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2659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58011.4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拌合楼相关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型预冷混凝土生产的精准拌合控制系统,该精准拌合系统使用拌合楼及其上料仓管道的防错阀门,其包括:料仓本体,其上外壁安装有料位计,且料仓本体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清理排料阀;还包括:防错阀门,其安装于所述上料管和料仓本体的贯通连接处,其中防错阀门包括料仓本体内壁上的预存腔,预存腔与上料管连通;定位筒,固定于所述预存腔顶部,定位筒内伸缩式活动安装推杆,推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杆件的上端。该适用于大型预冷混凝土生产的精准拌合控制系统,实现大型混凝土的预冷处理,同时在利用料仓管道进行物料的输送时,有效避免物料通过管道内部输送时,出现上错料的问题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8911138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406206.4
申请日:2024-10-10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大型智能打桩船,涉及船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打桩过程中不具有工程桩位置趋势判断功能,导致打桩质量不理想的技术问题。该超大型智能打桩船包括船体、打桩架、打桩锤、提升绞车、船艏抱桩装置、检测装置、数据处理装置以及船载监控屏幕,其中:打桩架转动连接在船体的船艏部的甲板上,打桩架距离甲板的最大高度不低于140米;数据处理装置用于在船载监控屏幕显示出工程桩的编号、工程桩目前的位置、打桩完成后工程桩的可能位置、预设的工程桩目标桩位位置以及工程桩的目标位置误差值范围线以显示打桩过程中工程桩的位置趋势。本发明增加了超大型智能打桩船的实时监控能力,提高了打桩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9577280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548880.0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桩土复合作用的筒式结构及其施工工艺,包括钢圆筒,钢圆筒底部设有桩土复合基础,钢圆筒内设有水平固化层,水平固化层上方设有筒内固化仓隔。施工具体步骤如下:制作钢圆筒并转运至现场;将钢圆筒沉设至施工地点;填筑回填材料;施工桩土复合基础;施工水平固化层;施工形成筒内固化仓隔。本发明在原结构同等抗力的条件下,有效的减小了钢圆筒结构的直径,降低该结构对施工设备的需求,减少工程造价。有效拓展了钢圆筒结构在海工结构物中的应用领域,为今后重力式海工结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效的降低了筒壁的贮仓压力,提高了筒体整体的抗倾动力响应性能,提高了筒体作为岸壁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661039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10402607.0
申请日:2018-04-28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大型履带吊施工平台地基的处理工艺,其步骤如下:测量放线,进行原土开挖;置换原土地基,灰土采用分层回填方式,分层碾压密实;安放栅栏板与桩头复合体;进行钢筋混凝土硬化处理;所述钢筋混凝土层完成后进行地基养护处理;工程验收检验。本发明通过回填夯实对地基进行处理,采用工程中的建筑废料栅栏板和桩头进行重复利用,有效节约了成本,通过设置灰土层、栅栏板与桩头复合层和钢筋混凝土层,保证了地基承载力,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减少了机械倾倒、地基塌陷的危险,从而确保施工安全,满足了施工期机械荷载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5970815B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610345228.3
申请日:2016-05-23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IPC: E01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反吊式箱梁喷涂平台进行桥梁喷涂的工艺,具体步骤为:(1)采用钢梁作为平台骨架,纵向铺以木梁,用卡扣将木梁与钢梁进行连接,再在木梁上铺上竹胶板,四周布上脚手管形成安全围挡,形成单平台;(2)平台两端贯穿对穿螺栓;(3)将电动拆模机移到预埋拆模孔的正上方,采用对穿帽连接对穿,匀速起吊平台并固定;(4)将两道钢丝绳穿过预埋拆模孔,一道反勾住钢梁,稳定平台,另一道沿箱梁外轮廓处于半悬空状态,悬挂安全带;(5)多个单平台之间利用竹胶板连接,两侧搭设台梯;(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平台对桥梁进行喷涂作业。本发明从人员、机械、材料的使用周期上全面升级,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400673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347269.6
