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顾储热性能和腐蚀性的三元氯化盐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1199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58287.8

    申请日:2024-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兼顾储热性能和腐蚀性的三元氯化盐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储热材料是在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的三元熔盐中,添加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而获得的。借助纳米颗粒与氯化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三元熔盐的储热性能;同时利用纳米颗粒与合金管道腐蚀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耐腐蚀层或消耗腐蚀性成分,实现自动防腐;且可根据纳米颗粒的消耗情况在储热罐内随时补充新纳米颗粒。本发明制备的三元氯化盐储热材料具有优异的储热性能、较强的防腐性能,以及较低的价格等特点;而且其制备方法简单高效、成本低廉、操作便捷,有效克服了传统熔融氯化盐热性能差、腐蚀性强等缺陷,可作为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高温储热/传热介质。

    用于太阳能热电联产的二次分流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及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2314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06668.7

    申请日:2024-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太阳能热电联产的二次分流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及运行方法,该系统包括高压透平、第一发电机、低压透平、第二发电机、一级熔盐‑超临界二氧化碳印制板式换热器、二级熔盐‑超临界二氧化碳印制板式换热器、熔盐高温储热罐、熔盐低温储热罐、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一级主压缩机、二级主压缩机、一级再压缩机、二级再压缩机、低压热网换热器、一级高压热网换热器、二级高压热网换热器、低压预冷器、高压预冷器、熔盐混合器、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器、热水混合器、多个三通阀和控制阀。本发明在传统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发电效率高、供热量可调的热电联产系统。该系统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在高压和低压状态下比热容的差异,可根据发电供热的相对需求,通过控制两次分流的三通阀来调整高、低压热网换热器中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流量,实现灵活调整供热量和发电量的目的,且可以同时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的灵活性和#imgabs0#效率;系统供暖季和非供暖季的工作模式可以通过控制四个阀门灵活转换。

    基于太阳能利用的建筑冷热电联产系统及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32829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29029.5

    申请日:2024-0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太阳能利用的建筑冷热电联产系统及工作方法,该系统包括冷却水箱、光伏阵列、热电空调、温差发电器、太阳能热水器、热水箱、四通阀、阀门、水泵、连接管路和自动控制系统;所述光伏阵列和温差发电器可以实现24小时持续发电,为热电空调、水泵、电磁阀以及控制电路进行昼夜连续供电,所述热电空调可以切换制冷与制热模式为建筑提供所需冷量和热量,所述太阳能热水器为温差发电器提供热源,同时提供生活热水;本发明结合了太阳能光伏/热、太阳能热利用、热电制冷制热、温差发电等技术,能随着季节和昼夜变化自动切换运行模式,充分实现了太阳能的灵活、高效、梯级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基于相变冷却与温差发电的动力电池冷热综合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44644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506362.1

    申请日:2024-04-25

    Inventor: 陶于兵 邓清清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变冷却与温差发电的动力电池冷热综合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相变材料、L型热管、冷却单元、温差发电器件、散热翅片、空气流道、三通阀、风机、车厢以及连接管路;动力电池与相变材料呈三明治结构布置,相变材料中间放置L型热管,L型热管的冷凝端嵌入到冷却单元内,温差发电器件的一端直接与冷却单元相连,温差发电器件的另一端安装散热翅片并置于空气流道中,通过风机和三通阀控制空气流道与外界环境或车厢连通。本发明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实现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利用热管的高效传热避免相变材料过热或过冷,通过温差发电器件的温差发电和耗电制热功能来实现动力电池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冷热综合管理。本发明不仅可以保证动力电池不受环境温度影响,长期在合适温度范围内工作,提升动力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实现低温余热的高效利用,提高系统能量利用率,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基于气凝胶隔热和相变控温的光伏-热电耦合发电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7150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111195198.X

