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9344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64535.5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7 , H01M10/6555 , H01M10/6567 , H01M10/6569 ,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池浸没式液冷箱,涉及电池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液的箱体,电池设置于箱体内部,电池的任意一外侧面贴合设置有吸液芯,吸液芯部分浸于冷却液内。本发明通过通过在电池的外侧面贴合设置吸液芯,利用吸液芯的毛细力将底部的冷却液抽吸至电池中上部进行沸腾散热,因此只需加入部分冷却液,拥有浸没式液冷散热效果的同时,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冷却液的用量、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少了热管理系统的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08063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177996.9
申请日:2023-09-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1M10/633 , H01M10/617 , H01M10/613 , H01M50/244 , H01M50/209 , H01M10/615 , H01M50/289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池浸没式液冷非对称热控制装置,涉及电池领域,包括底座、电池热控制单元、两个弹性支撑机构和两个形状记忆弹性机构,电池热控制单元包括安装架和两个隔板,两个隔板分别用于设置于电池的左右两侧,各隔板靠近电池的一侧均设置有保温层;弹性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杆,第一安装杆依次穿过电池热控制单元的一个隔板、安装架和另一个隔板,各隔板与安装架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套设于第一安装杆上的普通弹簧;形状记忆弹性组件包括与电池热控制单元一一对应的双程记忆弹簧,双程记忆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热控制单元的两个隔板连接。该装置使得低温冷启动工况下电池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安全合理的温度范围,避免消耗大量的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467709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0880299.9
申请日:2022-07-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源汇匹配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预先获取所需源汇信息,依据汇的地质数据信息,结合汇动态封存潜力评估模型,分析所有布井方案下汇的最大多井总注入速率;依据源的年CO2实际可捕获量信息和汇的地质数据信息,计算源汇容量,并进行源汇处各项成本评估;建立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二氧化碳源汇匹配数学模型,根据汇源容量、所有布井方案的最大多井总注入速率结果以及布井费用在各汇处选择最优的布井方案,并求解出当前源汇信息下的最优源汇管网布局。本申请基于汇布井优化和排放源动态变化进行源汇匹配,是低成本、更可靠的实现二氧化碳封存的有力保证。
-
公开(公告)号:CN113984587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111268097.0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原位测量多孔介质内CO2‑水扩散系数的方法,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核磁共振纯相位编码脉冲序列获取扩散过程中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水相质子密度分布曲线,结合CO2压力衰减曲线,分析得到水溶液中CO2浓度分布,并基于菲克第二定律,构建了考虑体积膨胀的物理模型,求解得到CO2扩散系数。本发明可以获取水中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CO2真实浓度值,进而得到扩散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CO2扩散系数,计算结果更加精准;本发明完全满足行业标准化分析测试要求,适合在工业实验室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77290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516870.9
申请日:2022-05-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02F11/14 , C02F11/1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水合物法污泥调理及深度脱水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主要包括污泥调理系统,污泥脱水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该方法利用气体水合剂结合污泥内水分生成水合物,水合物晶体生长破坏污泥絮体结构及细菌细胞,使污泥内部结合水转变为自由水,调理后的污泥结合真空泵抽取水分,实现污泥深度脱水。本发明特点在于工艺简单、低能耗、高效率,克服化学处理法的投加量大、增容比大、二次污染以及传统冻融调理能耗高、耗时长的问题;污泥内部生长的晶体生长破坏污泥絮体结构,结合机械方法有效降低污泥含水率,实现污泥深度脱水;同时,污泥调理结束后,水合物分解释放的气体水合剂可以回收再利用,提高经济和环保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3358810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657736.6
