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模块化钢结构建筑的自锁连接节点

    公开(公告)号:CN110374195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1910461313.X

    申请日:2019-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模块化钢结构建筑的自锁连接节点,用于连接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分别包括四个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单元均由四个框架柱和八个框架梁焊接而成,下部模块内框架柱上端焊接有插板,插板的其中三个面与框架柱的内壁相贴合,插板另一个面开有若干沉孔,上部模块内框架柱下端焊接有卡块,卡块的上方设有旋转轴,旋转轴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卡板,旋转卡板上设有与沉孔适配的柱杆,上部模块中部的四个框架柱与下部模块中部的四个框架柱之间设有第一垫板,其余相邻的上下两个框架柱之间设有第二垫板,本自锁连接节点只需将上下模块在对应位置处插入贴近即可实现可靠连接,不需要额外的连接操作。

    一种应用于模块化钢结构建筑的自锁连接节点

    公开(公告)号:CN110374195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461313.X

    申请日:2019-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模块化钢结构建筑的自锁连接节点,用于连接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分别包括四个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单元均由四个框架柱和八个框架梁焊接而成,下部模块内框架柱上端焊接有插板,插板的其中三个面与框架柱的内壁相贴合,插板另一个面开有若干沉孔,上部模块内框架柱下端焊接有卡块,卡块的上方设有旋转轴,旋转轴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卡板,旋转卡板上设有与沉孔适配的柱杆,上部模块中部的四个框架柱与下部模块中部的四个框架柱之间设有第一垫板,其余相邻的上下两个框架柱之间设有第二垫板,本自锁连接节点只需将上下模块在对应位置处插入贴近即可实现可靠连接,不需要额外的连接操作。

    一种应用于柱承式模块之间的连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89921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742696.3

    申请日:2018-07-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柱承式模块之间的连接方法。包括四个上部模块单元、四个下部模块单元和连接插件。每个模块单元取一根角柱和两根板梁。连接插件由一块钢板和上下共8个空心方钢管短柱焊接而成,所述方钢管短柱的外壁与上下模块的角柱内壁尺寸相适配。连接插件插装进上下模块的角柱中,并由对拉螺栓固定。本发明提供了上下八模块单元的连接方案,具有构造简洁、施工便捷、传力明确合理、节省材料、整体抗侧刚度强等诸多优点。且所有施工过程都在模块内部完成,保证了施工工人的安全以及整体建筑外观的完整性。

    全钢双板自复位防屈曲支撑装置及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56911B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510625360.5

    申请日:2015-09-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98 E04H9/02

    Abstract: 一种全钢双板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及生产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该支撑包括两个耗能内芯板、外围框架约束构件、两个传力钢板、两个端板、加劲板和多根复位筋。利用焊接和铆接组合上述结构。通过耗能内芯板受力变形后,传力钢板与外围框架约束构件相对运动带动两端板相对距离变大,从而使得复位筋无论在受拉或受压状态下都伸长,实现自复位功能。解决目前安装传统防屈曲支撑构件的结构在中震或者大震作用后出现过大的残余变形,有效减少震后维护、重建成本。

    全钢双板自复位防屈曲支撑装置及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56911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625360.5

    申请日:2015-09-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98 E04H9/02

    Abstract: 一种全钢双板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及生产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该支撑包括两个耗能内芯板、外围框架约束构件、两个传力钢板、两个端板、加劲板和多根复位筋。利用焊接和铆接组合上述结构。通过耗能内芯板受力变形后,传力钢板与外围框架约束构件相对运动带动两端板相对距离变大,从而使得复位筋无论在受拉或受压状态下都伸长,实现自复位功能。解决目前安装传统防屈曲支撑构件的结构在中震或者大震作用后出现过大的残余变形,有效减少震后维护、重建成本。

    模块化建筑装配式叠层咬合楼板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89245A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810052626.5

