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车门限制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29319C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680025561.0

    申请日:2006-07-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5C17/206 E05B17/002 Y10T16/629 Y10T16/62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车门限制器,包括:壳体(1),其紧固于车门(D);限制板(6),其轴支于车身(B),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贯穿壳体(1);止动部件(16),其被嵌合保持于壳体(1),并与限制板(6)的止动面(10)共同作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17),其被压缩设置在止动部件(16)的外端面(18a)和壳体(1)的内端面(18b)之间所形成的容纳室(18)中,以实质上紧密地填满上述容纳室(18)的方式形成弹性部件(17),在该弹性部件(17)上设置容许其弹性变形的孔部(20),并将该孔部(20)用上述外端面(18a)或上述内端面(18b)封闭,另外,将弹性部件(17)的上述外端面(18a)侧的半部与上述内端面(18b)侧的半部制成对称形状。因此,即使在少量已渗入壳体的容纳弹性部件的容纳室中雨水发生冻结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特性发生变化,而且能够避免弹性部件的误组装。

    汽车的车门铰链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70983A

    公开(公告)日:2007-05-30

    申请号:CN200610146776.X

    申请日:2006-1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5D11/084 E05Y2900/531 Y10T16/540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门铰链装置,该车门铰链装置的车门铰链可以发挥无级车门开度限制器的功能,可以将车门保持在任意的开度。该汽车的车门铰链装置具有:内侧筒体,其一体地结合在第1托架上,可旋转地嵌合在铰链销的外周;外侧筒体,其一体地结合在第2托架上,并围绕内侧筒体;锁紧弹簧,其配设在内侧筒体和外侧筒体之间,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力压接在外侧筒体的内周面上;第1和第2控制部,设置在内侧筒体上,分别与锁紧弹簧两端的第1和第2卡合部对置配置,当内侧筒体和外侧筒体相对旋转时,使该第1和第2卡合部分别向解除锁紧弹簧的所述压接的方向变位。

    千斤顶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297C

    公开(公告)日:1998-12-23

    申请号:CN95105009.5

    申请日:1995-04-19

    Inventor: 菊池则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F3/12

    Abstract: 一种架式千斤顶,含有一对装在其下臂之上端的侧板和一对装置在其上壁之下端的侧板,该两对侧板互相重叠。外侧板有插入孔,内侧板则有用内缘翻边法做成的与上述插入孔同轴连接的支承套筒部分。连接轴全长直径相同,在其穿过插入孔和套筒部分的相对两端用砸边法做出若干凸片,这些凸片与外侧板接合。另一种是Y型千斤顶,在其下臂之上端有一对相对的侧板,在该侧板上做一个支承套筒部分。连接轴被做成全长直径相同,在相对的两端上做出若干凸片,这些凸片与外侧板接合。

    车辆用限止器式车门铰链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725299B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0910207642.8

    申请日:2009-10-28

    Inventor: 峯岸由美子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限止器式车门铰链装置,能够在车门该停止的预定位置发挥充分的限止力,而且在组装时能够将止动滚柱容易地插入到保持槽中。该装置的设于内筒(6)和外筒(7)之间的限止力产生机构(20)由安装在外筒中的保持部件(22)、对该保持部件朝向内筒施力的弹性部件(23)、被保持在保持部件的保持槽(25)中的止动滚柱(26)、以及设于内筒的外周面上并供止动滚柱卡合从而能够将车门(D)保持在该停止的多个位置处的止动槽(27c~27o)构成,在内筒的外周面上设有在保持部件抵接于内筒外周面的状态下能够使止动滚柱插入到保持槽中的组装用槽(29),从而即使在止动滚柱与止动槽卡合的卡合状态下也能够对弹性部件施加压缩负载。

