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5925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73303.9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纳米气泡强化藻水分离的方法,包括将纳米气泡发生设备在气浮池原位产生纳米气泡引入藻水气浮过程,同时结合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的絮凝除藻材料来提高藻水分离的效率;将纳气泡气浮代替传统的气浮过程,提升传质效果,减少占地面积,同时由于纳米气泡溃灭时能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氧化效果增强,实现同步消减蓝藻破裂产生的二次污染物,且纳米气泡安全无污染,可大大降低能耗和药耗,同时结合生态安全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进一步提高藻水分离的效率,降低藻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3801210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086280.9
申请日:2021-09-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纳米线的诱导表达和纯化方法,属于蛋白质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机械或者震荡的方式剪切微生物纳米线,然后通过乙醇胺悬浮和硫酸铵沉淀的方法反复纯化,最终获得的微生物纳米线尺寸均一、形貌结构保持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11957249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826312.3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撬装式岸边配料站及水体净化系统。具体地,所述撬装式岸边配料站包括:底座和至少一配料单元;所述底座包括撬装部和承载板;所述撬装部用于实现撬装;所述承载板用于设置所述至少一配料单元;所述配料单元包括罐体、搅拌组件和外送泵;所述罐体和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组件设置于所述罐体的顶部且能够对所述罐体内的原料进行搅拌;所述外送泵设置于与所述罐体相连的配料输送管上,用于排出搅拌均匀的原料。利用撬装部实现整个底座及其上的所述至少一配料单元的撬装,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配料单元能够灵活的移动便于运输至岸边,从而实现在岸边完成配料。
-
公开(公告)号:CN11680392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210267715.8
申请日:2022-03-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富营养化水体藻华和底泥同步治理的方法。包括:提供三元复合材料和携氧覆盖材料;将三元复合材料喷洒至富营养化水体,使三元复合材料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细胞形成絮体并沉降;将携氧覆盖材料喷洒至富营养化水体,使携氧覆盖材料在上覆水与底泥的界面处形成携氧覆盖层,覆盖絮体。在水体中形成絮凝剂‑粘土矿物‑功能微生物‑携氧覆盖层四元复合材料。利用携氧覆盖层材料在较长时间段内缓慢的向水体和泥水界面释放氧气,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并改善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实现高效除藻除浊同时防控蓝藻复苏和内源污染的二次释放,兼具生态安全性以及长效性,可大规模应用于湖库等封闭或半封闭富营养化水体的藻华治理和底泥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3149339B
公开(公告)日:2023-02-07
申请号:CN202110313565.5
申请日:2021-03-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理蓝藻水华的复合材料及其用途。具体地,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黏土矿物、絮凝剂和功能微生物;其中,所述功能微生物负载于所述黏土矿物上;所述絮凝剂包裹所述黏土矿物。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通过构建黏土矿物‑絮凝剂‑功能微生物三元复合材料,利用黏土矿物和絮凝剂沉降蓝藻,利用功能微生物抑制蓝藻复苏并降解藻源性污染物;能够在实现高效除藻除浊同时防控蓝藻复苏和藻源性污染物的释放,兼具生态安全性以及长效性,可大规模应用于湖泊等天然水体藻华治理,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9964802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08437.7
申请日:2019-03-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所属水体生态修复领域,公开了一种沉水植物的种植装置,使用膨润土及沸石颗粒压制出成型土模,利用干水苔将沉水植物与土模组合并作为沉水植物初期的生长介质,整体投入目标水体进行种植。本发明所采用的三角锥形土模结构稳定,易于沉底,降低沉水植物种植时被水流冲走的风险,沉底后干水苔吸水作为沉水植物初期生长的良好介质,沉底后数天内土模即坍塌形成土质覆盖层,覆盖沉水植物根部,无需处理设备回收问题,同时阻碍沉积物中的污染物释放进入水体。本发明所使用的材料均简单易得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供沉水植物发育生长。
-
公开(公告)号:CN118263486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582658.1
申请日:2024-05-11
Applicant: 郑州大学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H01M8/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不对称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应器装置及其在去除污染物的应用。本发明的不对称双室H型MFC包含阳极室、阴极室、质子交换膜;阳极室、阴极室由质子交换膜隔开;阳极室包含阳极电极、阳极液,阴极室包含阴极电极、阴极液;阳极室和阴极室的体积比为3:3~10;阳极电极包含碳布电极、碳毡电极或生物炭电极,阴极电极包含碳纤维电刷。本发明的不对称双室H型MFC反应器在产电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电,而且不对称双室H型MFC反应器阳极室与阴极室体积比减小,还可以节约资源;不对称双室H型MFC反应器成本低、操作简单、产电效率高,在产电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去除目标污染物,应用价值巨大。
-
公开(公告)号:CN113149339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313565.5
申请日:2021-03-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理蓝藻水华的复合材料及其用途。具体地,所述复合材料包括粘土矿物、絮凝剂和功能微生物;其中,所述功能微生物负载于所述粘土矿物上;所述絮凝剂包裹所述粘土矿物。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通过构建粘土矿物‑絮凝剂‑功能微生物三元复合材料,利用粘土矿物和絮凝剂沉降蓝藻,利用功能微生物抑制蓝藻复苏并降解藻源性污染物;能够在实现高效除藻除浊同时防控蓝藻复苏和藻源性污染物的释放,兼具生态安全性以及长效性,可大规模应用于湖泊等天然水体藻华治理,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859447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680702.2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B01J20/18 , C02F1/28 , B01J20/30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附剂改性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锰双金属改性矿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作为锑吸附剂的应用,所述铁锰双金属改性矿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将酸化后沸石、亚铁盐溶液和锰盐溶液混合后顺次进行静置和干燥,得到铁锰改性的天然沸石;所述亚铁盐溶液为七水硫酸亚铁的水溶液,所述锰盐溶液为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本发明所述铁锰双金属改性沸石材料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毒害性,且有效提高了天然沸石对锑的吸附能力,本发明铁锰双金属改性矿物基复合材料在pH值为3~9之间均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212370056U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申请号:CN202021714052.2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撬装式岸边配料站及水体净化系统。具体地,所述撬装式岸边配料站包括:底座和至少一配料单元;所述底座包括撬装部和承载板;所述撬装部用于实现撬装;所述承载板用于设置所述至少一配料单元;所述配料单元包括罐体、搅拌组件和外送泵;所述罐体和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组件设置于所述罐体的顶部且能够对所述罐体内的原料进行搅拌;所述外送泵设置于与所述罐体相连的配料输送管上,用于排出搅拌均匀的原料。利用撬装部实现整个底座及其上的所述至少一配料单元的撬装,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配料单元能够灵活的移动便于运输至岸边,从而实现在岸边完成配料。(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