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08471A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110330854.2
申请日:2011-10-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宝迪电气有限公司
IPC: G05B19/418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力线的煤矿监控信息传输装置及方法,在采煤工作面内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破碎机和转载机不同位置分别安装第一、二、三、四、五、六电力载波通信装置,利用煤矿井下的电力线或者电力线中的通信芯线作为信息传输的通信介质,实现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破碎机和转载机设备的电压,电流,开停等信息的双向传输,并对这些设备的启停控制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通过电力线进行信号的传输,能够很好解决设备运行参数信号传输通道问题。既减少了施工和材料成本,又使得通信线路稳定可靠,实现煤矿设备运行参数及控制信息的有效及时传输。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传输线路稳定、信号可靠、故障率低。
-
公开(公告)号:CN102508471B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110330854.2
申请日:2011-10-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宝迪电气有限公司
IPC: G05B19/418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力线的煤矿监控信息传输装置及方法,在采煤工作面内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破碎机和转载机不同位置分别安装第一、二、三、四、五、六电力载波通信装置,利用煤矿井下的电力线或者电力线中的通信芯线作为信息传输的通信介质,实现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破碎机和转载机设备的电压,电流,开停等信息的双向传输,并对这些设备的启停控制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通过电力线进行信号的传输,能够很好解决设备运行参数信号传输通道问题。既减少了施工和材料成本,又使得通信线路稳定可靠,实现煤矿设备运行参数及控制信息的有效及时传输。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传输线路稳定、信号可靠、故障率低。
-
公开(公告)号:CN202334746U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120415084.7
申请日:2011-10-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宝迪电气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煤矿采煤工作面视频图像传输系统,包括间隔安装在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架上的多个采集终端、安装在采煤机轨道顺槽上的集中器,多个采集终端通过电力线与集中器相连接,集中器经交换机连接煤矿综合自动化环网,通过煤矿综合自动化环网连接到地面监控主机;多个采集终端和集中器上分别装有防爆型外壳。通过在液压支架上安装采集终端,并连接到集中器中,最后发送到地面主机中,使用现有的电力线和煤矿综合自动化环网,既减少了施工和材料成本又使得通信线路稳定可靠,兼容性好,能够实时监视采煤工作面的运行状态。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视频信号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202273712U
公开(公告)日:2012-06-13
申请号:CN201120415133.7
申请日:2011-10-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宝迪电气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煤矿井下移动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传输系统,包括设置在采煤机上的数据采集发送装置和经电力线连接设在采煤机轨道顺槽上的转换器,数据采集发送装置由数据采集模块和第一电力载波模块组成;转换器由交换机和第二电力载波模块组成;第一电力载波模块通过电力线与第二电力载波模块连接,经第二电力载波模块将所测载波信号从电力线上耦合下来恢复为原始信号,并将原始信号传输给交换机,通过交换机将号传输给综合自动化环网,信号通过综合自动化环网传输给相连的地面监控主机。能够实现采煤机和掘进机等井下移动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有效及时传输与监测。能够实时监测移动设备的运行状态。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稳定、信号传输准确、成本低廉。
-
公开(公告)号:CN11992137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125995.2