    汽车用门开度限位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47369C

    公开(公告)日:2008-12-31

    申请号:CN200610115978.8

    申请日:2006-08-22

    Inventor: 松木胜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5C17/206 E05B17/002 Y10T29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门开度限位器,其由下列部分构成:壳体,固定在车门上;开度限位板,以可移动的方式贯穿上述壳体并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在上述车身上;上下一对止动部件,与上述开度限位板的上下一对止动面协同工作,把车门保持在预定打开位置上,上述止动部件可滑动地保持在上述壳体中;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在止动部件与止动面之间产生止动力;其特征在于,在车门完全关闭时,开度限位板的从壳体向车门内部突出的部分,且至少在靠近壳体的部位,设有上下方向贯穿止动面的排水孔。

    伸缩式起重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04502A

    公开(公告)日:2008-01-16

    申请号:CN200710128187.3

    申请日:2007-07-10

    Inventor: 菊地则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F3/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伸缩式起重器,其可牢固地约束下臂及上臂的各侧板部向内侧的倾倒,并且不与其增强结构相干涉,并可使承载台下降到最低位置。在下臂(7)的底板部(7b)的内端一体地形成有下部增强板(20),该下部增强板(20)以与下部枢轴(5)平行的方式立起,并且一体地具有使前端部向左右方向弯曲且抵接在下臂(7)的两侧板部(7a、7a)的内侧面上所成的凸缘部(20a),在该凸缘部(20a)的上表面,形成有在承载台(2)下降到最低时容纳公螺杆(4)外周面的一部分的下部凹部(28),而且,在上臂(8)的上板部(8b)的内端也一体地形成有与上述结构相同的上部增强板(21)。

    汽车用门开度限位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20233A

    公开(公告)日:2007-02-28

    申请号:CN200610115978.8

    申请日:2006-08-22

    Inventor: 松木胜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5C17/206 E05B17/002 Y10T29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门开度限位器,其由下列部分构成:壳体,固定在车门上;开度限位板,以可移动的方式贯穿上述壳体并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在上述车身上;上下一对止动部件,与上述开度限位板的上下一对止动面协同工作,把车门保持在预定打开位置上,上述止动部件可滑动地保持在上述壳体中;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在止动部件与止动面之间产生止动力;其特征在于,在车门完全关闭时,开度限位板的从壳体向车门内部突出的部分,且至少在靠近壳体的部位,设有上下方向贯穿止动面的排水孔。

    用于汽车的门限位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06122C

    公开(公告)日:2005-06-15

    申请号:CN03146652.4

    申请日:2003-07-10

    Abstract: 一种用于汽车的车门限位器,包括:一个壳体,该壳体固定到汽车的车体和车门中的一个上;车门铰接支撑在车体上以便旋转运动;一个限位板,该限位板可活动地延伸穿过壳体,用于相对于壳体作相对运动,并被连接到车体和车门的另一个上,且在限位板的两侧提供一个沿纵向延伸的球导向槽;一对球保持架,容纳在壳体中,并且能够向限位板的两侧推进或后退;一对球,保持在形成于球保持架上的半圆形的球壳中,并且可以滚动地接合在上述球导向槽中;以及一个位于壳体中的控制弹簧,用于向限位板偏压球保持架,在每个球壳的内表面形成一个凹口,用于在每个球壳的内表面存留润滑脂和容纳灰尘。

    缩放仪式千斤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804C

    公开(公告)日:2003-07-09

    申请号:CN00101611.3

    申请日:2000-01-20

    Inventor: 菊地则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F3/12

    Abstract: 一种缩放仪式千斤顶,包括一对上臂和一对下臂。下臂的上端和上臂的下端通过第一和第二连接轴彼此连接。外螺纹杆可旋转但不能轴向移动地支承在第一连接轴,而与第二连接轴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外螺纹杆制成空心式,外螺纹杆的外螺纹设有收敛式圆锥部,设置在第二连接轴一侧从端部起的轻负荷区。因此,外螺纹杆可减轻重量,外螺纹杆与第二连接轴螺纹孔的螺纹连接容易导入,可减轻重量和提高可装配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