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92354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691933.X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长春师范大学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估算不同修复年限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方法,涉及湿地碳汇核算技术领域,包括:在目标研究区内设置多个采样点,并采集土壤样品;对卫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确定第一输入特征,并根据采样点的地理坐标确定第二输入特征,并将上述特征输入至回归预测模型中,得到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生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分布;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根据土地利用历史或恢复措施记录,划分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区,在每个样区内,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分布统计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量,以确定不同恢复年份土壤有机碳含量。本发明利用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快速、无损估算,降低了实地采样的工作量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83045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77531.2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湿地植物群落质量提升的改造方法,涉及林业技术领域,湿地植物群落质量提升的改造方法包括:获取湿地植物群落中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根据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优势种和建群种的适宜生存环境,在湿地所在的区域内种植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根据湿地所在的区域内的环境,种植原生湿地植物群落以外能够适应湿地所在区域内环境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新物种。本发明所提供的湿地植物群落质量提升的改造方法,在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同时,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能够增加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增强群落稳定性,并产生一定的经济利益,进而为湿地所在地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31405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742005.5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IPC: G06T5/73 , G06T7/10 , G06V10/7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林草湿地图斑的图像增强方法,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包括:S1、林草湿地图斑图像预处理,S2、图层拆解分割处理,S3、全域林草湿地图斑增强图像输出,本发明实现将林草湿地图斑图像进行图层拆解以及分割处理,并对拆解分割的多个子图层进行图像增强处理,能够进一步避免图像中的细节被模糊化或丢失,为满足地理特征要素的针对性显示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撑保障,有利于提高图像增强效果的均衡性,保障图像细节不丢失,并增加图像处理精度,可以更好地展示林草湿地图斑内的细节和地理特征,既保障了图像局部细节的高质量,又具备图像整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00366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40635.1
申请日:2024-05-22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草原样地数据获取方法及系统、可读存储介质,涉及草原样地抽样技术领域,草原样地数据获取方法包括:获取预设样地位置,根据预设样地位置,得到样地中心点;根据样地中心点设置多条样线和样地;根据样线计算出植被盖度数据和裸斑面积比例数据;根据样地布设草原样方;通过对大样方数据、观测样方数据和测产样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样地因子;获取草原植被盖度遥感数据和产草量建模遥感数据;建立草原植被盖度与产草量的遥感估算模型;进行草原植被盖度和产草量的遥感反演;实现植被盖度数据、产草量数据的点面耦合。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得到植被盖度数据和产草量数据,准确描述草地整体生长状况,避免样地间数据差异较大。
-
公开(公告)号:CN11831405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742005.5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IPC: G06T5/73 , G06T7/10 , G06V10/7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林草湿地图斑的图像增强方法,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包括:S1、林草湿地图斑图像预处理,S2、图层拆解分割处理,S3、全域林草湿地图斑增强图像输出,本发明实现将林草湿地图斑图像进行图层拆解以及分割处理,并对拆解分割的多个子图层进行图像增强处理,能够进一步避免图像中的细节被模糊化或丢失,为满足地理特征要素的针对性显示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撑保障,有利于提高图像增强效果的均衡性,保障图像细节不丢失,并增加图像处理精度,可以更好地展示林草湿地图斑内的细节和地理特征,既保障了图像局部细节的高质量,又具备图像整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5442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572187.6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IPC: G06T3/4053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N3/0475 , G06N3/094 , G06T3/4046 , G06V10/764 , G06V10/771 , G06V20/10 , G01J5/48 , G01J5/00 , G01J5/80 , G01J5/90 , G01N2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地表温度遥感图像重建方法,通过对地表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并通过计算不同覆盖类型的地表对应的光谱特征指数,分析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以在遥感图像中优选出重建重点区域的特异性关键特征集,充分考虑了不同覆盖类型的地表热辐射的物理过程对重建效果的影响,提高了对地表温度遥感图像的重建效果。使用对非线性数据具有较佳处理性能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生成对抗网络,在利用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对优选的重建重点区域进行图像重建时,通过计算不同覆盖类型的地表对应的空间权重,考虑了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可能具有的不同的空间特征,使得重建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15217062B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210809319.3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流的改造方法,涉及林业技术领域,河流的改造方法包括:在河道的至少一侧沿河道内河水流动的方向交替建造第一滩涂和第二滩涂,其中第一滩涂的深度小于第二滩涂的深度,第一滩涂的面积大于第二滩涂的面积。在河道的边缘交替建造深浅不一的第一滩涂和第二滩涂,进而在竖向上提升河流的蜿蜒度。深度较小的第一滩涂的面积大于深度较深的第二滩涂的面积,增大了浅滩的面积,为湿地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进一步丰富了河流中的生境。
-
公开(公告)号:CN11723541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75666.3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湿地监测样地边界优化方法及系统、可读存储介质,涉及湿地样地优化技术领域,湿地监测样地边界优化方法包括:获取湿地图斑的空间数据;判断湿地图斑的面积是否大于预设面积;若是,则计算出湿地图斑的中心点,并以中心点为圆心生成半径为预设长度的第一圆形;判断第一圆形是否全部位于湿地图斑内;若否,则在湿地图斑内随机移动湿地图斑的中心点,并生成半径为预设长度的第二圆形;判断第二圆形是否全部位于湿地图斑内;若否,则调整湿地图斑的边界坐标,并根据移动次数、湿地图斑的边界和预设面积设置样地边界。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自动完成湿地调查样地布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湿地边界的设置的统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400054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679509.2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采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业调查野外数据采集设备,包括外杆一,设置在外杆一上的外杆二,以及用于水体水分含量测量的湿度传感器,所述外杆一的表面竖向上设置有若干组供湿度传感器进出的活动孔,每组活动孔内皆设置有一组用于引导湿度传感器进出的引导筒,湿度传感器通过引导筒的引导在推送部件的推动下可以以倾斜的方式从外杆一的内部进入至外杆一外部土壤中,外杆一的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丝杆,丝杆上设置有可通过与丝杆螺纹配合向上移动的活动板,活动板表面上设置有可以与推送部件挂扣连接推拉杆,整个过程中,无需开挖较大的坑洞,且只需挖掘一个坑洞,工作强度低。
-
公开(公告)号:CN115029971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810087.3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IPC: E01C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景观路,涉及林业技术领域,景观路沿湿地布置,景观路包括机动车道、双向非机动车道、隔离带和第一树木;机动车道与湿地并行;双向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并行,位于机动车道靠近湿地的一侧;隔离带设置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第一树木种植于隔离带内,能够为双向非机动车道遮荫。本发明所提供的景观路,由于双向非机动车道位于机动车道的同一侧,使得双向非机动车道之间不存在间距,第一树木能够为双向非机动车道进行遮荫,避免双向非机动车道中至少一侧的非机动车道暴露于阳光之下,进而避免阳光直射骑行者和行人,使得骑行者和行人能够更舒适地在双向非机动车道上行驶,提升双向非机动车道上骑行者和行人的体验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