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376629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710120773.3
申请日:2007-08-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酯化生产不饱和脂肪酸酯的方法,以小分子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醛为原料,在含有金属Pd活性成分催化剂的作用下,加入促进剂固体金属化合物MxNy的一种或多种,通入分子氧一步氧化酯化得到不饱和脂肪酸酯;促进剂用量在10-6-1.0g/ml;固体金属化合物成分中至少有一种催化剂所含活性组分的一种或几种保持一致;促进剂粒度在5nm-1000μm之间;形状是粉末、颗粒、球形、柱状;它与现有的技术相比,除了具有延缓催化剂组分的流失,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优点外,同时还具有提高转化率、选择性和降低成本的特点,醛转化率达到99.2%,酯选择性达到90.23%。
-
公开(公告)号:CN101376629A
公开(公告)日:2009-03-04
申请号:CN200710120773.3
申请日:2007-08-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酯化生产不饱和脂肪酸酯的方法,以小分子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醛为原料,在含有金属Pd活性成分催化剂的作用下,加入促进剂固体金属化合物MxNy的一种或多种,通入分子氧一步氧化酯化得到不饱和脂肪酸酯;促进剂用量在10-6-1.0g/ml;固体金属化合物成分中至少有一种催化剂所含活性组分的一种或几种保持一致;促进剂粒度在5nm-1000μm之间;形状是粉末、颗粒、球形、柱状;它与现有的技术相比,除了具有延缓催化剂组分的流失,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优点外,同时还具有提高转化率、选择性和降低成本的特点,醛转化率达到99.2%,酯选择性达到90.23%。
-
公开(公告)号:CN119954765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116154.5
申请日:2025-01-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7D317/36 , B01J31/06 , B01J31/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绿色催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UCST型聚合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本方法以卤代1‑乙烯基‑3‑烷基咪唑离子液体为单体,通过RAFT聚合得到UCST型聚合离子液体,优选出的UCST型聚合离子液体,可以使分散在环状碳酸酯中的低浓度环氧底物(15%~100mol%)高效向产物环状碳酸酯转化:在反应温度为100~130℃,反应压力为1~3MPa,反应时间为1~6h的条件下,产物产率达到97%。本发明特点:与均相离子液体相比,该类UCST型聚合离子液体在反应结束降温后能够自动从溶液中析出,实现通过温控相分离回收催化剂,回收率为35~100%,能够降低分离能耗;与其他非均相离子液体催化剂相比,该类UCST型聚合离子液体无需载体,且在反应时逐渐溶解,具有活性较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877039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93405.2
申请日:2025-01-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25C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离子液体低温电解铝的排氯装置,属于绿色冶金技术领域,排氯装置用于排出电解槽析出的氯气,排氯装置包括:壳体,电解槽设置在壳体的内腔;氯气探测器,氯气探测器设置在壳体上,用于监测壳体内的氯气浓度;排气管路,排气管路设置在壳体的一侧,用于将壳体内的氯气引导至外部。本发明有效降低了阳极析氯对铝电沉积过程的负面影响,进而保障铝电解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66268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67565.X
申请日:2024-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合成丁二胺的关键酶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鸟氨酸脱羧酶的基因,所述鸟氨酸脱羧酶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本发明通过进一步优化反应体系,提高了丁二胺合成能力,能够更加高效合成丁二胺。
-
公开(公告)号:CN11955235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802115.2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壳聚糖接枝改性生物基尼龙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在保护气氛下,将生物基尼龙盐、水、催化剂和壳聚糖季铵盐混合,顺次进行预聚合反应和终聚合反应,得到壳聚糖接枝改性生物基尼龙材料。本发明选用壳聚糖季铵盐与生物基尼龙盐反应,增加了原始聚酰胺表面正电荷的数量,大量的正电荷可促进聚酰胺与菌体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蛋白质、磷壁酸、脂多糖等发生絮凝作用,进而破坏细胞质膜的渗透屏障作用,导致菌体细胞的完整性破坏,营养物质流失,从而达到本征抑菌的效果。本发明所得壳聚糖接枝改性生物基尼龙材料具有优异的抑菌性能、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50693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70671.9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25B11/032 , C25B11/065 , C25B11/075 , C25B11/081 , C25B3/07 , C25B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和甲醇合成碳酸酯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含氮聚离子液体作为前体,设计制备了新型含氮聚离子液体基的功能化氮掺杂碳纳米管材料作为第一催化剂,第一催化剂与气体扩散层制成阴极材料,以聚离子液体基氮掺杂碳纳米管材料负载钯作为电解液反应的第二催化剂。整体电催化体系包括上述电极材料、第二催化剂、反应电解液及反应装置,其中低碳醇(甲醇、乙醇)既作为电解液溶剂又作为反应物,通过电极材料、第二催化剂和电解液的协同作用在电解池反应装置中进行恒电位电解反应合成碳酸酯。本发明电催化CO2直接合成碳酸酯的方法,采用新型含氮聚离子液体基的氮掺杂碳纳米管催化材料同时作为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的主体,体系简化,制备便捷,合成高效,促进在温和条件下CO2和低碳醇电合成有机碳酸酯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949998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50799.9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IPC: B01J8/22 , B01J19/00 , C07D317/38 , C07D317/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通道制备环状碳酸酯反应热集成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反应单元、热集成单元和催化剂分离单元。为实现反应热集成利用,所述反应单元包括鼓泡床反应器、微通道反应器和热集成系统,原料CO2和环氧烷烃在所述鼓泡床反应器中发生反应,反应热通过所述微通道反应器与热集成单元的撤热介质吸收,经增温增压后为所述催化剂分离单元的蒸发器供热,从而在确保反应效率的同时实现环状碳酸酯的反应热集成利用,大幅降低了环状碳酸酯的制备能耗,提升了反应热集成利用效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高效低碳制备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1948885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642253.9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IPC: B01J19/00 , C07D317/36 , B01J8/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通量微通道梯级转化制备碳酸酯的工艺方法,所述工艺方法包括:原料CO2和环氧化物,由一段鼓泡塔反应器底部进料在离子液体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反应出料经过分离,未反应完全的含反应物环氧化物与CO2的液相进入二段深化微通道反应器内进一步发生反应,从而实现环状碳酸酯的梯级转化以及高效合成。本发明所提供的连续生产环状碳酸酯工艺流程合理,大幅度缩小了反应器体积,缩短了反应停留时间,实现了过程强化,简化了工艺过程,是一种高效可行的环状碳酸酯连续合成工艺,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44730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606944.3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硫化聚丙烯腈(SPAN)的水溶性粘结剂及电极的制备方法。所述粘结剂是由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线性离子传导聚合物、二价/三价金属盐混合制备得到的,其中线性聚合物穿过环糊精内腔可引导Li+形成定向传输,加快Li+在厚电极中的输运速率;金属M离子与SPAN在电极干燥过程中可原位形成M‑S键,提高正极电子电导率,加快电极反应动力学;同时该粘结剂可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互穿网络,具有一定自修复能力,因而可以缓冲SPAN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避免电极结构破坏。采用该粘结剂可以制备得到具有较高负载的SPAN正极,解决了现有技术SPAN正极导电性差、活性颗粒易脱落的问题,提升了高载量SPAN正极极片倍率与循环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