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式半基质人工水培湿地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24233B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0910055959.4

    申请日:2009-08-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一种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自流式半基质人工水培湿地装置,包括:挡水堰、配水渠、水培槽和集水渠,其中挡水堰设置于河流内并与配水渠的一端相连接,配水渠和集水渠分别垂直于河流流向,水培槽位于配水渠和集水渠之间并分别与配水渠和集水渠相连接。本发明河水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20-40%,总磷去除率可达到30-50%,其处理效果优于现有技术且由于采用自流方式,运行成本低。

    直管间壁式换热器
    5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75521A

    公开(公告)日:2011-02-16

    申请号:CN201010533885.3

    申请日:2010-11-07

    Abstract: 一种石油生产技术领域的直管间壁式换热器,包括:内管、外壳、刺孔翅片、进气孔和出气孔,内管与外壳同轴设置且内外套接,刺孔翅片置于内管与外壳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并将环形空间分别分隔成若干个通道,进气孔和出气孔分别固定在外壳的外壁上。刺孔翅片为圆形结构,该刺孔翅片上设有6~8个通气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传热性能好、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可处理粘度系数较大的流体,并可提供不同流量和温度的热工质。由于是直管型,清理方便。它解决了用钢材料多、换热效果差的问题;解决了由于提高换热性能而造成的结构紧凑、结构复杂、制造工艺要求高、运检费用大等不利缺点。

    治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34821B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810033737.8

    申请日:2008-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方法,将物化技术与生态浮岛技术相结合,利用人工围隔在景观水体中分割出生态净化区和强化净化区,在生态净化区种植生态浮岛,在强化净化区除了种植生态浮岛之外,还配备投药系统和曝气系统;利用潜水泵将景观水引入净化区,开启投药系统和曝气系统,通过物化吸附、絮凝沉淀等作用将污染物快速去除,与此同时,密布水面的生态浮岛起到极好的防风浪和遮光效果,为污染物的沉淀提供了较好的水力条件,沉入水底的藻类由于失去光源而不再上浮,逐渐死亡,此外生态浮岛还能够充分吸收由于污染物分解及藻类死亡而释放出的一定量的营养盐;经生态净化区处理后的优质水放流回景观水体。

    自流式半基质人工水培湿地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24233A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910055959.4

    申请日:2009-08-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一种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自流式半基质人工水培湿地装置,包括:挡水堰、配水渠、水培槽和集水渠,其中挡水堰设置于河流内并与配水渠的一端相连接,配水渠和集水渠分别垂直于河流流向,水培槽位于配水渠和集水渠之间并分别与配水渠和集水渠相连接。本发明河水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20-40%,总磷去除率可达到30-50%,其处理效果优于现有技术且由于采用自流方式,运行成本低。

    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81192A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810201257.8

    申请日:2008-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将河湖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分别在两段管式混合单元中进行高效混合,并在混合单元后面连接的密闭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一段时间后,进入底泥堆场中脱水干化。混合单元采用中间大口径直管通过异径管连接两端小口径直管的结构,通过管径的突然变大和缩小,引起流体边界层分离而产生大量的旋涡,从而使得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在混合单元中充分混合,并在后续的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完成对疏浚底泥中臭味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对底泥中氨氮、硫化氢、甲硫醇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经本发明处理后进入外界环境中的疏浚底泥臭味基本消失,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铬渣的热解处理方法
    5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53908A

    公开(公告)日:2007-10-17

    申请号:CN200710041125.9

    申请日:2007-05-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铬渣的热解处理方法,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作为添加剂,首先将铬渣与污泥按比例混合后,送入外热式回转炉中预热干燥,然后送入内热式热解炉进行热解反应,内热式热解炉中的高温热还原气体从还原燃烧炉引入,还原处理后的热解产品经冷却后排放。内热式热解炉的尾气经稀释槽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外热式回转炉用以间接干燥污泥与铬渣的混合物。本发明在解毒铬渣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处置污泥,并且有效的利用能源,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单级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
    5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92871A

    公开(公告)日:2006-06-28

    申请号:CN200510110444.1

    申请日:2005-11-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级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滤池中心的内部导流筒、导流筒外部的生物填料区及底部泥斗,生物填料区底部为均匀开孔的承托板,承托板下部为进水空间,内部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并设置开孔的配水墙连通进水空间,进水空间及内部导流筒采用开孔法兰盘与底部泥斗连接在一起,底部泥斗中设置反冲洗曝气装置并安装排泥管。本发明将曝气装置放置在导流筒底部进行曝气,可以避免对生物载体造成扰动,导流筒底部的液体提升有助于造成生物滤池中主体溶液的循环流动,污水在导流筒内充氧后从导流筒外部自上而下流过生物填料区,在填料区形成好氧、缺氧交替的环境,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脱氮的效率。

    有脱氨除磷通气层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257854C

    公开(公告)日:2006-05-31

    申请号:CN200410024883.6

    申请日:2004-06-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一种有脱氨除磷通气层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在传统污水土地渗滤处理方法的渗滤层中铺设一层具有强化脱氨固磷功能的透水、透气、空心功能性型材,形成空心材料层,空心材料层把污水处理的渗滤层分为空心材料层以上的好氧生态填料层和空心材料层以下的厌氧生态填料层,生活污水靠重力向下自流依次通过好氧生态填料层、空心材料层、厌氧生态填料层,去除SS、BOD、NH4+-N、NO3--N、T-P,实现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复氧效果,较高的脱氨除磷效率,有效实现面源生活污水深度处理。

    废碱液零排放的粉煤灰合成沸石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683243A

    公开(公告)日:2005-10-19

    申请号:CN200510024185.0

    申请日:2005-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碱液零排放的粉煤灰合成沸石的制备方法及装置,装置中除传统的沸石合成反应槽和固液分离脱水槽外,另置一溶解槽,用于对废碱液进行成分和碱度调整,实现废碱液再循环利用。采用粉煤灰为原料,与纯碱液在沸石合成反应槽中混合并实现沸石转化,转化产物在固液分离脱水槽实现固液分离,在得到固相沸石产品的同时,产生大量废碱液。废碱液送入溶解槽中进行Si/Al比的调整,将其容积和碱度调整至纯碱液水平并充分搅拌混匀后送入沸石合成槽,再按比例投入粉煤灰,重新开始沸石的生产。本发明实现了沸石生产过程中废碱液的零排放,不仅节省了碱成本和水资源,而且消除了废碱液对环境的破坏。

    自调节干湿交替并行运行水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634770A

    公开(公告)日:2005-07-06

    申请号:CN200510023295.5

    申请日:2005-01-13

    Abstract: 一种自调节干湿交替并行运行水槽系统,两个并行水槽各设置一个进水调节装置和出水调节装置,进水三通管位于两槽上方并能在水槽垂直方向转动,一端连接污水总进管,另两端分别为两个水槽的进水端,进水调节装置中带有探针的进水浮球被限制在浮球通道管中上下浮动,出水调节装置的顶部设置故障溢流管,底部下水管的管盖通过浮绳连接出水浮球。当一个水槽中进水到一定程度后,进水浮球及探针使三通管转动,这个水槽停止进水而另一个水槽开始进水;当某个水槽中的水进满时,在出水浮球的作用下打开管盖排水。调节进水和排水时间,即可自动实现两个并行水槽的干湿交替运行。本发明不需专门外加动力,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能够节约运行、管理和维护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