高压架空线路的检测。本发明的方法可解决当前高压线路目标识别时缺乏较为精确毫米波雷达电磁散射截面模型的问题,能够准确高效地进行高压架空线路的检测,以减小直升机和低空飞行器撞击线路的几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82156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585210.0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 三峡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快速多级子方法的杆塔阵列电磁散射快速求解方法,包括:建立杆塔阵列中任意一个杆塔内部各几何元上电流元之间的多层快速多极子求解矩阵方程;从杆塔阵列中分别选取第一杆塔和第二杆塔的几何中心作为散射中心,建立第一杆塔内部各几何元和第二杆塔内部各几何元之间的汇聚‑转移‑发散矩阵方程;基于多层快速多极子求解矩阵方程和汇聚‑转移‑发散矩阵方程,建立杆塔阵列的矩阵方程;基于杆塔阵列的矩阵方程求解杆塔阵列的所有电流元,并基于杆塔阵列的所有电流元求解均匀媒质空间任意点的电磁散射场。
-
公开(公告)号:CN115048787B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0663089.4
申请日:2022-06-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0 , G06F11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正交试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中各类属性因素对无源干扰影响的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地面粗糙程度、特高压电压等级中输电铁塔的构型和辅材角钢、以及架空导线和地线的弧垂特性等产生电磁散射的因素,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无源干扰计算模型进行了完善。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将上述各类因素的不同实验水平进行均衡的组合。一方面实现了于多种因素电磁散射共同作用下的无源干扰分析,另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建模的工程量和实验的仿真次数。最后利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得出上述特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各类属性变量因素,对观测点处无源干扰水平的影响。该方法适用于实际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下的无源干扰分析计算,其中发生电磁散射的各类属性因素的变量可随实际情况变动修改,最终能够有效、全面、快速地评估出各类因素的电磁散射作用对无源干扰结果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为后续特高压输电线路无源干扰研究中的主动抑制和被动避让距离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2730943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910974759.2
申请日:2019-10-14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压接式IGBT内部电流测量的圆形PCB罗氏线圈,结合4.5kV/1.2kA压接式IGBT器件的凸台布局,设计了一种圆形PCB Rogowski线圈,该线圈的设计包括:线圈内径、外径、线圈匝数等参数的合理选择。圆形PCB Rogowski线圈具有响应频带宽、测量范围大、无磁滞和饱和现象、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微机化和网络化等优点,其测量原理是PCB Rogowski线圈嵌套在压接式IGBT的凸台上形成闭环,依据电磁感应定律,通过感应被测凸台中交变电流产生的变化磁场来间接反映被测电流的大小。
-
公开(公告)号:CN115048788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210663258.4
申请日:2022-06-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8/10 , G06F17/10 , G06F113/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中短波无线电台站与特高压输电线路之间的防护间距求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了含粗糙土壤地面的五基铁塔无源干扰数学模型;通过矩量法求解输电线路上的感应电流,从而求出特高压输电电路对中短波无线电台站的干扰水平;采用垂直极化平面波进行激励,首先确定在全频段内出现无源干扰极大值时的入射波角度,接着通过多次循环求解得到的值构造无源干扰极值随防护间距变化的曲线,从而得到规定限值下的防护间距。本发明不再基于良导体地面,采用贴合实际的粗糙地面模型,通过确定无源干扰极值出现时的入射波角度与谐振频率,构造并求解拟合函数,从而使得到的防护间距值更加精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