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富水区域断层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22302A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1010265691.X

    申请日:2010-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压富水区域断层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通过地质勘察及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查明隧道穿越断层的边界,并判断断层的来水方向;b、根据所述断层的来水方向,在隧道旁断层的来水侧开挖排水洞;c、在排水洞排水降压条件下,在隧道掌子面对隧道实施每循环超前注浆预加固;d、在隧道每循环注浆预加固达到要求后,准备开挖前,在排水洞内向隧道方向钻孔,利用所钻的孔加大排水能力,进一步降低隧道周边围岩内渗透水压力;e、从隧道掌子面处开挖隧道。本发明通过设置排水洞,降低隧道附近渗透水压力,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断层破碎岩体在高压水作用下发生突水、突泥(石)现象,提高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可靠性。

    一种隧道通过软弱地层的分区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15404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592200.1

    申请日:2012-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通过软弱地层的分区加固方法,它将隧道结构的外围空间沿隧道结构的轴向分为对称的两个侧向抗力区和隧底抗力区实行加固措施分别形成侧向加固区和隧底加固区,它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对隧道侧向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形成侧向加固区;(2)然后对隧道底部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形成隧底加固区。本发明针对隧道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特征,有显著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分区加固措施,能有效改善软弱地层中赋存隧道受力性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小因列车振动荷载引起的隧道结构沉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种防止隧道衬砌背后水纵向串流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985884A

    公开(公告)日:2011-03-16

    申请号:CN201010265477.4

    申请日:2010-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隧道衬砌背后水纵向串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在二次衬砌与防水板对应的外表面上沿周向设置至少一圈凸起的阻水环,该阻水环切断防水板、纵向排水管,并深入到初期支护及围岩内,阻止地下水纵向串流。本发明能实现隧道在不同富水程度地段的分区、分段排水,根据地下水富水程度,有针对性地设置隧道防排水系统,满足隧道的排水能力,节约工程成本,降低养护维修费用,避免地下水在衬砌背后串流引起的衬砌薄弱段开裂、渗漏、射水等现象。

    一种隧道通过软弱地层的分区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15404B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210592200.1

    申请日:2012-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通过软弱地层的分区加固方法,它将隧道结构的外围空间沿隧道结构的轴向分为对称的两个侧向抗力区和隧底抗力区实行加固措施分别形成侧向加固区和隧底加固区,它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对隧道侧向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形成侧向加固区;(2)然后对隧道底部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形成隧底加固区。本发明针对隧道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特征,有显著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分区加固措施,能有效改善软弱地层中赋存隧道受力性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小因列车振动荷载引起的隧道结构沉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种防止隧道衬砌背后水纵向串流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985884B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010265477.4

    申请日:2010-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隧道衬砌背后水纵向串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在二次衬砌与防水板对应的外表面上沿周向设置至少一圈凸起的阻水环,该阻水环切断防水板、纵向排水管,并深入到初期支护及围岩内,阻止地下水纵向串流。本发明能实现隧道在不同富水程度地段的分区、分段排水,根据地下水富水程度,有针对性地设置隧道防排水系统,满足隧道的排水能力,节约工程成本,降低养护维修费用,避免地下水在衬砌背后串流引起的衬砌薄弱段开裂、渗漏、射水等现象。

    地下有害气体排出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46535B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210592227.0

    申请日:2012-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有害气体排出装置,包括管壁上设有排气孔的滤气管,所述滤气管深入至自然地面下的含气地层,其特殊之处在于:还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穿套在滤气管内,所述滤气管上设有连接通孔,排水管位于自然地面上的一端穿过连接通孔与滤气管外的水泵连接。本装置能降低地下水对地下有害气体的封盖作用,能显著提高排气效率,同时实现气体最大限度地排出,且通过阀门可实现地下有害气体的有控排放,减小排气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种溶洞防护方法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985883B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010265521.1

    申请日:2010-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下穿高陡、狭窄型溶洞地段防止落石的溶洞防护方法,其步骤包括:a.在溶洞两侧的隧道边墙处分别开设迂回支洞爬升至隧道垂直正上方溶洞顶标高附近,在隧道垂直正上方上述溶洞两侧的迂回支洞之间开辟贯通溶洞的多条纵向支洞;b.在每条纵向支洞内设置跨越溶洞的纵梁,纵梁两端分别支撑在位于洞两侧的纵向支洞内;c.在上述多条纵梁上横向搭载支撑板作为底部支撑;d.在支撑板上灌注混凝土至溶洞顶部,用于防护下方的隧道。本发明利用在纵向支洞内设置的纵梁、支撑板和混凝土结构对溶洞顶面进行主动防护,防止了溶洞顶面不稳定岩体坠落,保证了施工及运营安全。

    地下有害气体排出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46535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210592227.0

    申请日:2012-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有害气体排出装置,包括管壁上设有排气孔的滤气管,所述滤气管深入至自然地面下的含气地层,其特殊之处在于:还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穿套在滤气管内,所述滤气管上设有连接通孔,排水管位于自然地面上的一端穿过连接通孔与滤气管外的水泵连接。本装置能降低地下水对地下有害气体的封盖作用,能显著提高排气效率,同时实现气体最大限度地排出,且通过阀门可实现地下有害气体的有控排放,减小排气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移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003204A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1010541087.5

    申请日:2010-1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主要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该系统包括救生舱与救生管道,救生舱与救生管道相连,其特征是:所述救生舱设置在隧道掌子面附近,救生管道沿隧道开挖壁布设,延伸至已施做二次衬砌的隧道区域。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不干扰正常施工、使用方便,整个系统可重复利用的优点。救生舱具有高强度、抗冲击的特点,其内配备照明、通风、通信等应急设备及食品,并可随掌子面移动。救生管道可分节交替循环,整个系统可重复利用。

    一种溶洞防护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85883A

    公开(公告)日:2011-03-16

    申请号:CN201010265521.1

    申请日:2010-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下穿高陡、狭窄型溶洞地段防止落石的溶洞防护方法,其步骤包括:a.在溶洞两侧的隧道边墙处分别开设迂回支洞爬升至隧道垂直正上方溶洞顶标高附近,在隧道垂直正上方上述溶洞两侧的迂回支洞之间开辟贯通溶洞的多条纵向支洞;b.在每条纵向支洞内设置跨越溶洞的纵梁,纵梁两端分别支撑在位于洞两侧的纵向支洞内;c.在上述多条纵梁上横向搭载支撑板作为底部支撑;d.在支撑板上灌注混凝土至溶洞顶部,用于防护下方的隧道。本发明利用在纵向支洞内设置的纵梁、支撑板和混凝土结构对溶洞顶面进行主动防护,防止了溶洞顶面不稳定岩体坠落,保证了施工及运营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