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94227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195509.8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RFID射频识别标签天线阻抗测试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快速、简便,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RFID标签天线阻抗的方法。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首先对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自身校准,在矢量网络分析仪上连接测试夹具,建立双端口差分测试模型,代替传统天线阻抗测试的单端口测试模型,将延伸结构与矢量网络分析仪通过同轴线进行连接,然后对有开路校准和短路校准的两种模式进行测量,选择两种模式的平均值;完成上述一系列校准以及端口迁移后,将待测标签天线与测试夹具进行焊接,从矢量网络分析仪中得到所需要的相关测试S参数,将数据导出到仿真计算数学软件Matlab中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试的天线阻抗。
-
公开(公告)号:CN116980014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1194885.9
申请日:2023-09-15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民用AIS冲突报文解析率的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利用至少两幅天线同时接收多个有组织区域发出的民用AIS信号,天线之间存在一定间隔;对不同天线在同一时刻接收到的民用AIS信号进行多次移相加权合成得到多个合成信号;根据多个合成信号幅度谱的增强与衰减区域,解调出不同有组织区域的信号。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天线模块、信道模块、信号及信息处理模块和显控模块。适用于重要任务平台对大区域海域舰船目标的识别和监视,信号接收后通过多路移相加权处理,每路加权值不同,实现对不同空域信号的增强和减弱;从而使完全交织冲突的报文存在在某一路加权处理通路中被解析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2394227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011195509.8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RFID射频识别标签天线阻抗测试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快速、简便,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RFID标签天线阻抗的方法。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首先对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自身校准,在矢量网络分析仪上连接测试夹具,建立双端口差分测试模型,代替传统天线阻抗测试的单端口测试模型,将延伸结构与矢量网络分析仪通过同轴线进行连接,然后对有开路校准和短路校准的两种模式进行测量,选择两种模式的平均值;完成上述一系列校准以及端口迁移后,将待测标签天线与测试夹具进行焊接,从矢量网络分析仪中得到所需要的相关测试S参数,将数据导出到仿真计算数学软件Matlab中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试的天线阻抗。
-
公开(公告)号:CN112397874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011195591.4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射频识别RFID抗金属微带标签天线,增益高、成本低、读取距离远。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辐射贴片、介质基板和金属地板构成一个谐振腔,辐射贴片覆盖矩形槽和固定有与辐射贴片电连接的RFID标签芯片的条形安装缝;U形槽的上方制有第一条形缝隙,左、右侧制有第二条形缝隙和第三条形缝隙;矩形槽的底部制有一凸起,条形安装缝的一端贯穿所述凸起并与所述矩形槽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辐射贴片的底部,U形槽两端的缝隙形成的边缘场产生辐射,金属地板、辐射贴片、馈线和接地线构成RFID抗金属微带标签天线。本发明基于天线的结构及开槽设计,在减小标签的厚度的情况下,保证了标签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397874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195591.4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射频识别RFID抗金属微带标签天线,增益高、成本低、读取距离远。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辐射贴片、介质基板和金属地板构成一个谐振腔,辐射贴片覆盖矩形槽和固定有与辐射贴片电连接的RFID标签芯片的条形安装缝;U形槽的上方制有第一条形缝隙,左、右侧制有第二条形缝隙和第三条形缝隙;矩形槽的底部制有一凸起,条形安装缝的一端贯穿所述凸起并与所述矩形槽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辐射贴片的底部,U形槽两端的缝隙形成的边缘场产生辐射,金属地板、辐射贴片、馈线和接地线构成RFID抗金属微带标签天线。本发明基于天线的结构及开槽设计,在减小标签的厚度的情况下,保证了标签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511267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510081613.0
申请日:2025-01-20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IPC: G01S13/7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超视距目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雷达系统目标识别领域,所述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的询问端和应答端,包括:所述询问端基于外界传输来的询问信息生成询问信号,并将所述询问信号传输至对流层散射信道;所述应答端从对流层散射信道处接收所述询问信号,并基于所述询问信号得到所述询问信息;所述应答端基于所述询问信息生成应答信息,以及基于所述应答信息生成应答信号,并将所述应答信号传输至所述对流层散射信道;所述询问端接收从所述对流层散射信道处传输来的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得到所述应答信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超视距目标识别,识别过程高效、识别结果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951126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510081613.0
申请日:2025-01-20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IPC: G01S13/7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超视距目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雷达系统目标识别领域,所述方法应用于雷达系统的询问端和应答端,包括:所述询问端基于外界传输来的询问信息生成询问信号,并将所述询问信号传输至对流层散射信道;所述应答端从对流层散射信道处接收所述询问信号,并基于所述询问信号得到所述询问信息;所述应答端基于所述询问信息生成应答信息,以及基于所述应答信息生成应答信号,并将所述应答信号传输至所述对流层散射信道;所述询问端接收从所述对流层散射信道处传输来的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得到所述应答信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超视距目标识别,识别过程高效、识别结果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268872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1287891.5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IPC: H04B7/0413 , H04B1/59 , H04B1/6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MIMO技术的集群目标协同应答方法及询问应答系统,其中,所述集群目标协同应答方法包括:以遗传算法优化集群发射应答内容时的阵型,应答内容用正交编码信号扩频,并以特性阵型向询问机发送;建立询问机接收处理应答信号模型,将接收数据进行匹配滤波,重排匹配滤波之后的数据,再进行加权滤波,得到集群发送的应答内容。本发明通过将询问应答技术和MIMO技术相结合,提高了系统抗截获能力,降低了通信误码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