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289237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510906510.X
申请日:2015-12-09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效智能型复合式恶臭气体处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骤:电控单元根据设置在进气管入口处的气体在线监测反馈单元检测到的待处理恶臭气体的组分及浓度,控制若干级气体处理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启;设置在排放单元出气口处的气体在线监测反馈单元检测待排放气体是否符合设定的排放标准;若符合设定的排放标准,则电控单元控制三通分流阀将达标气体经由排气管排除;若不符合设定的排放标准,则电控单元控制三通分流阀将未达标气体经由回气管输送至进气管的入口处,对未达标气体进行再处理。本发明能够适应不同季节天气臭气源强浓度的波动,运行稳定、节能,工艺切换简单、灵活,臭气浓度去除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258267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705360.6
申请日:2015-10-27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施孝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立体停车库机械通风装置及其方法,所述装置包括:设置于地下立体停车库与地面停车房的整体两侧的外挂排风井道以及设置于所述外挂排风井道内的排风机,地下立体停车库的底部设有与两侧的外挂排风井道相连通的车库底部风道,外挂排风井道上相对地面停车房的部位设有地面出风口,在排风机的作用下,室外空气经地面停车房进入地下立体停车库到达车库底部风道后流入外挂排风井道并通过地面出风口排出。本发明无论是在取放汽车工况还是等待取放汽车工况下,可有效快速稀释并排除地下立体车库内的异味,有效降低地下立体车库内的有害气体对进出地下立体车库人员的影响,显著降低地下立体车库内变压器等设备的环境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05256877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727573.9
申请日:2015-10-30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施孝增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排气功能的跌水装置,包括跌水池、跌水井道、横通道、横通道止回阀,还包括浮球阀和供水管道。所述浮球阀能够根据跌水井道内的液位变化开启或者关闭所述供水管道,以保持跌水池内的实际水位处于蓄水基准水位处,避免雨水直接与跌水池底部撞击,减少了形成的压缩气泡的数量,减少了进入输水隧道内的气体。本发明还提供了包含有所述跌水装置的雨水收集系统及其排气方法,以便在收集雨水时可以减少跌水池中混入的气体,以及可以及时排出进入输水装置内的气体,从而对输水装置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5255518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721211.9
申请日:2015-10-30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裂解气化方法,通过污泥裂解气化装置对污泥进行处理;该装置包含外壳、设置在外壳顶部的污泥进料口、在外壳内部从污泥进料口向下依次设置的干燥室、热解室、氧化室以及灰渣室;干燥室上部设有裂解气导出管;氧化室和灰渣室之间设置有炉栅;炉栅采用耐火材料制成,炉栅设置有若干斜圆柱状孔洞。灰渣室侧壁设置有排渣口和气化介质导入管。外壳呈直立桶状。污泥进料口设有进料阀;污泥进料口呈漏斗状,并与进料阀之间密切吻合形成密封。本发明提供的污泥裂解气化方法,用来处理污泥,具有气化效率高、源头避免污染物产生等特点,无需外加能源即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
公开(公告)号:CN105254161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692095.2
申请日:2015-10-23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泥水处理组合构建筑物系统,该系统是由若干个处理单元构成的竖向组合体,该处理单元包含排泥水调节池、污泥浓缩池、污泥平衡池、污泥泵房、脱水机房,该竖向组合体由组合池下层、组合池中层和组合池上层构成。本发明的排泥水处理组合构建筑物系统通过泵将污泥调蓄池中的排泥水提升到污泥浓缩池,浓缩池出泥至同层的污泥平衡池,经污泥泵房输送至上层的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经过机械脱水后经输送器直接落入污泥存储装置,再行外运。本发明通过提高构筑物之间的合理布置和流程设计,在较小的占地面积上实现多个工艺流程集成布置,能够实现良好的排泥水处理效果,流程顺畅、物料输送线路清晰。
-
公开(公告)号:CN105216702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652237.2
申请日:2015-10-10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0R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3/02
Abstract: 一种智能公交登乘系统,包含若干沿着指定线路运行的公交车,公交车上设置信号发射模块,所有的站台沿着公交车的运行线路设置,站台上设置站台控制模块和与站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屏蔽门模块,水平登乘设备设置在站台上,位于屏蔽门模块下方,并电性连接站台控制模块,在公交车停靠在站台边缘后,水平登乘设备覆盖公交车与站台之间的间隙,辅助乘客进出公交车。本发明避免了司机主观判断车辆与站台间隙所带来的风险,减少了站台与公交车门之间间隙过大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公交上下客效率,保证人流密集情况下公交上下客安全,可广泛适用于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车站。
-
公开(公告)号:CN105185103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654369.9
申请日:2015-10-10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段行程时间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利用SCOOT类交通控制系统采集交通数据并进行处理;S02:利用卫星定位系统采集交通数据并进行处理;S03:利用所述融合服务器将所述SCOOT类交通控制系统与所述卫星定位系统所传递至的交通数据进行融合,并生成融合输出结果;S04:利用所述融合服务器将融合输出结果传送至交通信息发布、智能动态交通诱导系统。本发明无需额外投入,极大的降低了动态交通信息的获取成本;克服了由于SCOOT类交通控制系统数据采样间隔不一致等原因所导致的路段行程时间获取缺乏良好的数据基础、卫星定位系统在交叉口附近匹配效果不佳等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152236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538316.0
申请日:2015-08-28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行车式水处理设备的柔性密封除臭罩,其包含:纵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机构,其位于所述行车式水处理设备吸管或刮板支架的一侧,其一端固定在相应的横梁上;该第一支撑机构上铺设有第一压条;纵向设置的第二支撑机构,其位于所述行车式水处理设备吸管或刮板支架的另一侧,其一端固定在相应的横梁上;该第二支撑机构上铺设有第二压条;第一封条,其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的另一端;第二封条,其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一封条、第二封条与相应吸管或刮板支架的侧面分别采用柔性连接。其优点是:实现了行车式水处理设备运行部件的贴身封闭,除臭罩不影响水处理构筑物整体布局,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轻巧。
-
公开(公告)号:CN105110436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365124.4
申请日:2015-06-29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C02F1/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的加药系统,该系统包含PAC加药装置和PAM加药装置;该PAC加药装置包含:原液池;第一原液泵;紧邻加药间放置且出口连通加药间的第一溶液混合容器;第一稀释水泵;设置在原液池与第一溶液混合容器的连通管道上的第一流量计;及,设置在稀释水B与第一溶液混合容器的连通管道上的第二流量计;该PAM加药装置包含:稀释设备;紧邻加药间设置且出口连通加药间的第二溶液混合容器;溶液泵;第二稀释水泵;设置在稀释设备与第二溶液混合容器连通管路上的第三流量计;及,设置在稀释水B与第二溶液混合容器连通管路上的第四流量计。与传统加药系统相比,本系统具有提高药剂利用效率、减少药剂耗量,节省加药过程自来水用量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068416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367698.5
申请日:2015-06-29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邵锋
IPC: G04R2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点固定电子警察系统自动校时方法,所述电子警察系统包括机箱和设置在机箱内的控制主机,其特征在于将GPS外置天线附着于单点固定电子警察系统的机箱或立杆,GPS外置天线通过信号线与GPS授时设备链接,GPS授时设备通过标准USB端口与控制主机相连,控制主机读取GPS授时设备提供的UTC日期、时间数据,调整控制主机系统时间,抓拍摄像机以控制主机系统时间进行时间校准。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实现单点固定电子警察系统的系统校时,避免因时钟偏差较大而造成执法依据或执法过程中产生争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