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49414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252842.6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列车吸能试件的高速偏置冲击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测试装置包括冲击弹丸、高速摄影相机、吸能试件、安装座、安装底板、测力传感器和驱动装置,吸能试件安装在安装座上且与驱动装置上冲击弹丸的发射口相对,安装座沿着冲击弹丸的加速轨迹方向与安装底板滑接,高速摄影相机朝向发射口和吸能试件设置。本发明通过在加速炮管末端布置高速摄影装置测量并计算可以快速地得到冲击弹丸射出加速炮管的速度;通过试件侧面的高速摄影装置可以方便地记录试件的变形情况和破坏情况;通过动态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得到冲击全程力的变化情况;冲击完成后将试件取下进行观察并剖切,然后可以直观地得到试件的内部形变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3049414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0252842.6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列车吸能试件的高速偏置冲击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测试装置包括冲击弹丸、高速摄影相机、吸能试件、安装座、安装底板、测力传感器和驱动装置,吸能试件安装在安装座上且与驱动装置上冲击弹丸的发射口相对,安装座沿着冲击弹丸的加速轨迹方向与安装底板滑接,高速摄影相机朝向发射口和吸能试件设置。本发明通过在加速炮管末端布置高速摄影装置测量并计算可以快速地得到冲击弹丸射出加速炮管的速度;通过试件侧面的高速摄影装置可以方便地记录试件的变形情况和破坏情况;通过动态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得到冲击全程力的变化情况;冲击完成后将试件取下进行观察并剖切,然后可以直观地得到试件的内部形变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669855A
公开(公告)日:2005-09-21
申请号:CN200410022995.8
申请日:2004-03-1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61F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车辆的车体部件,尤其是耐冲击吸能列车车体的底架,它由纵向吸能梁A与牵引梁B以及A与B之间布置控制底架变形顺序的横梁D而构成。吸能梁A上开孔的位置与牵引梁B上开孔的位置相对应,即吸能梁A上的孔a、孔b、孔c分别与牵梁上的孔e、孔f、孔g相对应。纵向吸能梁A满足2000KN的纵向压缩载荷;牵引梁B满足1500KN的纵向拉伸载荷。车体的强度和刚度满足国际铁路联盟UIC强度标准,当列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有效地降低撞击减速度,减少了撞车事故造成的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394778A
公开(公告)日:2003-02-05
申请号:CN02126784.7
申请日:2002-07-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61D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客运列车,尤其是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动车和拖车、动力分散型动车组的端车和中间车车体。车体两端部的非载人区为产生塑性变形的吸能结构,中间部分载人区(或机器间)为产生弹性变形的弹变结构。弹变结构位于车体两端枕梁内侧,吸能结构A或F位于车体外端至枕梁之间;吸能结构E位于流线型司机室控制台前方。吸能结构按照一级、两级或多级纵向刚度设置。它能够将列车碰撞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动能转化为车体非载人区的变形能,为乘员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减少了撞车事故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列车的被动安全保护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798440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011580643.X
申请日:2020-12-2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蜂窝结构的高速冲击抗侵彻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冲击弹丸、高速摄影相机、用于冲击弹丸直线加速的加速机构、用于安装蜂窝结构且与冲击弹丸的加速轨迹相对的安装座、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高速摄影相机朝向冲击弹丸设置,传感器安装在安装座上,数据采集装置与传感器连接。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快捷方便,性能表征全面具体,测试数据准确无误。通过在炮管末端布置高速摄影装置测量并计算可以快速地得到冲击弹丸射出炮管的速度;通过蜂窝试件侧面的高速摄影装置可以方便地记录试件的变形情况和破坏情况;通过动态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得到冲击全程力的变化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90337C
公开(公告)日:2005-02-23
申请号:CN02126784.7
申请日:2002-07-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61D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客运列车,尤其是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动车和拖车、动力分散型动车组的端车和中间车车体。车体两端部的非载人区为产生塑性变形的吸能结构,中间部分载人区(或机器间)为产生弹性变形的弹变结构。弹变结构位于车体两端枕梁内侧,吸能结构A或F位于车体外端至枕梁之间;吸能结构E位于流线型司机室控制台前方。吸能结构按照一级、两级或多级纵向刚度设置。它能够将列车碰撞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动能转化为车体非载人区的变形能,为乘员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减少了撞车事故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列车的被动安全保护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2555206Y
公开(公告)日:2003-06-11
申请号:CN02242881.X
申请日:2002-07-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61D17/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客运列车,尤其是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动车和拖车、动力分散型动车组的端车和中间车车体。车体两端部的非载人区为产生塑性变形的吸能结构,中间部分载人区(或机器间)为产生弹性变形的弹变结构。弹变结构位于车体两端枕梁内侧,吸能结构A或F位于车体外端至枕梁之间;吸能结构E位于流线型司机室控制台前方。吸能结构按照一级、两级或多级纵向刚度设置。它能够将列车碰撞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动能转化为车体非载人区的变形能,为乘员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减少了撞车事故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列车的被动安全保护功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