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截污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58467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1910551944.0

    申请日:2019-06-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截污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可弯曲变形且不透水的软围隔,软围隔立设于河流内且与河岸相对设置,软围隔的底部固定于河流基底,软围隔的顶部设有浮力结构,通过浮力结构漂浮于河流表面实现软围隔随河流的水位的变化而呈弯曲状或伸直状,从而实现了调节软围隔的支护高度;设于软围隔的相对两端且可透水的一对过滤围挡,过滤围挡的一端和软围隔可上下相对移动地滑设连接,过滤围挡的另一端和河岸固接,从而一对过滤围挡、软围隔和河岸围设形成沿河污水排放区。可形变的软围隔对水的冲击力有缓冲作用,通过过滤围挡使内外水位平衡,从而内外压差小且能利用部分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截污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58467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551944.0

    申请日:2019-06-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截污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可弯曲变形且不透水的软围隔,软围隔立设于河流内且与河岸相对设置,软围隔的底部固定于河流基底,软围隔的顶部设有浮力结构,通过浮力结构漂浮于河流表面实现软围隔随河流的水位的变化而呈弯曲状或伸直状,从而实现了调节软围隔的支护高度;设于软围隔的相对两端且可透水的一对过滤围挡,过滤围挡的一端和软围隔可上下相对移动地滑设连接,过滤围挡的另一端和河岸固接,从而一对过滤围挡、软围隔和河岸围设形成沿河污水排放区。可形变的软围隔对水的冲击力有缓冲作用,通过过滤围挡使内外水位平衡,从而内外压差小且能利用部分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截污装置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395265U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920957258.9

    申请日:2019-06-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流截污装置,包括:可弯曲变形且不透水的软围隔,软围隔立设于河流内且与河岸相对设置,软围隔的底部固定于河流基底,软围隔的顶部设有浮力结构,通过浮力结构漂浮于河流表面实现软围隔随河流的水位的变化而呈弯曲状或伸直状,从而实现了调节软围隔的支护高度;设于软围隔的相对两端且可透水的一对过滤围挡,过滤围挡的一端和软围隔可上下相对移动地滑设连接,过滤围挡的另一端和河岸固接,从而一对过滤围挡、软围隔和河岸围设形成沿河污水排放区。可形变的软围隔对水的冲击力有缓冲作用,通过过滤围挡使内外水位平衡,从而内外压差小且能利用部分河流的自净能力。(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生态河堤结构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896118U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20948521.0

    申请日:2020-05-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河堤结构,包括:铺设于河道堤岸的表面的防渗层,该防渗层的顶面砌筑有相互交错的若干挡墙,以围合形成若干填充空间;填充于填充空间中且经固化处理的河道底泥;铺设于河道底泥的顶部的覆盖层,以防止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以及覆盖于该覆盖层上的绿植层。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污染底泥处理困难的问题,将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定后,用于形成生态河堤,既能就地资源化利用底泥,又能降解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且处理成本较低。

    一种基坑支护系统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825921U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20479161.3

    申请日:2015-07-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系统,包括:支护结构,包括排布于基坑侧壁处的多根支护桩及设于多根所述支护桩的顶部的围檩梁;加固桩,锚固于基坑外侧的土体中;以及拉结件,连接于所述支护桩与所述加固桩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支护系统通过在基坑侧墙处设置由支护桩和围檩梁组合而成的支护结构,又在基坑外侧的土体内设置加固桩,采用拉结件拉紧支护桩和加固桩,可以形成双排桩的支护形式,提高了基坑侧壁的支护强度和支护刚度,能够减小基坑变形,并且加固桩是设置在基坑外侧的,不会占用基坑内的施工空间,可以解决基坑支护工程中不宜采用内支撑加固的情况。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