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冷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52782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1911309647.1

    申请日:2019-1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包括:位于底部且供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的接触结构,接触结构内部中空,且内部灌注有冷却液;设置于接触结构之上、供对冷却液制冷的制冷结构;装设于制冷结构之上、供对制冷结构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以及转动连接于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将接触结构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冷却液与钢筋之间产生热量交换以实现对钢筋的降温,制冷结构从冷却液吸收热量并传递给散热结构,散热结构从制冷结构吸收热量并传递到外界空气,进而达到不断地从钢筋吸收热量并排出到外界的可持续的降温效果,从而很好地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保障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水平对拉锚索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59378B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710001323.6

    申请日:2017-0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平对拉锚索的施工方法包括:S1:施工相邻的两个待开挖基坑的支护结构,于两个基坑相邻近的侧部形成对应的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S2:挖掘两个基坑内的土体以及位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之间的土体至底部预设高度,以令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内的空隙露出;S3:提供底部水平对拉锚索,在底部预设高度处安装底部水平对拉锚索,以对拉连接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以及S4: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之间回填土体至上一预设高度S5:提供水平对拉锚索在上一预设高度处安装水平对拉锚索以对拉连接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S6:重复步骤S4和S5至回填的土体至地面标高。S7:在地面标高处施工混凝土结构板。

    水平对拉锚索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59378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01323.6

    申请日:2017-01-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17/04 E02D5/7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平对拉锚索的施工方法包括:S1:施工相邻的两个待开挖基坑的支护结构,于两个基坑相邻近的侧部形成对应的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S2:挖掘两个基坑内的土体以及位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之间的土体至底部预设高度,以令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内的空隙露出;S3:提供底部水平对拉锚索,在底部预设高度处安装底部水平对拉锚索,以对拉连接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以及S4: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之间回填土体至上一预设高度S5:提供水平对拉锚索在上一预设高度处安装水平对拉锚索以对拉连接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S6:重复步骤S4和S5至回填的土体至地面标高。S7:在地面标高处施工混凝土结构板。

    钢筋冷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52782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1309647.1

    申请日:2019-1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包括:位于底部且供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的接触结构,接触结构内部中空,且内部灌注有冷却液;设置于接触结构之上、供对冷却液制冷的制冷结构;装设于制冷结构之上、供对制冷结构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以及转动连接于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将接触结构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冷却液与钢筋之间产生热量交换以实现对钢筋的降温,制冷结构从冷却液吸收热量并传递给散热结构,散热结构从制冷结构吸收热量并传递到外界空气,进而达到不断地从钢筋吸收热量并排出到外界的可持续的降温效果,从而很好地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保障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用于河涌的清淤防污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37632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434384.2

    申请日:2022-04-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河涌的清淤防污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清淤船,该清淤船的一端设置有挖掘机,该清淤船的另一端设置有截留网,以防止淤泥中的污染物扩散;泥舶船,该泥舶船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储泥池,该储泥池中设置有若干供放置淤泥的泥斗;设于河岸靠近泥舶船处的若干围护墙,若干围护墙围合形成封闭的围护空间;以及位于围护空间内且靠近泥舶船设置的吊车,以吊运泥斗至运输车处进行倾倒。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河涌清淤过程中容易出现污染扩散的问题,通过对清淤全过程的管控,以防止出现污染扩散,也避免在运输和装载过程中淤泥撒漏的问题,实现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清淤效果,避免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

    基于BIM的桩基承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27124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310219.0

    申请日:2019-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桩基承台优化方法,包括:建立桩基承台的土建计量模型;计算BIM土建计量模型中两个单桩承台的造价m1与m2;两个单桩承台的间距计为x,两个单桩承台整体浇筑的造价计为m,计算m=m1+m2时,极限距离X;打开桩基承台的BIM三维建筑模型;对BIM三维建筑模型进行软碰撞,软碰撞距离设置为极限距离X;获取显示碰撞的桩承台,作为整体浇筑承台部分。利用BIM技术对桩承台进行碰撞检查,确定可以整体浇筑的桩承台,通过计算机对场地内桩承台进行优化,有利于提升建筑构件受力性能、降低承台造价、降低施工难度,提升施工效率,可以快速、精确的判断需优化的桩承台,并可实现工程量的导出。

    车辆淤泥清理系统及其清理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20383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246982.7

    申请日:2022-0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淤泥清理系统,包括:砌筑于河岸靠近上泥点处且围合形成清理空间的围护墙,该围护墙远离河道的一侧形成有供车辆进出的开口;设置于清理空间内远离开口的一侧的过滤件,以对清理车辆产生的污水进行过滤;以及设置于清理空间外且靠近过滤件设置的蓄水池,该蓄水池与清理空间相连通。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车辆装运淤泥时淤泥容易撒漏或粘在车身的问题,通过利用车辆淤泥清理系统对车身或车轮的淤泥进行清理,避免车辆运输淤泥时,淤泥到处撒漏的问题,保持施工场地干净整洁,避免二次污染,实现文明施工。

    基于BIM的桩基承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27124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1911310219.0

    申请日:2019-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桩基承台优化方法,包括:建立桩基承台的土建计量模型;计算BIM土建计量模型中两个单桩承台的造价m1与m2;两个单桩承台的间距计为x,两个单桩承台整体浇筑的造价计为m,计算m=m1+m2时,极限距离X;打开桩基承台的BIM三维建筑模型;对BIM三维建筑模型进行软碰撞,软碰撞距离设置为极限距离X;获取显示碰撞的桩承台,作为整体浇筑承台部分。利用BIM技术对桩承台进行碰撞检查,确定可以整体浇筑的桩承台,通过计算机对场地内桩承台进行优化,有利于提升建筑构件受力性能、降低承台造价、降低施工难度,提升施工效率,可以快速、精确的判断需优化的桩承台,并可实现工程量的导出。

    一种空心楼盖芯模的固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3613695U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320620652.6

    申请日:2013-10-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指一种用于固定空心楼盖芯模的固定装置。包括模板、芯模、梯子筋以及楼板底筋,所述梯子筋围合形成有限位空间,所述芯模插设于所述限位空间内并紧固于所述梯子筋;所述限位空间适配于所述芯模的直径并对所述芯模进行限位;所述梯子筋通过所述楼板底筋紧固于所述模板。本装置有效避免了芯模的上浮问题,还克服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芯模的跑位问题,保证了楼板的混凝土浇筑密实,杜绝了受力不均匀的情况。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