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7036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64402.1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张凯 , 赵民 , 陈海鹏 , 贾倩 , 郑小鹏 , 赵山杉 , 张升升 , 刘闻 , 汪宏昇 , 王小辉 , 闫嘉伟 , 黄彬 , 陈锐豪 , 赵月 , 武健辉 , 李枫 , 陈忠灿 , 贺淇楝 , 李杰奇 , 徐峰涛
IPC: G06F30/20 , G06F30/27 , G06F30/17 , G06F30/15 , G06N3/048 , G06N3/08 , G06F119/08 , G06F119/12 , G06F111/08 , G06F111/04 , G06F111/06
Abstract: 一种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法,考虑了热防护系统设计及应用中物性参数、热流密度和几何外形等的不确定性和参数的概率分布特性,将其嵌入到设计流程中,实现了热防护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及其设计优化;利用核密度理论对热防护设计中的材料属性参数、输入环境参数、加工工艺参数等小子样特性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建模,实现输入参数不确定性分布特征的准确建模;通过基于物理信息的代理模型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使得设计模型和结果具有可解释性,具有很强的外推和泛化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113315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37058.9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1N29/032 , G01N2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声学共振能量耗散测量气体粘度的方法,运用气体介质中声波共振能量损耗方式实现测量。本发明首先在声学共振腔体中利用激励声源产生声波信号,并同步采集声波信号复数电压响应值,再利用激励声源频率和声波信号复数电压响应值拟合得到共振峰的声学共振半宽,最后根据声学共振半宽得到待测气体粘度;本发明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方法的不足,满足气体粘度高精度测量的要求,测量范围广、测量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对气体热物理性质测量领域相关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239916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544110.4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B64C1/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飞行器外表面发汗气膜铺展性的热防护系统及方法,热防护系统包括上游发汗区、中间抽吸区、下游发汗区和测量控制单元;上游发汗区位于飞行器头锥或舵翼前缘,中间抽吸区和下游发汗区通过管路连通,依次沿飞行中的气流方向排列在上游发汗区下游的飞行器表面;测量控制单元用于测量发汗区热流,并通过控制电子稳压阀、电子截止阀和微型压电泵的状态、对上游发汗区的初次发汗、中间抽吸区的吸抽及下游发汗区的再次发汗进行调控;本发明通过在发汗下游布置抽吸区,提高发汗气膜铺展性;在抽吸区下游布置再发汗区域,且抽吸区与再发汗区通过压电泵联动,实现冷却气体的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113315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111437058.9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1N29/032 , G01N2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声学共振能量耗散测量气体粘度的方法,运用气体介质中声波共振能量损耗方式实现测量。本发明首先在声学共振腔体中利用激励声源产生声波信号,并同步采集声波信号复数电压响应值,再利用激励声源频率和声波信号复数电压响应值拟合得到共振峰的声学共振半宽,最后根据声学共振半宽得到待测气体粘度;本发明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方法的不足,满足气体粘度高精度测量的要求,测量范围广、测量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对气体热物理性质测量领域相关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429595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560417.9
申请日:2023-11-21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行器主被动组合式热防护系统,包括:气动热传导部件、飞行器壳体、局部主动冷却部件、主供冷源、换热输运管网、次供冷源、旁通输运管网、局部冷却输运管网和测量控制系统;气动热传导部件设置在飞行器壳体前端;主供冷源和测量控制系统设置在飞行器壳体内;主供冷源、气动热传导部件的换热器和次供冷源通过换热输运管网连通;飞行器壳体中部设置有局部主动冷却部件;主供冷源与局部主动冷却部件经旁通输运管网、局部冷却输运管网连通;次供冷源与局部主动冷却部件通过局部冷却输运管网连通。本发明所述系统采用空间上主被动组合和时间上主被动切换的灵活组合式热防护,实现了长时高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全局最佳的综合热防护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504615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011164994.2
申请日:2020-10-27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胡鹏举 , 杨旸 , 费王华 , 秦云鹏 , 李杰奇 , 王国庆 , 郑雄 , 武健辉 , 李争学 , 王浩亮 , 曾星星 , 辜天来 , 尹戈玲 , 刘建妥 , 乔晓慧 , 姚星合
Abstract: 一种旋转加速式的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系统,包括:真空旋转加速段、试验段、磁悬浮电推进系统、能源存储分配系统、试验气体介质调控系统以及试验数据测量系统;试验模型通过旋转加速,获得初始速度并进入试验段,试验段内设置有磁悬浮电推进系统,通过磁悬浮电推进系统对试验模型进行速度控制,模拟飞行弹道;能源存储分配系统和试验气体介质调控系统均设置在试验段外侧,能源存储分配系统用于给磁悬浮电推进系统以及试验气体介质调控系统供电,试验气体介质调控系统用于调节密闭的试验段内部的气体压力及温度;试验数据测量系统用于采集试验模型运动数据。解决原有试验设备试验模型尺度受限、试验气体受污染、天地差异性等限制飞行器技术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307558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1148714.9
申请日:2020-10-23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曲面导流通道、导焰舱及导流通道的设计方法,该导流通道前端的导流通道入口与飞行器喷管的出口相连,后端与助推器相连;导流通道包括中心尖劈和位于尖劈两侧的两组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尖劈为对称的V形壳体结构,尖劈头部为位于导流通道入口的直线形结构,将导流通道入口分隔为两部分,尖劈两翼为外凸弧面结构,两翼张开且尾部成圆弧结构,用于与助推器相连;两翼分别与侧板、顶板和底板围成导流通道的两个内流道,冷态气流及高温燃气经分隔后的导流通道入口进入两侧的内流道后排出。本发明三维外凸式中心锥导流通道构型,能顺利将飞行器喷管的冷态气流及高温燃气顺利导出,显著提高质量流率及流量,降低飞行器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53794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44145.8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8/214 , G06F18/21 , G06F18/2431 , G06N3/0442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一维CNN的电磁耦合响应波形预测方法,分析并采样构建线缆电磁辐射响应预测数据集,并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构建CNN‑LSTM模型,其中一维卷积神经网络CNN 1d编码信号的序列信息,并提取信号的局部特征,随后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学习信号的时序关系,最后全连接层进行预测输出;利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用验证集对训练后的模型进行验证;将模型预测的波形与全波仿真得到的波形进行比较,获得线缆电磁辐射响应预测模型;将测试集输入到训练好的线缆电磁辐射响应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对模型参数进行进一步调整。本发明能更实际地反映电磁辐照下线束响应波形的快速预测,节省计算时间,便于工程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830220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296992.8
申请日:2022-10-21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T17/00 , G06F40/289 , G06F16/34 , G06F16/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三维结构的数据模型构建系统,属于数字化、信息化领域;包括阶段信息提取模块、领域信息提取模块、支撑资源信息提取模块、模型构建模块;所述阶段信息提取模块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所处的进展阶段;所述领域信息提取模块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所述支撑资源信息提取模块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数据关联的支撑资源;所述模型构建模块,根据前述三个模块提取的阶段信息、领域信息、支撑资源信息,进行三维模型构建;本发明按阶段、领域、支撑资源三重维度,对数据模型进行通用性的描述,实现数据模型的通用结构化封装。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265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201658.X
申请日:2022-09-29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F111/04
Abstract: 一种基于优化的飞行器总体模型框架设计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战技指标模块、优化算法模块、单元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模块、效能模块、优化定义模块和架构管理模块。本发明通过导入飞行器模型框架,解析框架中的各单元及其接口关系并作为优化变量,再以战技指标和效能作为优化目标,采用优化算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得到优化后的飞行器模型框架,填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升飞行器总体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