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39103B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010472168.8
申请日:2020-05-29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端混合直流的极间功率的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第一柔性直流端和第二柔性直流端同时控制直流母线电压,以及本端与交流系统交换的无功功率;计算单极闭锁后直流健全极需要传输的总有功功率值;得到第一下垂控制曲线以及第第二下垂控制曲线;当发生单极闭锁时,根据常规直流端剩余极能传输的直流功率与总有功功率值的关系,通过第一下垂控制曲线和第二下垂控制曲线控制极间的传输功率。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三端混合直流的极间功率的控制方法,能够在三端混合直流发生单极闭锁故障时,仍能够在对等控制模式下实现三端混合直流的快速极间功率转移。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装置和存储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112039103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472168.8
申请日:2020-05-29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端混合直流的极间功率的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第一柔性直流端和第二柔性直流端同时控制直流母线电压,以及本端与交流系统交换的无功功率;计算单极闭锁后直流健全极需要传输的总有功功率值;得到第一下垂控制曲线以及第第二下垂控制曲线;当发生单极闭锁时,根据常规直流端剩余极能传输的直流功率与总有功功率值的关系,通过第一下垂控制曲线和第二下垂控制曲线控制极间的传输功率。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三端混合直流的极间功率的控制方法,能够在三端混合直流发生单极闭锁故障时,仍能够在对等控制模式下实现三端混合直流的快速极间功率转移。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装置和存储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215897309U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122019095.X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网拓扑结构及控制系统,所述电网拓扑结构包括:第一直流换流站、第二直流换流站、发电厂、交流系统、第一传输模块、第二传输模块、第三传输模块、第四传输模块、第五传输模块和第六传输模块;第一直流换流站通过第一传输模块与第二直流换流站连接;第一直流换流站通过第二传输模块与发电厂连接,发电厂通过第三传输模块与第二直流换流站连接;第一直流换流站通过第四传输模块与交流系统连接,交流系统通过第五传输模块与第二直流换流站连接;发电厂通过第六传输模块与交流系统连接。电网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终端和所述电网拓扑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灵活地对直流输电系统间的功率进行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1989135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18945.6
申请日:2025-03-18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不平衡残差信息学习的暂态电压稳定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搭建目标电力系统对应的目标电力系统仿真模型;S2.对目标电力系统仿真模型进行暂态电压时域仿真,构建暂态时域仿真样本集;S3.对暂态时域仿真样本集进行样本类别权重计算,构建用于处理样本类别不平衡的Focal‑Loss损失函数;S4.构建残差时空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S5.对残差时空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直至满足预设的时空特征学习的性能评估指标阈值,得到训练好的残差时空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S6.通过训练好的残差时空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978738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063662.1
申请日:2025-01-15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并网变流器的无功增强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包括:构建适用于构网变流器的无功增强控制策略;构建适用于跟网变流器的无功增强控制策略。本申请的适用于构网变流器的无功增强控制策略,无需控制切换即可增强构网变流器的暂态无功支撑能力,且有效抑制构网变流器的有功倒吸风险。本申请的适用于跟网变流器的无功增强控制策略,能更充分地挖掘变流器的无功支撑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54328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812037.4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等值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情况下,目前电力系统等值方法中对新能源简化处理所导致的等值后电力系统暂态特性不满足要求的问题。方法包括:确定电力系统中需要等值的多个新能源场站,并对多个新能源场站进行最短电气距离聚合,获得多个场站类;基于同调等值化简,获得电力系统中常规机组对应的常规等值机组,每个场站类对应的场站等值机组;基于常规等值机组,分别构建每个场站等值机组的关键暂态控制模型;结合基于故障观测的曲线拟合仿真优化,分别求解每个关键暂态控制模型的控制参数;将优化求解得出的控制参数代回关键暂态控制模型,以控制降低电力系统等值时出现的暂态特性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948271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37481.X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46 , H02J3/38 , H02J3/24 , G06Q10/06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电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多区域协调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处理器。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搭建多区域互联电网模型,并初始化模型参数,以及将多区域互联电网模型并入电网,计算出各个区域的区域控制偏差,通过强化学习控制器输出对应区域的总控制功率,得到对应区域的火电机组、水电机组、生物发电机组的功率指令,火电机组、水电机组、生物发电机组执行对应的功率指令,并与电网进行交互。采用本发明有利于维持分布式多区域电网的频率稳定与CPS指标合格,相较于PI控制器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协调性高,在含有大规模新能源的复杂工况下能够对负荷做出快速准确的响应,实现分布式电网的多区域协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20958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84362.5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网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能源送端电网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优化方法与系统,本方法通过送端电网的多个基准运行点分别对应的运行功率确定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静态无功的投切情况,并通过确定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对其所在的电压钳位控制母线的无功补偿量,并根据无功补偿量的最大值确定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动态无功投入容量,从而抑制送端电网的功率发生大范围波动,实现了考虑新能源大范围波动的动态无功以及静态无功之间的协调控制,提高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准确性,实现新能源强随机性和波动性伴随的有功出力波动带来的电压稳定性,以及送端电网电压的有效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093461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94985.3
申请日:2024-09-1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电柔性直流的故障穿越控制方法和故障穿越控制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电压,在第一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柔性直流送出系统进入故障穿越模式;在柔性直流送出系统处于故障穿越模式的情况下,获取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的偏差确定柔性直流送出系统处于故障穿越模式下进行VF控制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得到第一比例系数和第一积分系数,禁止电压前馈控制并基于第一比例系数和第一积分系数进行VF控制直至柔性直流送出系统退出故障穿越模式。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故障穿越过程中基于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进行控制,故障穿越方法失效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865708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210704013.1
申请日:2022-06-21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风电场故障穿越的优化参数计算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风电场的故障分析参数,计算风电场的并网点电压分压参数,创建无功注入比例系数测试数组和并网点电压测试数组,计算风电场的无功/有功电流和端电压,确定无功注入比例系数测试数组中每一测试数值的输出有功功率,将最大输出有功功率对应的无功注入比例系数测试数值,确定为风电场故障穿越的优化参数。可见,将风电场输出的最大有功功率所对应的无功注入比例系数测试数值作为优化风电场的参数,能够考虑到风电机组在故障期间所积累的有功功率,使得风电场在满足并网标准提供无功功率的前提下,保留了最大的暂态稳定裕度,提高了风电场在故障恢复后的暂态同步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