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桩筒复合基础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2635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211545208.2

    申请日:2022-12-05

    Abstract: 一种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桩筒复合基础及施工方法,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技术领域,其结构包括大直径筒桩、劲芯桩和承台;大直径筒桩为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短筒桩;劲芯桩为圆形截面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和圆形截面水泥土桩构成的长桩;承台为圆形现浇钢筋混凝土承台;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同轴线插入水泥土桩体内形成劲芯桩,在劲芯桩周围竖直挖环形孔保留桩间土体形成的土芯,插入钢筋网笼浇筑混凝土,形成大直径筒桩,最后在劲芯桩顶浇筑承台。本发明桩筒复合基础可以减小湿陷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不利影响,具有高承载能力和减沉作用,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低碳环保,经济效益好。

    一种非牛顿流体变刚度耗能减震锚杆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2635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545199.7

    申请日:2022-12-05

    Abstract: 一种非牛顿流体变刚度耗能减震锚杆及施工方法,属于岩土支挡工程及振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主动变刚度的耗能减震锚杆技术,结构由变刚度装置1和锚杆18组成,变刚度装置1由固定罩2、变刚度弹簧8、连接件12、活塞15和连轴16组成,锚杆由自由段和锚固段组成。锚杆18通过螺纹17与变刚度装置1连接形成整体的完整的非牛顿流体变刚度耗能减震锚杆。连接于锚头的变刚度装置能够在地震发生时自动增大弹簧刚度,减小震动区和稳定区的相对位移,增加了被支护区域的稳定性。施工方法的步骤为:步骤(1)勘察设计;步骤(2)钻孔;步骤(3)锚杆18施工;步骤(5)非牛顿流体变刚度耗能减震锚杆组装;步骤(6)恢复场地,完成施工。

    一种基于MEC-D2D的分布式协同缓存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37156B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011317907.2

    申请日:2020-11-23

    Abstract: 一种基于MEC‑D2D的分布式协同缓存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首先分析协同通信模型中的内容流行度、缓存空间C的有限性以及D2D通信层干扰等因素对用户内容获取平均时延的影响,将边缘服务器与终端间的联合内容缓存机制构建为一个时延优化问题;其次建立内容分段模型,采用缓存放置策略进行内容部署,用户可通过D2D链路从邻近终端中获得总数Kcf个内容片段,当邻近设备中已缓存片段不足以重构内容f时,需从MEC服务器中获取[sf‑min(Kcf,sf)]个内容片段数以保证内容完整性,将减小用户内容获取平均时延的优化目标转化为完全背包问题,将优化目标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子问题,分别对每一个子问题采用动态规划算法进行求解,寻找构成最优解的最优缓存分配方案{cf}*。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能量协作与任务卸载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2311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10744074.6

    申请日:2021-07-01

    Abstract: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能量协作与任务卸载优化方法,首先当任务流到达无线接入点,无线接入点根据自身电池状态判断是否可本地执行任务,若可本地执行则需要考虑是否进一步卸载到基站计算,若不可本地执行,则考虑是否可以通过能量协同获得其他接入点的能量支持,若可以得到能量供应,则考虑是否进一步考虑卸载到基站处理,若不可以得到能量支持,则只能将任务全部卸载到基站进行任务的处理。然后其次,构建最小化在被执行时的时延消耗函数,最后通过一种能量协作下的联合任务卸载与资源分配算法优化该集合中的卸载决策与资源分配,降低5G环境下任务时延的总消耗。

    一种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中身份认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35714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83620.5

    申请日:2020-07-13

    Abstract: 一种移动边缘计算中的身份认证方法,初始阶段:注册中心生成自己的公钥和私钥(PkRA,SkRA),并且公开自己的公钥;用户注册阶段:用户在接入边缘服务器提供的服务之前必须在注册中心注册成为合法的用户;服务器注册阶段:边缘服务器生成自己的公私钥对(PkMS,SkMS),并将公钥PkMS注册到注册中心,注册中心为边缘服务器分配身份标识IDMS,并使用注册中心的私钥SkRA签名后发送给边缘服务器;认证阶段:当用户向边缘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时,距离最近的边缘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的请求后向注册中心求证用户的身份标识IDC是否存在。用户与边缘服务器经过身份认证后确定会话密钥,最终实现移动终端与边缘服务器双向认证的目的。

