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3282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832998.5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马江燕 , 黄琳 , 邓保顺 , 张明 , 白青松 , 何磊 , 贾文璟 , 蔡玉军 , 毛萌 , 闻克宇 , 张涛 , 于世平 , 侯卫华 , 马强 , 李峥 , 刘婧睿 , 王妍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富集区孤岛式铁路建筑群近零碳供能系统及其方法。本系统中,太阳能集热器与乙二醇‑水板式换热器一侧组成循环,高温直供水箱和低温水箱与乙二醇‑水板式换热器另一侧组成循环;高温直供水箱与水‑水板式换热器一侧组成循环,用户与水‑水板式换热器另一侧组成循环;太阳能光伏发电面板的光伏背板余热回收单元通过风管接入空气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与高温直供水箱和低温水箱组成循环;高温直供水箱和低温水箱与水源热泵的蒸发器组成循环,用户与水源热泵的冷凝器组成循环。本系统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采用多种模式运行,有效控制排放污染,降低耗电,能量供应平稳,能效更高,可实现铁路站区建筑群近零碳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08758819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765498.9
申请日:2018-07-1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0007 , E04B2/00 , F24F13/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式风机盘管墙体,所述墙体包括壳体,壳体的前面板下部设置有出风口,上部设置有进风口;壳体内中部设置有盘管换热器,底部设置有冷凝水盘,壳体内上部设置有贯流风机;整个壳体呈直立的厚板形结构,作为装配式墙体结构的一部分。本发明基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理念,适用于空调室内机结构,特别适用于地铁车站设备用房的空调末端,运行后,能达到承担冷负荷和湿负荷的效果,使得空调设备也可按照标准化模块,作为维护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功能性维护结构,不仅节约空间,且有效降低了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857987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463886.7
申请日:2024-04-17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C02F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级热泵污水提取中水系统及方法。利用蒸馏法从污水中提取中水的能耗较大。本发明包括常压冷凝器、真空冷凝器、污水蒸发器、蒸汽蒸发器、常压蒸馏器和真空蒸馏器,常压冷凝器位于常压蒸馏器内,真空冷凝器位于真空蒸馏器内;常压冷凝器接入真空冷凝器,进而分支接入污水蒸发器和蒸汽蒸发器,再合并接回常压冷凝器;常压蒸馏器和真空蒸馏器合并接入蒸汽蒸发器;常压蒸馏器接入真空蒸馏器,进而接入污水蒸发器。本发明回收常压蒸馏器和真空蒸馏器排出的蒸汽及污水携带的热量,作为蒸汽蒸发器、污水蒸发器的热源,通过常压冷凝器、真空冷凝器对污水进行加热蒸馏,可有效减少温排放,降低利用蒸馏法从污水提取中水的运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408242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496193.8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建筑应急调峰复合冷热源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现有地下建筑冷热源系统存在无法满足突发性负荷冲击需求的问题。本系统包括末端供冷设备、热泵机组、地埋管换热设备和地下水池;末端供冷设备与热泵机组通过输水管路组成第一回路;末端供冷设备与地下水池通过输水管路组成第二回路;热泵机组与地埋管换热设备通过输水管路组成第三回路;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池通过输水管路组成第四回路;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池通过另一路输水管路组成第五回路。本发明运行过程中,地埋管可进行常规冷负荷处理,地下水池由于高热容量,可作为辅助冷源承担突发性负荷冲击的调峰应急处理,供冷效果好,运行可靠,且能耗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80385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1111543.7
申请日:2021-09-23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F24F11/64 , F24F11/77 , F24F11/88 , F24F11/85 , F24F110/10 , F24F110/12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直接蒸发冷却地铁通风降温系统运行控制方法,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系统运行能耗高的问题,本发明实现直接蒸发冷却地铁通风降温系统在满足环境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下长期运行耗能最低,达到运行节电的目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机组节能控制柜与地铁车站BAS系统的互联,实现BAS系统下发的直接蒸发冷却地铁通风降温系统一键启动或停止控制指令;(2)机组节能控制柜通过对各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与比较判断,并给出各受控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指令,控制各受控设备运行;(3)直接蒸发冷却地铁通风降温系统自动运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0017560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910232289.2