申请日:2021-06-1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31/00
Abstract: 一种应用可视釜原位产生微气泡并生成水合物的实验装置及方法,其属于水合物应用领域。该装置包括烧结陶瓷多孔板、不锈钢可视釜、注气系统、注液系统、控温系统等。该方法首先将反应釜控制为恒温,然后将气体以不同的流速通过多孔板注入反应釜中,通过背压阀控制反应釜为恒压状态,利用多孔板在高压反应釜中原位产生微气泡,并利用CCD相机和温压传感器观察和记录可视釜中产生的微气泡的过程。通过处理CCD相机图像可得到不同气体流速和不同溶液条件下微气泡的大小及分布、微气泡的运移速度等。通过处理采集的釜内温压数据可分析不同条件下微气泡对水合物成核的影响。应用该方法研究微气泡物性以及微气泡在水合物成核和生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23697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568424.8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nventor: 陈聪 , 宋永臣 , 赵佳飞 , 杨明军 , 崔莹莹 , 刘卫国 , 张毅 , 刘瑜 , 蒋兰兰 , 赵越超 , 凌铮 , 李洋辉 , 孙翔 , 王大勇 , 李羽白 , 杨磊 , 张伦祥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油气运输管道中固体物防控的低能耗动态热管理系统,属于油气运输管道流动流体安全保障技术领域。包括管道数据监测端、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陆地控制台、电热端、接线法兰、油气运输管道、阀门结构。该系统通过管道数据监测端对管内状态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给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根据管内状态向电热端产生不同的热响应,通过产生持续电流提高管内温度,通过产生大功率电脉冲对管道进行解堵,实现对油气管道的实时监测与局部温度动态控制。本发明能够大幅降低长期维持管道温度的电力成本,同时避免或大幅减少水合物抑制剂、蜡沉积防聚剂等的使用量,降低油气运输管道安全管理的成本,并有效提高解堵效率,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27474B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410758777.4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N2/4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碰撞阈值感应功能的碰撞安全座椅装置及其工作方法,该装置包括双稳态弹性结构件、齿轮组、工字齿块、连接齿块、连杆、导轨以及限位装置组成,双稳态弹性结构件两端与汽车底盘连接,其中点处通过连杆和工字齿块连接,工字齿块通过齿轮组和连接齿块组成单自由度的运动机构,座椅通过该机构可以沿双稳态跳转方向运动。该装置的工作方法是汽车发生碰撞时,在双稳态弹性结构件的反作用力下,装置能够有效缓减碰撞加速度对人造成的伤害。本发明为纯机械结构,具有响应快,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有效避免汽车正碰或偏置碰撞对车内前排人员的伤害,适用于多种类型汽车。
-
公开(公告)号:CN101915199A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1010253682.9
申请日:2010-08-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223 , Y02E10/28 , Y02E10/38
Abstract: 一种三轮高效伸缩折叠式横轴潮流能发电装置,其属于利用潮流能发电的技术领域。该发电装置在连接体的两侧经伸缩折叠式横臂各连接一个转向节,发电机和增速齿轮箱固定在转向节的一侧,小叶轮经伸缩折叠式连杆与增速齿轮箱连接,在转向节的下方设有保证潮流方向正对叶轮的方向舵。在连接体的顶部设有另一个转向节,发电机和增速齿轮箱固定在该转向节的一侧,大叶轮经伸缩折叠式连杆与增速齿轮箱连接。该发电装置同时有三个水轮机组发电,提高了单个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由于主要部件均采用伸缩折叠式结构,通过有效的伸缩折叠,缩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方便运输,避免各个部件之间的拆装,减少了海底安装成本至原来的50%以上,延长水轮机寿命5年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215415259U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21314398.8
申请日:2021-06-1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31/00
Abstract: 一种应用可视釜原位产生微气泡并生成水合物的实验装置,其属于水合物应用领域。该装置包括烧结陶瓷多孔板、不锈钢可视釜、注气系统、注液系统、控温系统等。该方法首先将反应釜控制为恒温,然后将气体以不同的流速通过多孔板注入反应釜中,通过背压阀控制反应釜为恒压状态,利用多孔板在高压反应釜中原位产生微气泡,并利用CCD相机和温压传感器观察和记录可视釜中产生的微气泡的过程。通过处理CCD相机图像可得到不同气体流速和不同溶液条件下微气泡的大小及分布、微气泡的运移速度等。通过处理采集的釜内温压数据可分析不同条件下微气泡对水合物成核的影响。应用该方法研究微气泡物性以及微气泡在水合物成核和生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