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电池模组热管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6134883U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21169792.6

    申请日:2016-11-02

    Abstract: 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电池模组热管理装置,在电池包箱体内部,由上至下顺次紧贴配置电池模组,导热支撑板,半导体热电组件和液体导热通道,并在电池模组内匀布多个导热体,导热体下部紧贴导热支撑板,其中:导热支撑板横置,其四周边缘紧贴电池包箱体内壁;半导体热电组件包括横置的第一热交换板和第二热交换板,以及立置紧贴在两者之间的若干个热电单元,半导体热电组件的电流方向能够切换;液体导热通道位于电池包箱体底部,液体导热通道内盛装导热液体,液体导热通道通过电池包箱体外部配置的泵机与外部换热器连通。本装置集制冷、加热于一体,结构紧凑、换热高效,能够保证电池始终在最佳温度环境中工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6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646054U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20111439.6

    申请日:2016-02-03

    Abstract: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开口向上的电池包箱体内立式间隔布置若干个柱形电池,靠近电池顶部,在电池包箱体内配置上绝缘定位板,上绝缘定位板紧套在电池上,电池底部与电池包箱体底部之间衬垫缓冲下绝缘板,在上绝缘定位板和缓冲下绝缘板之间配置热扩散板,热扩散板外缘紧贴电池包箱体侧壁,热扩散板上开设与电池对应的通孔,通孔具有加大热扩散体,紧密外套在电池外壁,两者之间填充界面导热材料层,在电池周围间隔配置若干个导热柱,导热柱上下两端分别紧密接触热扩散板和电池包箱体,热扩散板下方填充相变材料层或热塑性灌封材料层。本装置传热强化效果优良,散热效果更好,温度分布更均匀,外形紧凑,结构简单,适用于动力电池系统。

    带类鱼鳞式翅片的导热环带及带该导热环带的复合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5092277U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20838557.2

    申请日:2015-10-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类鱼鳞式翅片的导热环带以及带该导热环带的复合散热装置,用于强化产热器件对外部环境的散热能力,所述的导热环带包括包裹产热器件的导热环带基体,该导热环带基体上设有多组冲压一体成型的类鱼鳞翅片,所述的复合散热装置包括包裹电池单体的导热环带,以及套设在导热环带外的外壳箱体,该外壳箱体与导热环带之间填充有相变材料,从而形成电池单体-导热环带-翅片-相变材料的导热通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导热环带传热强化效果优异、缓冲撞击效果好、重量轻、体积小、用料少、成本低,复合散热装置散热性能优异等优点。

    一种降低电池温差的装置
    6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641789U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20760706.6

    申请日:2019-05-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低电池温差的装置,包括安装在动力电池下方的冷却板;冷却板由下向上依次包括集流板、导板及顶板,顶板与动力电池连接;集流板与导板间设有隔栅,隔栅将集流板与导板间的空间分隔成相互独立的进液室与出液室,集流板对应进液室和出液室的位置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导板对应进液室与出液室的位置上分别开有射流孔和出流孔,所有射流孔的中心与动力电池的中心轴对齐;用于冷却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经进液口进入进液室后由射流孔射到顶板上以吸收动力电池上的热量,再经出流孔流入出液室,最后由出液口流出。本实用新型冷却板设计独特,能够显著降低沿程加热效应和温差;装置的机械性能好,抗冲击能力强。(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换热系统的汽车电池包热管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5646057U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20195612.5

    申请日:2016-03-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属于动力电池领域。一种基于换热系统的汽车电池包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管路和与导热管路固接的导热套筒,所述导热套筒包裹在电池包的电池单体外,导热套筒的内部和电池的外部尺寸配合,导热套筒外侧固接在导热管路上,所述导热管路通过热传输将电池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对电池包的电池实现热交换。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温度调节的效果,又加强了电池和热管理装置的机械性能,还轻便易组装。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双向调温及热失控防扩散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878137U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20289653.5

