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04978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410131650.X
申请日:2014-04-0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2P25/0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线感应电机驱动特性分析等效电路及分析方法。把Maxwell方程和绕组函数法相结合,从直线感应电机初级实际绕组的分布出发,得到直线感应电机的初级绕组函数、次级基波绕组函数和次级边端效应波绕组函数。然后根据绕组函数基本理论,分析计算出直线感应电机的等效电感、运动电势系数,并建立直线感应电机的电压和磁链方程式,进一步建立直线感应电机新型等效电路模型。利用新型等效电路模型,对直线感应电机的稳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本发明从电机的实际绕组分布情况出发,合理考虑了直线感应电机的横向边缘效应、纵向边端效应和初级半填充槽对电机电感和次级电阻的影响,可对直线感应电机的驱动特性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3956769B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410140560.7
申请日:2014-04-0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糊PI算法的微电网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1)采样当前电网电压、当前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和当前滤波器的电容电流;(2)确定并网电流指令值;(3)调整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4)通过修正后的PI控制器得到滤波器的电容电流指令值;(5)通过P控制器得到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指令值;(6)产生控制信号控制并网逆变器开关管的通断,在并网逆变器的功率输出端产生期望的输出电压;(7)重复(1)~(6),使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始终跟踪指令值。本发明采用模糊算法在线调节PI控制器的控制参数,使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能够快速精确地跟踪电流指令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05071390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456510.4
申请日:2015-07-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2J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H桥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在进行直流母线电压相间平衡控制时,通过检测各相直线母线电压与直流母线平均电压之间的偏差,确定基波负序电流的给定量,是一种双闭环结构,因此系统的鲁棒性更高。与传统的基于负序电压注入的方法相比,不会影响电流环的性能;与传统的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方法相比,其相间平衡控制的能力更强。在进行负载电流谐波检测时,在双dq轴坐标系下分别检测基波正序分量和基波负序分量,因此谐波检测的精度更高。由于在负序dq轴坐标系下检测了基波负序电流,因此谐波指令中不会出现基波负序电流分量,从而消除了基波负序电流分量给直流母线电压相间平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3762769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310750567.6
申请日:2013-12-3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定子变形的水平轴大型风力发电机,该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机组固定部分包括机壳、定子机座、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和端盖等,其中机壳和定子机座的上下两端均分别设置有法兰面,并通过贯穿法兰面的多个连接螺栓分别将机壳和定子基座的上下两端相联接;此外在机壳与定子机座之间,还沿着机壳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双头螺柱,各个双头螺柱的一端沿着机壳的径向方向贯穿机壳且通过螺纹结构拧紧在定子机座上,另外一端通过螺母及垫圈锁紧在机壳上。通过本发明,能够在解决现有风力发电机定子机座体积庞大、结构笨重等问题的同时,显著提高定子机座的抗拉强度,并有效防止机座在各类发电场合下产生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03744468A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410008946.2
申请日:2014-01-0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5F1/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切线角的变步长光伏MPPT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光伏电池的功率-电压特性曲线;(2)由功率-电压特性曲线,得到速度因子NL=1-cosθ,其中,为功率-电压特性曲线的切线角,P为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u为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3)由速度因子NL得到步长Di;(4)根据扰动观察法的基本原理,得到比例积分调节器的参考电压Uref(i+1)=Uref(i)±Di,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该方法有效解决了现有变步长控制方法中最大步长选择困难,以及容易因参数设计不当导致MPP右侧跟踪不收敛或产生死区的问题,能同时兼顾最大功率点跟踪的速度和精度,准确快速地跟踪到光伏阵列输出的最大功率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713687A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310698337.X
申请日:2013-12-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5F1/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糊PI双向线性预测的光伏MPPT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光伏电池的功率-电压特性曲线,利用特性曲线的切线进行双向线性预测,逼近最大功率点,计算得到近似最大功率点;(2)在近似最大功率点的基础上,利用扰动观察法跟踪实际最大功率点,计算误差e(k)和误差变换Δe(k),其中,Δe(k)=e(k)-e(k-1),k为周期,P为功率,u为电压;(3)将误差e(k)和误差变换Δe(k)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模糊控制器采用Mamdani模糊推理方法,以输出功率能快速到达给定值为目标,建立模糊控制规则,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MPPT控制方法无法兼顾跟踪速度与计算精度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简单实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33779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235388.3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F30/367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线感应电机不对称电流确定方法及系统,属于直线电机技术领域。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直线感应电机分别在正序电流和负序电流激励下的电动势向量,根据所述直线感应电机的给定相电压和所述电动势向量,采用正序电流、负序电流的取值约束,计算正序电流和负序电流,将符合约束的正序电流和负序电流之和作为所述直线感应电机的不对称电流。本发明能准确计算直线感应电机的不对称电流,分析直线感应电机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不对称性,是进一步精细化建模与分析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31250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47592.4
申请日:2024-09-2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7 , G06F111/06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及多行波磁场特征的直线感应电机系统级功效优化方法,定义优化模型:将系统分为电机层、控制层两个层面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分析模型分析绕组排布方式及电机结构参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规律,筛选出主要的优化变量;根据变量的耦合关系对优化变量进行分层排序。采用遗传算法逐层优化变量;选取最终的电磁方案;以基于效率优化函数的模型预测控制作为电机控制的基本框架,求解各工况下系统损耗最小的最优磁链;并以速度超调量为优化目标,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PI控制参数迭代寻优,寻求更佳的动态性能。本发明可以显著提升直线感应电机驱动系统效率、功率因数,并有效保证系统动态响应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96808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0923400.3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V10/44 , G06V20/64 , G06V10/762 , G06V10/74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点云特征提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薄壁零件铆钉边界提取方法及装置。本申请充分利用了铆钉的局部特征,即明显的密度和法向量变化。通过将铆钉的局部自适应密度与法向量偏差(即铆钉对应的离散点云数据中的任一点云数据的法向量与第一数据之间的法向量夹角)作为单个样本数据的两个维度,构建特征空间,降低离散值对铆钉特征识别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点的聚类进行迭代更新,得到铆钉边界,提高薄壁零件铆钉边界提取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8991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151840.8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2P21/16 , H02P21/00 , H02P21/13 , H02P21/22 , H02P25/0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线感应电机的励磁电感辨识方法、电流控制方法及系统,属于直线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在每个控制周期内,以反电动势为观测量,通过构建基于滑模观测器的参考模型计算反电动势观测值,并借助于含有励磁电感的可调模型计算反电动势,通过描述励磁电感与反电势误差的自适应率计算相应的励磁电感,实现励磁电感的辨识。本发明构建了与励磁电感的变化量无关的参考模型,且采用滑模项代替电流微分项,消除了现有参考模型中电流微分项所造成的噪声,避免了电流噪声对反电势观测结果的干扰,提高了励磁电感辨识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级联形式的低通滤波器进一步消除了滑模观测器固有的抖振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励磁电感辨识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