申请日:2025-01-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柔性直流互联系统功率传输稳定性的变流器控制方法,涉及柔性互联系统控制策略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柔性直流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存在的功率振荡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根据系统能量流向自适应切换柔性互联系统两侧变流器控制方式。该技术通过协调直流电压、功率控制外环、限幅器、电流控制内环等控制环节实现,将经限幅器后的功率控制电流反馈指令与直流电压控制电流反馈指令相叠加作为电流内环控制指令,经电流内环控制器与PWM调制指令控制电力电子变流器运行;柔性直流互联系统两侧变流器的内环电流指令值随系统功率流向变化而自适应调整,可以是控制直流电压,也可以是控制系统功率流向,单侧变流器控制方式不局限于定直流电压控制或定功率控制。在系统功率发生变化时,保证系统内两侧变流器控制方式切换可靠稳定的前提下,解决了单侧变流器固定控制方式下因功率流向问题带来的系统稳定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95389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288647.9
申请日:2024-09-14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容损耗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损耗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对电解电容进行三脉冲循环测试,获得有关电解电容损耗的原始数据集;根据原始数据集计算不同测试工况下流过电解电容的电荷qc并建立电解电容损耗的数据集;利用电解电容损耗的数据集训练BP神经网络,获取神经网络的节点参数;利用已有的神经网络参数,计算在变换器实际运行时不同工况下的直流侧电解电容的损耗;在测试期间,综合考虑了基波成分和高频成分对电容器损耗的影响,且电解电容器的温度几乎保持不变,从而可以排除测试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电解电容器损耗的影响,进而实现对电解电容器损耗的精确评估,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552590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210173154.5
申请日:2022-02-24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电压控制型变流器带载能力的控制方法,涉及电压控制型变流器控制策略领域,解决了现有电压控制型变流器控制方法带载能力较差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通过电压控制外环、限幅器和电流控制内环在旋转坐标系下实现,电流反馈经过系数k和电压外环输出指令叠加,经过限幅器后,作为电流内环指令,与电流反馈作差后,经过电流内环控制器,作为PWM调制指令,控制电力电子变流器运行;电流反馈可以是变流器测电流,也可以是输出电流。在保证电压控制变流器稳定性的前提下,电压控制型变流器的带负载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0649662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1910933146.4
申请日:2019-09-26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H02J3/40
Abstract: 一种多处理器PWM载波同步方法,属于电力电子变流器控制领域。同步方法,采用一个主处理器和多个从处理器架构,其中:主处理器有PWM单元和载波同步信号产生单元,载波同步信号产生单元产生与PWM单元同相位的同步信号;多个从处理器结构相同,有载波同步信号锁相环单元和PWM单元,载波同步信号锁相环单元通过PWM单元,实时跟踪主处理器PWM载波的同步信号,实现主处理器PWM载波与从处理器PWM载波的精确同步。优点:PWM准同步方法适用于多处理器的PWM载波同步方法,不依赖于硬件同步单元,无需要硬件同步单元即可实现多个处理器的PWM波精确同步;不受各类处理器中断响应时间的影响,实现主处理器PWM波的精确同步,提高多并网变流器并联运行控制的性能及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555652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439352.2
申请日:2020-05-22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化硅MOSFET模块的大功率高功率密度变流器及结构,适用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包括五台三相DC/AC变流器、直流汇流母排和交流汇流母排;五台三相DC/AC变流器顺序编号,五台三相DC/AC变流器的直流侧通过两根直流汇流母排与直流电源或电池连接;五台三相DC/AC变流器的交流侧通过三根交流汇流母排与三相电网或三相负载连接。其能够实现直流到交流、交流到直流的能量双向流动。系统整体结构依托碳化硅MOSFET的特性,可实现系统整体的高功率密度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0649662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933146.4
申请日:2019-09-26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H02J3/40
Abstract: 一种多处理器PWM载波同步方法,属于电力电子变流器控制领域。同步方法,采用一个主处理器和多个从处理器架构,其中:主处理器有PWM单元和载波同步信号产生单元,载波同步信号产生单元产生与PWM单元同相位的同步信号;多个从处理器结构相同,有载波同步信号锁相环单元和PWM单元,载波同步信号锁相环单元通过PWM单元,实时跟踪主处理器PWM载波的同步信号,实现主处理器PWM载波与从处理器PWM载波的精确同步。优点:PWM准同步方法适用于多处理器的PWM载波同步方法,不依赖于硬件同步单元,无需要硬件同步单元即可实现多个处理器的PWM波精确同步;不受各类处理器中断响应时间的影响,实现主处理器PWM波的精确同步,提高多并网变流器并联运行控制的性能及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