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239516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1610380562.2
申请日:2016-06-01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IPC: B25J9/18 , B25J13/00 , G05B19/4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把握目标位置与实际的动作位置的对应关系的机器人控制装置。在对具备机械手、设置于上述机械手的力检测器以及基于目标位置来驱动上述机械手的致动器的机器人进行控制的机器人控制装置中,具备将基于目标力和上述力检测器的输出导出的上述机械手的动作位置以及上述目标位置显示于画面的显示控制部。
-
公开(公告)号:CN108687764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276143.3
申请日:2018-03-29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J9/1641 , B25J9/1633 , B25J13/085 , B25J13/088 , G05B2219/37351 , G05B2219/37534 , G05B2219/41166 , G05B2219/41232 , Y10S901/02 , Y10S901/27 , Y10S901/46 , B25J9/16 , B25J9/161 , B25J13/00 , B25J13/08 , B25J19/0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控制装置、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系统。能够容易地获得与机器人的对象振动频率相关的信息。该机器人控制装置具备:受理部,从操作部受理第一指示;显示控制部,在所述受理部受理了所述第一指示的情况下,将与基于表示某一时间区间的机器人的振动的振动数据而得到的所述机器人的对象振动频率相关的信息显示在显示部;设定部,设定所述对象振动频率;控制信号生成部,能够基于所设定的所述对象振动频率生成从第一控制信号降低所述对象振动频率而得到的第二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生成部,能够基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并输出驱动所述机器人的驱动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08453729A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810143747.0
申请日:2018-02-11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Inventor: 下平泰裕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J9/1633 , B25J9/1669 , B25J9/1679 , B25J9/1694 , G01L5/009 , G01L5/226 , G05B2219/39259 , G05B2219/45089 , Y10S901/09 , Y10S901/41 , Y10S901/46 , B25J9/1602 , B25J13/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控制装置、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系统。在输入检查装置的操作部件的负荷的变化和操作量的变化之间存在偏差,在未使两者准确对应的状态下,难以准确地判断按键的优劣。控制装置具备显示控制部,在通过机器人检查输出与操作相应的电信号的操作部件时,该显示控制部在显示部上显示将表示机器人的特定位置的特定位置信息与从设置于机器人的力检测部输出的力信息建立对应的第一检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068110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711010468.9
申请日:2017-10-25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9/401 , B25J9/1692 , B25J9/1694 , B25J13/085 , G05B2219/39529 , G05B2219/45064 , G05B2219/45091
Abstract: 提供一种控制装置、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该控制装置能够缩短循环时间,此外能够提高力检测部的检测精度,从而能够使机器人适当地驱动。该机器人通过这样的控制装置来控制。该机器人系统具备这样的控制装置和机器人。该控制装置是控制具有包括力检测部的机器人臂的机器人的驱动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有如下的控制部:在使所述机器人臂以第一速度移动后进行所述力检测部的复位,其后使所述机器人臂以比所述第一速度快的第二速度移动,并基于所述力检测部的输出来进行力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3105250B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210443024.5
申请日:2012-11-08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5/167 , B25J13/085 , B25J19/028 , G01L5/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元件、力检测装置以及机器人。在设为α轴、与上述α轴正交的β轴以及与上述α轴与上述β轴正交的γ轴作为空间坐标轴情况下,传感器元件是将压电基板和电极在上述γ轴方向上层叠而形成的,传感器元件具备连接部,连接部被配置成上述电极的外沿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压电基板的外沿部的一部分重叠,在上述γ轴方向上观察时上述连接部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在上述压电基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将上述连接部与外部连接部电连接的配线。通过本发明能够得到可缩小配线空间的小型的力检测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498876B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0910003547.6
申请日:2009-01-15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G3/344 , G09G2300/0426 , G09G2300/0809 , G09G2300/0857 , G09G2330/02 , G09G2330/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泳显示装置。提供可以实现高清晰化、可以防止成品率下降的电泳显示装置。作为在一对基板间夹持包括电泳微粒的电泳元件,在一方前述基板上每像素地形成第1电极,在另一方前述基板上形成共用于多个前述像素的第2电极,前述像素,具备连接于扫描线及数据线的像素开关元件、连接于前述像素开关元件的存储电路、和设置于前述存储电路与前述第1电极之间的开关电路,在前述存储电路连接第1电源线与第2电源线,在前述开关电路连接第1控制线与第2控制线的电泳显示装置,前述第1电源线与前述第2电源线在对于前述像素的第1位置相交叉;前述第1控制线与前述第2控制线在对于前述像素的第2位置相交叉。
-
公开(公告)号:CN103105250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43024.5
申请日:2012-11-08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5/167 , B25J13/085 , B25J19/028 , G01L5/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元件、力检测装置以及机器人。在设为α轴、与上述α轴正交的β轴以及与上述α轴与上述β轴正交的γ轴作为空间坐标轴情况下,传感器元件是将压电基板和电极在上述γ轴方向上层叠而形成的,传感器元件具备连接部,连接部被配置成上述电极的外沿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压电基板的外沿部的一部分重叠,在上述γ轴方向上观察时上述连接部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在上述压电基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将上述连接部与外部连接部电连接的配线。通过本发明能够得到可缩小配线空间的小型的力检测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515103A
公开(公告)日:2009-08-26
申请号:CN200910004718.7
申请日:2009-02-20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F1/16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泳显示装置及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提供抑制像素间的泄漏电流、使产品的可靠性提高的电泳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泳显示装置,平面排列有具备电泳元件的像素,所述电泳元件具有像素电极(21)、对向于像素电极(21)的对向电极(22)、和配设于像素电极(21)与对向电极(22)之间的包含电泳微粒的电泳层(23)。在相邻的像素电极(21,21)之间的区域,设置由感光性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层(31)。
-
公开(公告)号:CN101452673A
公开(公告)日:2009-06-10
申请号:CN200810179556.6
申请日:2008-12-04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顺序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能够抑制第一控制线与第二控制线,抑制像素间的漏电流,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而且,根据本发明,使电极间产生电位差,驱动电泳微粒,所以能够伴随着数据输入的经过,使显示变化。因此,不会导致电路规模的大幅增大,可以顺序显示图像。
-
公开(公告)号:CN101187769A
公开(公告)日:2008-05-28
申请号:CN200710193217.9
申请日:2007-11-20
Applicant: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Inventor: 下平泰裕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源矩阵电路基板,该有源矩阵电路基板具有:在规定区域设置了回避部的基板;设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一像素电极及第二像素电极;设于所述基板上且驱动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像素驱动电路;设于所述基板上且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的配线;设于所述配线上且以绕过所述回避部的方式设置的迂回配线部,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配置于所述回避部的周围,形成得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大,且形成为向所述回避部侧延伸的形状,所述迂回配线部配设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正下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