    申请日:2017-03-23

    Abstract: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双向调温及热失控防扩散结构,在方块状导热基体上卧式/立式间隔开设若干个电池安装通孔和流体通孔,每个电池安装通孔内紧套一个柱形电池;电池轴向和流体通孔轴向相互垂直或平行,导热基体上设有进口汇流槽和出口汇流槽与流体通孔连通,对应流体通孔两端,在导热基体相对两侧外表面上分别覆盖一块平板式的密封盖板,并在安装了盖板的导热基体立侧、靠近导热基体底侧位置开设进口汇流槽进口和出口汇流槽出口;换热器连通进口汇流槽进口和出口汇流槽出口,形成导热流体循环换热通道;本装置解决现有的热管理装置换热能力不足、电池温度不均匀、装置结构复杂、并易与电路互相干涉等问题,并能够避免热失控向周围电池扩散的风险。(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风冷式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5646065U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20405413.2

    申请日:2016-05-06

    Abstract: 一种风冷式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开口向上的电池包箱体内间隔布置若干个柱形电池,在电池顶部和底部之间的电池包箱体内配置至少一块热扩散板,热扩散板通过套筒紧密外套在电池上;所述热扩散板两端与电池包箱体两侧侧壁留有空隙,在上述两侧侧壁上分别开设进风口和排风口,并且,进风口和/或排风口上配置风扇,热扩散板上开设或不开设通风孔,如果开设通风孔,通风孔连通热扩散板上下方的电池包箱体空间。本装置散热效果好,温度分布更均匀,外形紧凑,结构简单,适用于动力电池系统。

    一种带翅片和泡沫导热结构的复合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5092298U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20838019.3

    申请日:2015-10-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翅片和泡沫导热结构的复合散热装置,用于辅助电池单体(5)的散热,所述的复合散热装置包括套设在电池单体(5)外部的外壳套筒(4),所述的外壳套筒(4)与电池单体(5)之间填充泡沫结构(2),泡沫结构(2)内填充满相变材料(1),所述的外壳套筒(4)与电池单体(5)之间还设有多块隔开泡沫结构(2)的翅片(3),该翅片(3)的两侧分别紧密贴合外壳套筒(4)与电池单体(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能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温度,预防热失控。

    一种三维芯片封装结构
    6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033016U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21004905.3

    申请日:2020-06-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维芯片封装结构,包括:封装基板;三维堆叠芯片组件,包括第一芯片组件及第二芯片组件,第一芯片组件的尺寸大于第二芯片组件的尺寸;热桥结构,形成于第一芯片组件上,与第二芯片组件间具有间距;散热盖组件,形成于封装基板上,热桥结构、第一芯片组件与散热盖组件之间热导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入热桥结构,形成导热通路,有利于三维堆叠芯片的散热,大幅度降低底部芯片的散热热阻和温度。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还可以降低第一芯片的温差,能够大幅度降低热应力。热桥结构分担了原本施加到三维堆叠芯片上的散热器等的压力,从而使得封装受力更为均匀,结构更加稳定。本实用新型工艺简单,基本不影响现有的封装工艺流程和制程。(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圆柱电池径向导热系数的测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542495U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822215357.8

    申请日:2018-12-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径向导热系数的测定装置,它包括支架、圆柱电池和数据采集仪,所述圆柱电池通过棉线悬挂在支架上,圆柱电池在电池脖颈处切割去除正极端盖或者负极外壳正对芯轴处开设孔洞并去除负极极耳与外壳的连接,孔洞内置有钢管加热器。所述钢管加热器包括电热丝、绝缘柱和中空钢管,安装在绝缘柱内的热电偶,圆柱电池外表面贴敷数个外部温度传感器,所述热电偶、外部温度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数据采集仪相连,所述数据采集仪发送信号给无线记录操作台,所述无线记录操作台与计算机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圆柱电池进行直接测量,使测量结果更加真实和准确,可测试不同工况温度下的圆柱电池导热系数测量。(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