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混合器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608281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47888.9

    申请日:2015-01-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态混合器,包括中心转动轴和中心转动轴外部的外套筒,在中心转动轴与外套筒之间设置有物料混合装置,所述物料混合装置包括沿中心转动轴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内圆与中心转动轴连接,每个凸起结构沿径向的外端部外凸,每个凸起结构沿径向的外端部与外套筒内壁之间的间隙沿轴线方向上逐渐变化。凸起结构端部与外套筒内壁之间的间隙逐渐缩小后又逐渐增大,流体从凸起结构端部与外套筒内壁之间的间隙通过,在轴向形成面积不断变化的熔体通道,利于拉伸流场的形成,促进凸起结构前后熔体的轴向混合,利于提高熔体的混合效率。

    设备的密封控制方法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13016B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110244776.4

    申请日:2011-08-25

    Inventor: 孔令熙 张均 沈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的密封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设备的可分离或结合的第一待密封部和第二待密封部的接触面处的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之间的区域内的压力;当区域内的压力变大时,增大第一待密封部与第二待密封部的接触面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增强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的密封。本发明中的设备的密封控制方法通过对设置在第一待密封部与第二待密封部之间的第一、第二密封元件之间区域内的压力的检测,从而判断出第一密封元件或第二密封元件是否发生泄漏及泄漏的程度,并能通过对施加在第一密封元件与第二密封元件上的接触压力的调节,来调节第一待密封部与第二待密封部之间的密封效果。

    高温热定型设备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56425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547723.9

    申请日:2013-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热定型设备,包括:箱体,包括上壳体、与上壳体相对的下壳体以及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围成的内腔体,内腔体包括设置于上壳体内的上腔体和设置于下壳体内的下腔体;加热装置,包括设置于上腔体内的第一加热装置和设置于下腔体内的第二加热装置;调节装置,设置于上壳体上并与第一加热装置连接,以调整第一加热装置相对于上壳体的竖直方向位移。应用本发明的高温热定型设备,通过设置调节装置,使其与设置在上腔体内的第一加热装置连接,并通过上述调节装置调节第一加热装置与上壳体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围成的加热腔体的大小,进而达到对加热腔体进行调节的目的。

    一种连续式物料混合、碎浆、调温一体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435114B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710177391.4

    申请日:2007-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式物料混合、碎浆、调温一体化装置,包括一个卧式转动的内圆筒转子和固定的外圆筒,内圆筒转子外壁上设有交错对称分布,且与轴向线呈一定角度的锯齿形和平直形动刮板,固定的外圆筒内壁上设有与轴向呈一定角度且交错排列的定凸条。外圆筒的外壁设有温度控制部分。物料通过液体和固体喂料口喂入该装置,在旋转的内圆筒及其动刮板和固定的外圆筒及其定凸条和温度控制部分的相互和共同作用下实现物料的连续混合、碎浆、调温一体化。该装置尤其适用于溶液法纺丝原液制备过程中通过连续薄膜蒸发工序溶解形成高分子溶液之前,具有均一充分溶胀度,同时具有良好粘流态和铺膜性能的高分子预溶液的制备。

    设备的密封控制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13016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110244776.4

    申请日:2011-08-25

    Inventor: 孔令熙 张均 沈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的密封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设备的可分离或结合的第一待密封部和第二待密封部的接触面处的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之间的区域内的压力;当区域内的压力变大时,增大第一待密封部与第二待密封部的接触面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增强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的密封。本发明中的设备的密封控制方法通过对设置在第一待密封部与第二待密封部之间的第一、第二密封元件之间区域内的压力的检测,从而判断出第一密封元件或第二密封元件是否发生泄漏及泄漏的程度,并能通过对施加在第一密封元件与第二密封元件上的接触压力的调节,来调节第一待密封部与第二待密封部之间的密封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