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161725B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0710046709.5
申请日:2007-09-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纳米材料领域,涉及聚苯胺包裹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及制备技术。本发明将碳纳米管超声分散在含三价铁和二价铁离子的水溶液中,加氨水得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水洗和磁性分离后,分散在含苯胺、磷酸和过硫酸铵混合溶液中,搅拌后得本发明复合材料,经水和醇洗、磁铁分离,烘干或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得成品。本材料具有导电、磁性、吸附以及可对水溶液中荷负电荷物质进行吸收和释放等功能,可用于酶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分离、靶向药物制备、生物传感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本发明制备工艺简便,成本低廉,原料利用率高,可用于批量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1717068A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910199087.9
申请日:2009-11-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水凝胶阳模的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包括步骤:经光刻将设计在掩膜上的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通道结构转移到光刻胶层9中,得光刻胶阴模11,将琼脂水凝胶或明胶水凝胶8加热熔化,浇在光刻胶阴模11上,并将毛玻璃片12的毛面盖在熔化的水凝胶8上并压下,待水凝胶凝固后,将其连同毛玻璃片12一起与光刻胶阴模11分离,得水凝胶阳模13,将高分子预聚物与固化剂混合得铸模溶液14,浇在水凝胶阳模13上,并盖上盖板15,使其与水凝胶阳模13的间隙充满铸模溶液14,在室温下固化后脱模,得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基片16,经与盖片封装后得聚合物微流控芯片成品18。采用本方法可加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环氧树脂等材质的聚合物微流控芯片。
-
公开(公告)号:CN101280334A
公开(公告)日:2008-10-08
申请号:CN200810037855.6
申请日:2008-05-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12P21/06
Abstract: 本发明属蛋白质组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电辅助蛋白高效酶解方法。本发明将蛋白质与蛋白水解酶如胰蛋白酶按一定比例溶解于缓冲溶液中,使溶液与一对施加有交流电压的电极接触。在电极间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荷的蛋白、酶以及无机离子等迅速改变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引起蛋白和酶等分子的振动、碰撞、旋转和摩擦等运动。同时,蛋白分子中肽链中荷电基团也会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发生震动,使更多的酶切位点暴露出来,这些运动提高了蛋白和酶分子的能量水平及相互作用频率,从而大幅提高蛋白酶解效率。采用交流电辅助蛋白酶解,酶解时间从传统溶液酶解的12小时大幅缩短到5到10分钟,而酶解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1042396A
公开(公告)日:2007-09-26
申请号:CN200710039656.4
申请日:2007-04-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1N33/4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在有机玻璃微流控芯片微流通道表面修饰硅凝胶的方法。其步骤是将正硅酸酯注入有机玻璃微流控芯片微流通道,使其充分渗入通道的表面层,然后将酸性水溶液注入微流通道,使正硅酸酯在酸的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硅溶胶,再用干燥处理,在微流通道表面获得连续均一的亲水性硅凝胶修饰层。该硅凝胶表面修饰层可提高溶液对微流通道的浸润、增强电渗流、降低有机物在通道表面的吸附以及改善芯片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同时还为微流通道的进一步修饰提供便利。本发明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可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大规模生产。制备的硅凝胶表面修饰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医药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分析和临床诊断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302282C
公开(公告)日:2007-02-28
申请号:CN200410093483.0
申请日:2004-12-2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本体修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修饰剂混合,将少量热引发剂和光引发剂溶解在该混合溶液中,于水浴中加热使单体溶液预聚,将预聚溶液注入芯片模具中,用紫外光照射,引发本体聚合,制作得微流控芯片基片,然后用盖膜封装得微流控芯片。本发明将功能性修饰剂如甲基丙烯酸或对乙烯基吡啶等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主链,对单体表面的荷电性进行调控,从芯片材料的分子水平控制电渗流,从而改善分离、提高芯片性能和拓宽芯片的用途。该芯片制作技术简便、成本低,可进行大规模生产,在环境监测、临床诊断、生命科学研究、食品分析和工业在线分析等领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385036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20557.9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IPC: C12Q1/6886 , C12N15/11 , G01N33/5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SIGLEC10基因的p.Q144K突变作为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耐药标志物的应用,涉及子宫内膜癌保持生育功能治疗技术领域,检测SIGLEC10基因编码蛋白是否发生p.Q144K突变的试剂在制备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耐药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将SIGLEC10基因的p.Q144K突变作为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耐药标志物,将检测SIGLEC10基因编码蛋白是否发生p.Q144K突变的试剂用于制备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耐药产品中,成功构建了治疗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保育治疗耐药状态的检测体系,解决了保育治疗耐药患者缺乏临床及准确性高的治疗反应预测体系问题,成功建立了临床可行性的保育治疗精准分层方案,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反应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
公开(公告)号:CN114410789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210093795.X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市金山区眼病防治所、上海市金山区核化伤害应急救治中心)
IPC: C12Q1/6886 , A61K31/7105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状RNA‑circEXOC6B在抑制前列腺癌转移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circEXOC6B在前列腺癌细胞和前列腺癌组织中低表达,进一步构建了过表达circEXOC6B的稳转前列腺癌DU145和PC‑3细胞系,通过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circEXOC6B可以显著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另外构建了裸鼠肺转移瘤模型,发现将circEXOC6B过表达的DU145细胞经尾静脉注入裸鼠体内能显著抑制体内前列腺癌的转移。因此,circEXOC6B可作为前列腺癌新的治疗靶标,本发明为前列腺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1695342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010536286.0
申请日:2020-06-1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6F40/232 , G06F40/226 , G06F40/284 , G06N3/042 , G06N3/0442 , G06N3/045 , G06N3/084 , G06F18/25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语境信息的文本内容校正方法,用于对经过OCR转换形成的文本内容进行内容校正,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获取文本内容作为待核验文本;步骤S2,依次将待核验文本中的各个位置词作为当前待核验词;步骤S3,使用多个预先根据不同语境训练得到的语境模型同时预测当前待核验词得到多个预测结果;步骤S4,通过主投票策略将预测结果融合形成语境词语;步骤S5,计算语境词语在所有预测结果中的出现频率,并在出现频率高于预设的校验阈值时将语境词语替换待核验文本中的当前待核验词;步骤S6,重复步骤S2至步骤S5直到待核验文本中的所有位置词都被核验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13249484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698768.0
申请日:2021-06-23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市金山区核化伤害应急救治中心、上海市金山区眼病防治所)
IPC: C12Q1/6886 , G01N33/5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组基因的突变数量作为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中的检测应用。本发明发现血浆cfDNA中TP53、AR、ATM、MYC、APC、CTNNB1、FGFR2、PIK3CA、SPOP、AKT1、ARAF、ARID1A、BRAF、BRCA1、C11orf65、GNAS、IDH1、KRAS、MET、MYD88、NTRK1、VHL、CDK4、EGFR、NF1、RB1和SMAD4基因中突变基因的数量与前列腺癌转移状态和分期相关,可以通过检测该组基因中突变基因的数量评估患者的前列腺癌转移状态和分期。本发明相比于组织活检诊断具有非侵入性、便捷迅速的优点,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1481249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0331995.5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IPC: A61B17/04 , A61B17/0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血管缝合装置,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夹持装置和抵顶装置,所述第一钳体的中部与所述第二钳体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夹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钳体一端,所述夹持装置上夹持有缝针;所述抵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钳体上靠近所述夹持装置的一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在第一钳体和所述第二钳体上设置夹持装置和抵顶装置,能够辅助医生进行血管缝合操作,降低了血管缝合的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