申请日:2019-03-2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严寒地区地铁区间废热利用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排风风井、第二排风风井和新风风井;第一排风风井一端通向室外排风风亭,另一端通过第一排风风机连接直膨机组室外机,然后接至区间隧道;第二排风风井一端连接第一排风风井,另一端通过第二排风风机连接热管换热器,然后接至区间隧道;新风风井自室外新风风亭引入,通过热管换热器接入直膨机组室内机后,连接车站送风管和车站送风口;直膨机组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直膨机组室外机相连接。该系统最大限度利用区间隧道内土壤热和列车制动产生的废热,提高车站温度,不但能很好的解决严寒地区冬季车站温度过低问题、还能提高车站空气品质,大大节约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09059161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627454.X
申请日:2018-06-1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连续调节、部分开启的地铁活塞风系统及控制方法,系统包括在车站两端与轨行区连接的出站端活塞风道内设置的活塞风阀,活塞风阀下方沿轨道方向上设置有若干温度传感器,各个温度传感器接入DDC控制器,并与活塞风阀互联;活塞风阀内设置有多组平行的叶片,均通过叶片轴固定,叶片轴侧面设置有多组连杆将叶片分成多组,每组叶片的连杆均设置有独立的模拟量电动执行机构,模拟量电动执行机构与DDC控制器互联。本发明克服了既有活塞风系统活塞风阀只有开关两种模式的运行缺点,能缓解冬季闭式运行时活塞风压对站台门系统的影响,有效提高车站问题,并优化了传统活塞风阀半开时叶片受力过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912612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15867.1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通风与排烟功能的弥散吊顶送风系统及使用方法,包括空气处理机组、新风管和回风管,空气处理机组的进风端与新风管连接,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端分别与第一送风管和第二送风管连接,第一送风管的出风口连接有射流送风口,第二送风管的出风口连接有静压室送风管,静压室送风管与侧送风口连接,射流送风口和侧送风口均设置在静压室内,回风管的一端与风道连接,风道连接有回风口,回风管的另一端与空气处理机组连接。本发明地铁站台公共区兼具通风与排烟功能的新型弥散吊顶送风系统送风射流能在静压室内均匀混合,均匀混合的气流穿过弥散吊顶板以较低的速度进入下部空间,下部空间温度分布均匀,可以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9059161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1810627454.X
申请日:2018-06-1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连续调节、部分开启的地铁活塞风系统及控制方法,系统包括在车站两端与轨行区连接的出站端活塞风道内设置的活塞风阀,活塞风阀下方沿轨道方向上设置有若干温度传感器,各个温度传感器接入DDC控制器,并与活塞风阀互联;活塞风阀内设置有多组平行的叶片,均通过叶片轴固定,叶片轴侧面设置有多组连杆将叶片分成多组,每组叶片的连杆均设置有独立的模拟量电动执行机构,模拟量电动执行机构与DDC控制器互联。本发明克服了既有活塞风系统活塞风阀只有开关两种模式的运行缺点,能缓解冬季闭式运行时活塞风压对站台门系统的影响,有效提高车站问题,并优化了传统活塞风阀半开时叶片受力过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288533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010171477.1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能多源互补型供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五个循环:第一循环为空气源热泵循环制热蓄热系统,由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组成;第二循环为中间换热蓄热系统,由第一冷凝器、储热换热水箱和第二蒸发器组成;第三循环为水源热泵换热系统,由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组成;第四循环为用户端用热系统,由第二冷凝器和散热末端组成;第五循环为太阳能换热蓄热系统,由太阳能集热板和储热换热水箱组成。该供暖系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子系统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太阳能及空气能等清洁能源,解决太阳能利用率低可靠性差,空气源热泵供热稳定性低、能效低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