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32032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217310.8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H02M1/32 , H02M3/335 , H02M7/483 , H02M7/5387 , H02J5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耦合谐振线圈的多相变换器的并联均流电路,包括桥臂电路以及负载;还包括谐振电感LP与谐振电容CP构成独立的外部谐振网络,还串联有谐振电感LP的等效串联电阻;还包括各相之路的第一连接电感LC1以及第二连接电感LC2;所述第一连接电感LC1与谐振电感LP正向耦合,所述第二连接电感LC2与谐振电感LP反向耦合;在工作角频率ω0处谐振电感LP与谐振电容CP构成串联谐振。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减少不平衡电流引起的功率损耗,实现任意两相之间的均流。
-
公开(公告)号:CN11621526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036703.9
申请日:2023-01-1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和辅助电源系统的集成系统,包括地面侧系统和汽车侧系统,所述地面侧系统包括整流器、高频逆变器、地面侧补偿网络和发射线圈,所述汽车侧系统包括接收线圈、汽车侧补偿网络、第一有源整流器、高压电池、变压器、第二有源整流器和低压电池;所述整流器连接电网,所述整流器经高频逆变器、地面侧补偿网络连接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通过磁场耦合以传递能量;所述接收线圈连接汽车侧补偿网络,所述汽车侧补偿网络同时连接第一有源整流器和变压器,所述第一有源整流器连接高压电池,所述变压器经第二有源整流器连接低压电池。该集成系统结构简单,占用车辆体积小,且提高了功率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972933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257966.4
申请日:2022-10-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B60L53/124 , H02J50/6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结构。考虑在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由于发射端和接收端没有直接的物理接触,导致两者之间的充电区域往往会有金属异物的进入。相比于原有的方案,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实现了检测线圈和发射线圈的解耦,从而消除了对无线充电能量传输的影响,并且在检测线圈的各个位置上,均取得了一个较大的检测线圈自感变化率,从而获得优异的金属异物检测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833407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707295.7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自解耦线圈实现互操作性的无线充电系统,所述自解耦线圈由发射线圈A、发射线圈B和发射线圈C构成,发射线圈A包括绕组LAA、绕组LAB和绕组LAC,发射线圈B包括绕组LBB和绕组LBC,发射线圈C包括绕组LCC和绕组LCB,绕组LAA、绕组LBB和绕组LCC呈品字形设置且绕组LAA设置于绕组LBB和LCC的上侧,绕组LAB嵌套于绕组LBB内侧,绕组LCB嵌套于绕组LAB内侧,绕组LAC嵌套于绕组LCC内侧,绕组LBC嵌套于绕组LAC内侧;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拓扑结构通过切换三个桥臂的输出来切换工作模式,达到对单极性线圈、沿X方向的双极型线圈和沿Y方向的双极型线圈的兼容,从而实现对不同接收线圈的互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475292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641025.6
申请日:2021-12-3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和车载充电系统的集成结构,将车载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替换为:电网侧的车载充电发射线圈和电池侧的车载充电接收线圈,并与地面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两两构成耦合。通过复用部分功率变换环节,可以提高充电系统的功率密度和降低成本。
-
-
公开(公告)号:CN206857979U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20563672.2
申请日:2017-05-1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B66C1/5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筒状物搬移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心光轴、牵引机构和涨爪;所述中心光轴置于第一套筒中轴处;所述涨爪位于第一套筒处且滑置于中心光轴;所述第二套筒筒口接合于第一套筒筒口处形成组合筒;所述牵引机构牵引涨爪在中心光轴处滑移;所述第一套筒筒口处均匀设置多个垛口,垛口开口端与第二套筒筒口相接;所述涨爪爪指从垛口处探出并置于第二套筒的筒口处;当工作时,涨爪朝向第二套筒筒底滑移,第二套筒口顶托涨爪爪指张开并压于筒状物内壁处,使外部筒状物固定于涨爪处可供搬移;当需涨爪松开外部筒状物时,涨爪朝向第一套筒筒底滑移,使第一套筒的垛口压迫涨爪爪指使之合拢;本产品能便捷地固定筒形物以供搬移。(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