    申请日:2021-10-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气凝胶隔热和相变控温的光伏‑热电耦合发电系统及工作方法,该耦合发电系统由气凝胶隔热层、光伏电池、相变材料控温层、隔热转轴、热电元件、热沉以及电动机组成;本发明通过电动机驱动耦合发电系统转动,实现发电系统24小时连续高效发电;白天光照期,带有气凝胶隔热层的光伏电池面向天空,利用太阳能实现光伏发电,相变储热和温差发电等功能;夜晚非光照期,电动机驱动发电系统翻转,热沉端面向天空,利用相变材料储存的热量和热沉表面的辐射制冷,实现热电材料持续高效发电的功能;本发明集合气凝胶的隔热作用,相变材料的储热/控温作用和夜晚天空的辐射制冷作用,可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显著提升光伏‑热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一种烟气脱硫装置及方法
    3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26815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710481178.6

    申请日:2017-06-22

    Abstract: 一种烟气脱硫装置及方法,将内有吸附材料的旋转叶轮结构应用于脱硫装置腔体内,能够将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吸附催化与脱离同时连续进行,大大提升了脱硫效率与持续性;脱硫叶轮使用隔热材料,同时叶轮末端与壳体紧密相连,利用烟气与清洁流体反向流动促进脱硫叶轮的顺时针转动,避免了烟气与清洁流体直接接触,避免了在脱硫过程中烟气余热的损失,同时避免了脱硫过程阻碍烟气流动,更大程度的降低了脱硫过程中的功耗;脱硫叶轮顺时针旋转过程中,烟气与清洁流体的流动同时产生一定的推进作用,降低了叶轮旋转的能耗。

    热管模式相变供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945280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302929.2

    申请日:2019-04-16

    Abstract: 一种热管模式相变供热系统,由通过管道连接的锅炉、分汽缸、凝水储箱、凝水集箱、阻汽罐及用热设备等组成,锅炉产生的蒸汽经分汽缸、蒸汽管分配到各用热设备,用热设备产生的冷凝水经汽液两相管汇集到阻汽罐,阻汽罐阻截蒸汽而冷凝液受背压进入凝水集箱,凝水集箱的输出端经凝水储箱后通至锅炉。本发明运用热管模式处理供热系统,即把蒸汽供热系统作为一种大的热管,其中锅炉(热源)为蒸发段,用热设备(冷源)为冷凝段,蒸汽管部分及凝水管部分为绝热段,工质在封闭的系统内周而复始以汽-液-汽的形态在热源和冷源之间通过管道进行热交换,完成供热,具有工程造价低、工作寿命长、可大幅提高系统能效及强化热交换性能等优点。

    一种用于测试烟气余热换热器积灰特性的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219251A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710510335.1

    申请日:2017-06-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5/20

    Abstract: 一种用于测试烟气余热换热器积灰特性的装置及方法,其包括测试段换热器和分别与测试段换热器相连的烟气循环回路、水循环回路和测试系统。烟气循环回路中测试段换热器气侧高温含尘烟气引自锅炉,流经换热器后送回锅炉内部;水循环回路中换热器水侧供水直接来自锅炉供水;测试系统通过随时监测和计算测试段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随时间的下降趋势和下降量,计算换热器的污垢热阻,进而来评价换热管的积灰特性。本发明可在不影响锅炉运行的情况下随意更换测试管件的管型及布置方式,测试段可实现可视化,方便监测测试段的积灰情况。本发明克服了以往需要测量积灰重量而带来的人为误差,以及测试装置安装在锅炉内部,拆装、更换换热管不便等的缺陷。

    一种自循环烟气除尘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85335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81172.9

    申请日:2017-06-22

    Abstract: 一种自循环烟气除尘装置及方法,本发明将多孔叶轮结构应用于除尘装置腔体内,清洁流体势能做功由上而下流动带动了除尘叶轮顺时针旋转,无需额外做功,实现了本装置自循环功能;在叶轮转动过程中对烟气的流入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新型多孔叶轮结构能够将烟气中污染物颗粒的吸附与冲刷分开进行,大大提升了除尘效率;同时除尘叶轮使用隔热材料,同时叶轮末端与壳体紧密相连,利用烟气与清洁流体反向流动带动除尘叶轮的顺时针转动,避免了烟气与清洁流体直接接触,避免了在除尘过程中烟气余热的损失,同时避免了除尘过程阻碍烟气流动,更大程度的降低了除尘过程中的功耗。装置整体具有除尘效率高、制作与运行成本低、适用温度范围广等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