    一种可卸荷装配式桩锚多级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75354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210257330.3

    申请日:2022-03-16

    Abstract: 一种可卸荷装配式桩锚多级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属支挡工程领域。其可支护结构的挡土板由第一类装配板、第二类装配板和第三类装配板相互拼接组成;卸荷结构由卸荷梁、卸荷板、定滑轮组成;卸荷承载结构由内钢管、外钢管、封口钢板和水泥浆组成;锚杆由竖直段和水平段组成;连接件底部固接于桩顶部,并嵌套于挡土板中,卸荷结构中卸荷梁的一侧与卸荷承载结构连接,另一侧与桩连接,拉索一端与卸荷结构连接,一端锚固于紧绳器上,锚杆穿过卸荷承载结构、定滑轮锚固于紧绳器上。本发明解决目前高边坡或深基坑作业空间较小或基坑边缘距离用地红线较近的问题,并通过提前预制构件,提高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能量协作与任务卸载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23115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110744074.6

    申请日:2021-07-01

    Abstract: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能量协作与任务卸载优化方法,首先当任务流到达无线接入点,无线接入点根据自身电池状态判断是否可本地执行任务,若可本地执行则需要考虑是否进一步卸载到基站计算,若不可本地执行,则考虑是否可以通过能量协同获得其他接入点的能量支持,若可以得到能量供应,则考虑是否进一步考虑卸载到基站处理,若不可以得到能量支持,则只能将任务全部卸载到基站进行任务的处理。然后其次,构建最小化在被执行时的时延消耗函数,最后通过一种能量协作下的联合任务卸载与资源分配算法优化该集合中的卸载决策与资源分配,降低5G环境下任务时延的总消耗。

    吸水挤密隧道围岩的型钢格室承载拱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56647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363739.3

    申请日:2022-04-08

    Abstract: 吸水挤密隧道围岩的型钢格室承载拱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属隧道围岩支护技术领域,支护结构由沿隧道环向依次布置的相邻单个型钢格室通过销钉孔采用销钉销接构成,单个型钢格室由型钢板焊接组成,单个型钢格室的横截面呈矩形或扇形;吸水挤密结构由填充干石灰的吸水外膜袋和充气的挤密内膜袋组成,吸水挤密结构呈同心圆柱状;首先根据支护结构组成现场或工厂加工单个型钢格室和吸水挤密结构,其次根据隧道分部开挖工法沿隧道环向依次安装单个型钢格室、相邻的单个型钢格室之间通过销钉孔采用销钉销接后形成型钢格室承载拱结构;然后安装吸水挤密结构,最后利用空压机向挤密内膜袋充压,内膜袋鼓胀侧向挤密周围土体,形成型钢格室承载拱支护结构。

    一种可卸荷装配式桩锚多级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75354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257330.3

    申请日:2022-03-16

    Abstract: 一种可卸荷装配式桩锚多级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属支挡工程领域。其可支护结构的挡土板由第一类装配板、第二类装配板和第三类装配板相互拼接组成;卸荷结构由卸荷梁、卸荷板、定滑轮组成;卸荷承载结构由内钢管、外钢管、封口钢板和水泥浆组成;锚杆由竖直段和水平段组成;连接件底部固接于桩顶部,并嵌套于挡土板中,卸荷结构中卸荷梁的一侧与卸荷承载结构连接,另一侧与桩连接,拉索一端与卸荷结构连接,一端锚固于紧绳器上,锚杆穿过卸荷承载结构、定滑轮锚固于紧绳器上。本发明解决目前高边坡或深基坑作业空间较小或基坑边缘距离用地红线较近的问题,并通过提前预制构件,提高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一种基于异构网络D2D通信的资源管理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35829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68867.X

    申请日:2020-07-13

    Abstract: 一种基于异构网络D2D通信的资源管理算法,先在基站端设置一个保护区域,限制D2D用户对基站接收蜂窝用户信号产生干扰;然后按照模糊聚类原则对保护区域外的D2D用户分组,减小D2D用户链路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实现多个D2D用户复用一个蜂窝用户通信的场景;最后,基于D2D用户通信作为辅助通信不能严重干扰到蜂窝用户通信的原则,通过中断概率为每个D2D用户分组选择可复用其频谱资源通信的蜂窝用户,以保证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该方案不仅有效降低了用户之间的同频干扰,还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系统吞吐量以及D2D用户的公平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