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72222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311153705.2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B49/00 , G06F18/27 , G06F18/213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碳酸盐岩溶蚀强度的测井定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选择受溶蚀作用影响较为显著的溶蚀作用标准样本,作为溶蚀强度定量评价建立的基础,并对溶蚀作用标准样本进行进一步验证。而后得到能反映溶蚀强度的目标溶蚀强度发育指数参数,实现孔隙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溶蚀强度的刻画。该评价方法充分结合了基础地质资料,并根据目标溶蚀强度发育指数参数构建溶蚀强度的定量评价指标,对目的层段的孔隙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发育规模差异性的评价更加符合油田实际。可为目前孔隙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溶蚀强度的刻画提供具体的定量的方法,弥补了碳酸盐岩岩相与储层之间成岩改造的缺失,可准确地描述碳酸盐岩的溶蚀强度,为确定性刻画储集单元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46522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141613.6
申请日:2023-02-0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露头指导钻井储层评价的方法与系统,属于石油地质领域的沉积储层研究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测量露头,对地质进行描述,然后采集岩石样品;对岩石样品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测量,并基于测量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露头与钻井储层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对钻井储层进行评价。本发明解决了野外露头储层与钻井储层缺乏可对比依据的问题,以岩石硬度为纽带,建立了露头和钻井储层对比关系,实现了露头储层认识有效指导钻井储层评价;本发明的露头研究明确了地层的沉积序列,储层的岩相、孔隙类型、孔隙度、厚度及成因,通过该发明建立起了露头和钻井的储层对比关系,为在无岩芯或少岩芯情况下的钻井储层识别和评价提供新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8294520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009385.7
申请日:2023-01-0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27/626 , G01N1/28 , G01N21/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锶同位素进行成岩流体示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成岩样品切割成待测样,并根据岩石组构和/或胶结物期次的不同将待测样进行划分;(2)将步骤(1)划分的部位进一步圈点;(3)对步骤(2)圈点的部位进行微区锶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到87Sr/86Sr值;(4)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成岩样品进行分析,建立基于87Sr/86Sr的成岩流体类型判识图;(5)根据步骤(4)建立的成岩流体类型判识图以及步骤(3)测得的87Sr/86Sr值,确定待测样的成岩流体类型。所述方法通过识别岩石组构及期次胶结物、锶同位素特征,从而对成岩过程中的成岩流体类型识别,为岩石成岩改造研究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7993138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211328164.8
申请日:2022-10-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积岩相智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目标地震数据;所述目标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测井;基于目标的地震数据,通过第一模型得到目标区域的目标沉积因子;所述第一模型是将目标区域各个测井的沉积因子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训练获得;基于目标沉积因子,通过第二模型对目标区域的目标沉积岩相进行识别;所述第二模型是将沉积因子与沉积岩相之间的关系通过训练获得。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训练获得准确的第一模型和第二模型,进而依据模型可以更加准确的对目标沉积岩相进行识别,解决了碳酸盐岩沉积岩相识别过程中,识别精度低、效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859199B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110027960.7
申请日:2021-01-0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成岩环境演化史恢复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工区成岩环境演化史恢复用岩样;明确岩样中碳酸盐成岩矿物的期次及各期次碳酸盐岩成岩矿物的类型;对各期次的碳酸盐成岩矿物进行同位素测年获取其绝对年龄,进行团簇同位素测试获取其形成温度,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获取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获取工区埋藏史模型,结合各期次碳酸盐成岩矿物的绝对年龄获取其埋藏深度;基于各期次碳酸盐成岩矿物的绝对年龄、形成温度、埋藏深度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确定各期次碳酸盐成岩矿物成岩环境;基于各期次碳酸盐成岩矿物的类型、成岩环境及绝对年龄,建立在绝对年龄坐标系下的碳酸盐成岩矿物类型‑成岩环境与绝对年龄的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12305194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010973793.0
申请日:2020-09-1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碳酸盐成岩矿物团簇同位素测定的油气成藏时间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工区碳酸盐成岩矿物中富含烃类包裹体的岩样;明确岩样中富含烃类包裹体的宿主矿物,进行团簇同位素测试获取宿主矿物的形成温度;所述宿主矿物为碳酸盐成岩矿物;其中,多期富含烃类包裹体宿主矿物的温度代表多期成藏的温度;基于构造‑埋藏史、盆地热史以及所述宿主矿物的形成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时间的综合地质分析,定性分析油气成藏时间。该方法在矿物生长环带含烃类包裹体的情况下,开展碳酸盐成岩矿物团簇同位素测试,获取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温度,推算油气成藏时间,提升样品检测范围和成功率,易于推广应用,为油气成藏时间的确定开辟了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2528226B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011227968.X
申请日:2020-11-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演化恢复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工区代表性岩样;明确其中碳酸盐胶结物期次,对各期次碳酸盐胶结物进行同位素测年及团簇同位素测试获取各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绝对年龄和形成温度;获取工区古地温模型和埋藏史模型;利用各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绝对年龄和形成温度,结合工区古地温模型,对埋藏史模型进行校正获取矫正后埋藏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绝对年龄确定各期次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埋藏深度;基于岩样统计各岩样的现存孔隙面孔率、各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的面积百分比和各期次溶蚀增孔量,结合各期次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埋藏深度,重建随埋深变化的孔隙演化史。
-
公开(公告)号:CN110863814B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1911065051.1
申请日:2019-11-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巨厚型生屑灰岩油藏单井分段比采液指数确定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1)根据单井试井监测资料或单井压力监测资料获取单井产液指数;(2)根据单井产液剖面测量结果确定射孔段实际产液段以及产液量;(3)根据单井产液剖面测量结果确定单井产液段产液量占比和产液段厚度;(4)根据单井测井解释成果确定单井分段有效产液段厚度;(5)确定单井分段比采液指数。该方法是在充分利用油藏开发阶段的单井监测资料下完成的,获得的比采液指数更加符合现场实际,并可用于不同区域、不同井之间的对比研究,研究成果能够更好的支撑确定同类型油藏优质储层和开发调整方案的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0735634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1911064850.7
申请日:2019-11-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灰岩油藏动态渗透率确定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压力恢复试井监测资料确定灰岩油藏单井地层系数;根据生产测井监测资料确定单井实际产液段以及产液量;确定单井储量控制范围内储层动态等效渗透率;根据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工具获取的测试资料确定单井储层流度;根据高压物性资料确定流体粘度;确定单井井筒周边储层动态渗透率;建立不同尺度动态渗透率量化分析数据库。该方法同时考虑了钻井初期和生产测井监测阶段的动态渗透率,确定方法更加符合矿场实际需求,获得的两种尺度的动态渗透率可为更加深入的了解油藏储层物性的动态变化提供有利依据,研究成果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新井井位部署以及注水开发技术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0632666B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910831454.6
申请日:2019-09-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溶蚀孔洞分布的预测方法及装置,所述碳酸盐岩溶蚀孔洞分布的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准同生期溶蚀孔洞发育范围;步骤2,确定埋藏溶蚀孔洞发育范围;步骤3,预测溶蚀孔洞分布区。本发明所提供的该碳酸盐岩溶蚀孔洞分布的预测方法及装置基于溶蚀模拟实验明确了准同生溶蚀孔洞、表生岩溶溶蚀孔洞和埋藏溶蚀孔洞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整合溶蚀模拟实验、岩相古地理恢复、沉积古地貌重建、断裂系统识别等技术,制定了相关基础图件种类和规范,建立了预测流程,实现了定性‑半定量预测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的分布,为高效优质储层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