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砂双拼滤池
    4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528347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022468556.7

    申请日:2020-10-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炭砂双拼滤池,包括至少一组平列设置的炭池和砂池,炭池与砂池之间通过隔墙进行隔离,隔墙上设有隔墙开孔,炭池内设有若干根贯穿炭池的集水槽,集水槽的出水口与隔墙开孔位置对应,砂池内设有与隔墙开孔位置对应的排水装置,排水装置高度低于集水槽高度,集水槽与排水装置之间通过导水管相连。实施中,本方案的一体双拼滤池不设置中央渠,池型有效过滤面积大,布置合理紧凑,占地面积小。同时上向流活性炭吸附池和砂滤池组合在一个池子中,结构简单,管路少,水损小。

    一种用于给水厂的生物粉末活性炭净化处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5974001U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20849583.X

    申请日:2016-08-08

    Inventor: 芮旻 徐俊 段冬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给水厂的生物粉末活性炭净化处理系统,其包含:生物粉炭吸附池,该池内填有生物粉末活性炭,待净化的水输入到该生物粉炭吸附池中;与生物粉炭吸附池出口连接的粉炭分离池,其设置有用于排放净化水的第一出口及用于排出生物粉末活性炭的第二出口;与粉炭分离池第二出口连通的生物粉炭降解池,其还设置有鼓风曝气入口;该生物粉炭降解池的出口连通到生物粉炭吸附池。本实用新型的净化系统处理受污染原水,将生物粉末活性炭对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分为两个过程——吸附和降解,分别在生物粉炭吸附池和生物粉炭降解池中进行,处理效率高,净化效果好,生物粉末活性炭能反复使用,能耗低,可广泛应用于给水厂泥沙沉淀后水的深度处理中。

    一种上向流活性炭滤池
    4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611735U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022474093.5

    申请日:2020-10-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向流活性炭滤池,包括若干个单格滤池,单格滤池包括单格中央渠和两侧滤格,单格中央渠为双层渠,底层设配水配气渠,上层设产水排水渠,两侧滤格上部设集水槽与产水排水渠连通,单格中央渠的一端设进水总渠,进水总渠通过单格进水堰与该单格滤池的进水分渠连接,进水分渠通过进水支管连接至中央渠底层的配水配气渠,配水配气渠侧壁设与两侧滤格连通的配水孔和配气孔,单格中央渠的另一端设与该单格滤池对应的产水分渠,中央渠上层产水排水渠通过连通孔与产水分渠连通,产水分渠通过单格产水堰与产水总渠连接。本实用新型优化了活性炭滤池的产水堰和排水方式,减少水头损失,增加滤池布局灵活性。

    一种炭砂双拼滤池
    4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528568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022468627.3

    申请日:2020-10-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炭砂双拼滤池,池体内设有炭池和砂池,炭池上部设有若干个集水槽,炭池与砂池之间设有隔墙,隔墙上设有与集水槽位置对应的隔墙开孔,砂池中部设有贯穿的砂池的中央渠,砂池的两侧壁分别设有V型槽;炭池的一侧设有进水总渠,砂池的一侧设有砂池排水管。使用时,这种炭砂双拼滤池将上向流活性炭吸附池和砂滤池组合在一个池子中,结构简单,管路少,水损小,总体占地面积小,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炭池是不带中央渠的,池内均为过滤面积,对于相同规模的水处理系统来说,所需设置炭砂双拼滤池的个数少,结构紧凑,施工进度快。

    一种生物粉炭净化设备
    4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973951U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20849240.3

    申请日:2016-08-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粉炭净化设备,该生物粉炭净化设备为长条形推流式布置形式,其包含炭水混合池、生物粉炭吸附池及生物粉炭沉淀分离池;该炭水混合池包含搅拌装置;该生物粉炭吸附池包含导流墙;该生物粉炭沉淀分离池包含出水管及设置在底部的生物粉炭泥排放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生物粉炭沉淀分离池底部的高浓度粉炭泥通过池底生物粉炭泥排放管就近重力排入生物粉炭驯化降解池,排放方式简单可靠,管理方便,能耗低;生物粉炭吸附池内设置曝气装置和上翻下翻的导流墙,通过低曝气使得粉末活性炭在生物粉炭吸附池内与水充分接触,保持悬浮不沉降,无粉炭沉积的麻烦,且施工简单,管路少,设施紧凑,占地面积小,适用于给水厂水处理。

    一种污泥回流沉淀池
    5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182924Y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820056268.7

    申请日:2008-03-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泥回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上部反映区设置混合区和提升絮凝区,混合区内设有混合搅拌机,提升絮凝区内设有提升搅拌机及附属不锈钢筒体,过滤区与斜管出水区之间加设挡板系统,排泥区设推流式浓缩刮泥机,排泥管外接污泥回流管至进水管,该污泥回流管设有污泥回流泵,该污泥回流管还与外界连通,并在进水管和主池体内均设药剂投加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对传统斜管沉淀池的改造充分发挥生物降解有机物、氮和磷等指标作用,通过高效混合及污泥回流,提高混凝效率,从而改善出水效果,并提高排出污泥的含固率,满足直接脱水条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