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电介质存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64220C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02143288.0

    申请日:2002-09-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1502 H01L27/11507 H01L28/55

    Abstract: 一种强电介质存储装置。在多个强电介质电容器中的在字线方向及位线方向的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强电介质电容器的相邻下部电极之间埋入第一绝缘性氢气阻挡膜。在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强电介质电容器的下部电极及第一绝缘性氢气阻挡膜上,形成由在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强电介质电容器共用的电容绝缘膜。在共用电容绝缘膜上,形成由在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强电介质电容器所共用的上部电极。共用上部电极上由形成的第二绝缘性氢气阻挡膜所覆盖。

    电介质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38026A

    公开(公告)日:2006-02-22

    申请号:CN200510092628.X

    申请日:2005-08-19

    Abstract: 一种电介质存储器,包括:第1下部电极(12)、具有到达第2下部电极(14b)的上面的开口部(13h)的第1绝缘膜(13)、在开口部(13h)的壁部形成的第2下部电极(14b)、在第1下部电极(12)之上及第2下部电极(14b)之上不埋入孔地形成的电容绝缘膜(15)、以及在电容绝缘膜(15)之上形的上部电极(16)。对于开口部(13h)的壁部而言,第2下部电极(14)的壁厚,其下方比开口部的壁部的上方厚。从而提供包括阶差被覆性优异的电容绝缘膜,而且具有能够实现细小化的结构的介质存储器。

    非易失性存储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42011B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180007789.8

    申请日:2011-12-12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易失性存储元件具有:电阻变化元件(104a),其具有第1电极(103)、第2电极(105)和电阻变化层(104),该电阻变化层(104)介于第1电极(103)和第2电极(105)之间,并且电阻值根据提供到第1电极(103)和第2电极(105)之间的电信号而可逆地变化;以及固定电阻层(108),其具有规定的电阻值,被层叠于电阻变化层(104),电阻变化层(104)具有缺氧型的第1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06)、和具有比第1过渡金属氧化物层(106)高的含氧率的第2过渡金属氧化物绝缘层(107),规定的电阻值为70Ω以上且1000Ω以下。

    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10491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280003672.7

    申请日:2012-03-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的制造方法,是电阻变化型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的制造方法,与适合于微小铜布线形成的双金属镶嵌工艺之间的匹配性、且能够实现大容量及高集成化,其包括:形成电阻变化元件、接触孔(106)以及布线槽(108a)的工序;以及,以覆盖布线槽(108a)且不覆盖接触孔(106)的底面的方式,在层间绝缘层(102)以及(112)以及电阻变化层(104)上形成双向二极管元件的电流控制层(111)的工序。

    存储单元阵列以及其制造方法、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存储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2077347B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080001928.1

    申请日:2010-05-28

    Abstract: 存储单元阵列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存储单元阵列中,多个第一导电体层(2)和多个第二导电体层(14)相互立体交叉地被延设在半导体衬底(1)上,在多个第一导电体层(2)和多个第二导电体层(14)的各个立体交叉部配置有电流控制元件(10)和电阻变化元件(23)电连接且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存储单元,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形成第一层间绝缘膜(3)的工序;在第一层间绝缘膜(3)形成接触孔的工序;在所述接触孔内以及第一层间绝缘膜(3)上推及第一柱塞材料(4)的工序;第一抛光工序,对第一柱塞材料(4)进行抛光直到第一层间绝缘膜(3)露出为止;在第一抛光工序之后,将成为电流控制元件(10)的第一电极(6)的导电体膜(6a)堆积在第一柱塞材料(4)以及第一层间绝缘膜(3)上的工序;以及第二抛光工序,对导电体膜(6a)的表面进行抛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