    申请日:2018-0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式叠层咬合楼板及施工方法,它主要解决现有模块化建筑组合拼接均需在现场进行二次施工,且现有模块角点连接方式下,建筑结构整体性和结构层间剪切刚度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本发明装配式叠层咬合楼板分为底楼板和天花楼板,分别安装在建筑模块的底板和顶板位置,所述底楼板的板底面和天花楼板的板顶面设计为相互对应的突榫和凹槽构造,建筑模块拼装施工时只需将上下楼板的突榫和凹槽拼合,无需进行现场二次连接施工,上下独立楼板接触面机械咬合相互作用并成为整体楼板共同受力,其力学性能相对顶、底楼板独立工作有较大的优势,无需二次连接施工,有效减少了现场工程量。

    一种钢管柱与型钢梁的装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39788B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610310315.5

    申请日:2016-05-12

    Abstract: 一种钢管柱与型钢梁的装配方法,在钢管柱的侧面上,焊接上翼缘U型钢,其侧板与该侧面垂直焊接,其侧板与钢管柱的闭口型截面平行,其底板与该侧面平行,在其下部焊接下翼缘U型钢,在上、下翼缘U型钢之间空隙处焊接带有螺栓孔的抗剪腹板,所述的上、下翼缘U型钢焊接在钢管柱轴对称的两个侧面上;在开口型钢梁一侧端部焊接梁端板,在梁端板中部焊接梁端耳板,将梁端板上的螺栓孔与上、下翼缘U型钢上的螺栓孔相对应,梁端耳板与抗剪腹板上的螺栓孔相对应,从而将钢管柱与型钢梁螺栓连接。该钢管柱与型钢梁的装配方法适用于闭口截面钢管柱与开口截面型钢梁之间的装配连接,有效改善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延性,提高节点的承载力,保证钢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延性。

    一种新型叠合式剪力墙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49718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562513.0

    申请日:2016-07-15

    Abstract: 一种新型叠合式剪力墙,适用于工程领域建筑。它包括双层混凝土预制构件、水平钢筋以及现浇混凝土。所述双层混凝土预制构件是由蜂窝孔压型钢板的两部分翼缘分别与混凝土浇筑所成,且在混凝土中预埋纵向钢筋。所述叠合式剪力墙是将双层混凝土预制构件进行拼接,通过蜂窝孔压型钢板的孔洞穿插水平钢筋,再用现浇混凝土整浇在一起。所述蜂窝孔压型钢板既起到支撑的作用,且翼缘能起到纵向钢筋的作用,腹板则提供较强的抗剪效果。本发明能够实现剪力墙快速施工成型,而不需要搭设模板,同时能大大减少架设钢筋的工作,且受力合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种叠合式剪力墙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049718B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610562513.0

    申请日:2016-07-15

    Abstract: 一种新型叠合式剪力墙,适用于工程领域建筑。它包括双层混凝土预制构件、水平钢筋以及现浇混凝土。所述双层混凝土预制构件是由蜂窝孔压型钢板的两部分翼缘分别与混凝土浇筑所成,且在混凝土中预埋纵向钢筋。所述叠合式剪力墙是将双层混凝土预制构件进行拼接,通过蜂窝孔压型钢板的孔洞穿插水平钢筋,再用现浇混凝土整浇在一起。所述蜂窝孔压型钢板既起到支撑的作用,且翼缘能起到纵向钢筋的作用,腹板则提供较强的抗剪效果。本发明能够实现剪力墙快速施工成型,而不需要搭设模板,同时能大大减少架设钢筋的工作,且受力合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悬挂式机械立体车库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07037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290620.7

    申请日:2017-04-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H6/18 E04G21/00

    Abstract: 一种悬挂式机械立体车库结构及其建造方法,适用于城市商业密集区、住宅小区及公共活动区域应用。包括立体车库主结构,立体车库主结构顶部设有顶层悬挑转换大梁,立体车库主结构通过顶层悬挑转换大梁在周围连接有多个悬挂车库单元构成的车库悬挂子结构。利用钢梁柱拼接立体车库主结构完成建造;在立体车库主结构顶部两侧拼装钢桁架顶层悬挑转换大梁,将顶层悬挑转换大梁与体车库主结构框架连接;安装顶层悬挂车库单元;完成整个悬挂子结构的施工建造,在立体车库主结构上安装车辆垂直传输系统,完成建造。占地面面积小,有效提高空间使用效率,能够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和日益减少城市空地面积的矛盾,对社会城市化大发展有推动作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