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SLAM和波束管理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81526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310443965.7

    申请日:2023-04-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杨杰 阙杭 金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LAM和波束管理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法,其中基站和用户先采用全范围波束扫描对当前时刻最佳波束方向进行估计。用户利用波束扫描阶段获取的角度信息和惯性测量单元输出的加速度测量执行SLAM算法,获取用户和环境特征的位置,完成当前时刻用户定位和无线电地图构建。下一时刻,用户利用惯性测量单元预测用户粗糙位置,根据前一时刻构建的无线电地图生成先验波束角度搜索范围,形成自适应搜索码本进行波束追踪。最后设计切换模块使得系统在全范围波束扫描和小范围波束追踪模块间切换,保证通信和感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多向层叠状剪切土箱边界效应优化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97313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98112.6

    申请日:2024-02-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向层叠状剪切土箱边界效应优化方法及系统,优化方法包括建立多向叠层状剪切土箱的有限元模型;在剪切土箱的有限元模型的底部施加双向载荷,并选取多个目标测点进行计算,以提取目标测点处的加速度时程数据;对比同一深度处各目标测点在双向上的加速度响应差异以对剪切土箱的边界效应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剪切土箱的边界效应进行优化。上述优化方法,通过建立多向层叠状剪切土箱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提取目标测点的加速度响应差异以对剪切土箱的边界效应定量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边界效应进行优化,实现了剪切土箱边界效应优化并减少了边界效应对试验台试验结果的影响,更好地模拟实际水平向无限地基条件。

    一种基于SLAM和波束管理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8152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43965.7

    申请日:2023-04-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杨杰 阙杭 金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LAM和波束管理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法,其中基站和用户先采用全范围波束扫描对当前时刻最佳波束方向进行估计。用户利用波束扫描阶段获取的角度信息和惯性测量单元输出的加速度测量执行SLAM算法,获取用户和环境特征的位置,完成当前时刻用户定位和无线电地图构建。下一时刻,用户利用惯性测量单元预测用户粗糙位置,根据前一时刻构建的无线电地图生成先验波束角度搜索范围,形成自适应搜索码本进行波束追踪。最后设计切换模块使得系统在全范围波束扫描和小范围波束追踪模块间切换,保证通信和感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低精度ADC与混合预编码结合的毫米波传输方法及通信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370493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710427395.7

    申请日:2017-06-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低精度模数转换(ADC)与混合预编码结合的毫米波传输方法及通信系统,其中基站和用户在波束扫描阶段采用电子开关在低精度模数转换器和混合预编码模块间切换,在精确信道估计和数据传输阶段均采用混合预编码模块。具体步骤:1、波束扫描阶段基站选通混合预编码模块,将波束训练数据模拟预编码后进行波束扫描;2、用户选通低精度模数转换器模块,从接收数据中估计角度信息;3、用户选通混合预编码模块,将波束训练数据模拟预编码后进行波束扫描或向基站反馈角度信息;4、基站选通低精度模数转换器模块,从接收数据中获取角度信息;5、精确信道估计和数据传输阶段基站和用户选通混合预编码模块,进行精确信道估计和数据传输。

    一种基于多基站信息融合的无线SLAM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3575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910364.3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金石 杜涛 杨杰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基站信息融合的无线SLAM方法,其中通过利用视距(LoS)和非视距(NLoS)信道参数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用户定位和环境建图。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框架,融合多基站LoS路径角度参数对用户位置进行预测。在环境建图方面,本发明提出使用虚拟参考点替代虚拟锚点来建模反射面,从而在不同基站间形成一致的环境描述,并针对不同的场景构建了统一的地图融合框架。本发明通过EKF融合LoS径信道参数预测的用户位置作为PHD‑SLAM粒子滤波器的先验,有效提高了粒子效率。最终,通过该方法实现了多基站LoS和NLoS信息的融合感知,有效提升了感知的性能,且显著降低了计算负担。

    基于CNN-LSTM网络的用户视距属性判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2772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902139.4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NN‑LSTM网络的用户视距属性判断方法,属于无线通信领域,利用最小二乘信道估计算法估计出基站各天线接收到的各个用户的信道脉冲响应,取能量最大的诸条径组成输入特征图送入已经训练好的CNN网络中,CNN网络从中提取出空间及频域特征,判断用户视距属性。为了增强算法的鲁棒性,在CNN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LSTM网络层,充分提取了输入的时间特征。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判断基站与各用户间的视距属性,同时考虑了用户视距属性在时间上的特性,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拥有实际应用价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