申请日:2016-05-23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拉锚块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混凝土方墩放置在拉锚块的中心正对位置;(2)将连接铁件固定在混凝土方墩上,并且连接铁件四个角的孔眼全部用膨胀螺栓固定;(3)将拉锚块的加固件钢帽套在拉锚块顶部的中间位置,并紧固里侧螺栓和拉锚块贴紧;(4)用丝杠连接钢帽和混凝土方墩,丝杠与连接铁件和钢帽通过螺栓连接,螺栓要用扳手拧紧;(5)用10cm长的木屑子将拉锚块底部和预备钢筋备紧。本发明仅需要在拉锚块外侧进行支撑,可以节省支撑材料,同时提高了拉锚块后侧回填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388560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974971.6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有限空间大型沉管全断面预制模板拆装转场方法,将外模台车平均拆分为两个外台车部,第一外台车部平移至第二沉管预制区前侧,水平旋转第一外台车部至纵向,将第二外台车部平移至第二沉管预制区前侧,水平旋转第二外台车部至倾斜状态,纵向向后平移第二外台车部至第一外台车部后侧,第一外台车部和第二外台车部均水平旋转至横向,并将两者组装为外模台车。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预制模板拆分为多个台车模块,使台车模块能够沿着横向施工通道向第二沉管预制区平移,通过横向平移和旋转的方式,逐个将台车模块倒运到第二沉管预制区,台车模块的前后顺序在两个沉管预制区中保持一致,使台车模块能够再次组合为预制模板,倒运步骤较少,施工速度快。
-
公开(公告)号:CN119388550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974974.X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大型沉管全断面预制轻量化模板系统,包括内模台架和外模台架,内模台架包括内模固定架和内撑杆组件,外模台架包括顶部桁架和两个外侧桁架,内模板包括内模主体和下倒角部,内撑杆组件包括内支撑连杆和内伸缩油缸。本发明实施例中内模台架上安装的内模板延伸到下倒角处,由两个内伸缩油缸支撑下呈一条直线的三个内支撑连杆作为斜撑结构,使下倒角先凝固的混凝土能够通过斜撑结构向上支撑内模板顶部水平的部分,使其更稳定的支撑顶板钢筋,在大跨度大重量的情况下使顶板钢筋受到稳定的支撑,避免因顶板钢筋向下变形导致沉管顶板预制精度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18912270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381175.1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河沉管跨河道运输系统系统及短距离运输方法,运输系统包括轴线干坞,轴线干坞内设置的制动绞车、出坞绞车、后端位置控制绞车,以及设置于河道对岸的牵引绞车、前端位置控制绞车、抗流绞车;运输方法包括:S1、坞内移动;S2、沉管出坞;S3、二次舾装及船管连接;S4、绞移至沉放位置;通过绞移将沉管由干坞内运输至沉放位置,在绞移过程中进行二次舾装,无需单独设置二次舾装区,运输过程中无需系泊驻位,通过改缆和换缆操作,避免了缆绳与坞门、沉放船以及河道对岸树木等障碍物的产生干扰。降低的施工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66315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823614.X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天津港航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组合式柔性清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水下基床施工技术领域。包括牵引平台、漂浮于水面的移动平台、安装在移动平台上的升降机构、与升降机构相连接的清淤装置以及牵引装置,升降机构控制清淤装置上下移动;牵引装置包括两个牵引机构,牵引机构包括柔性连接件,两个牵引机构分别设于牵引平台上且位于移动平台的左右两侧,两个柔性连接件分别与移动平台的左右两端相连,柔性连接件沿左右方向可伸缩。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清淤技术中清淤装置与清淤船相连,而由于清淤船本身的尺寸较大且较宽,当受到风浪等不利天气条件时,清淤船易发生横倾现象,导致清淤船的一侧相对另一侧产生较大的高度差,进而影响清淤作业的效率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