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马格努斯效应的流速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21962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689409.4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马格努斯效应的流速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涉及流体速度测量领域,该装置包括外壳和内部中空的圆柱;外壳一端固定设置有控制设备,另一端开口,外壳内设置有通过固定轴承与控制设备连接的直流电机;圆柱一端固定连接有硬长杆,硬长杆远离圆柱的一端与直流电机固定连接;外壳的开口端内壁处均匀环设有多个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均分别与硬长杆侧壁无应力接触;本发明基于该装置的测量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测量装置总体结构;步骤二;布置压力传感器;步骤三;根据传感器数据计算圆柱受力;步骤四;处理与修正所得数据。本发明不仅能够测量流体速度的大小,还能实现速度方向的测量,而且测速装置小型方便,生产和维护成本低。

    一种抑制直升机旋翼高速脉冲噪声的鼓包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95794A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911063114.X

    申请日:2019-10-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抑制直升机旋翼高速脉冲噪声的鼓包设计方法,涉及直升机旋翼噪声。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旋翼桨尖鼓包的设计点状态;2)确定旋翼前行桨尖激波的位置;3)确定三角圆锥激波的位置及参数;4)将三角圆锥激波离散切片,求每个吻切平面激波线上的参数;5)根据特征线理论求解每个吻切平面激波线后的流场参数,确定吻切平面内鼓包的bump型线;6)生成三维鼓包型面。利用吻切理论和特征线法设计在旋翼桨尖上设计的鼓包,不仅可以减弱激波,消除激波“离域化”现象,起到抑制旋翼高速脉冲噪声的效果。另外,提出的鼓包设计方法,结构简单,技术实现方便,不需要额外复杂的控制系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旋翼高速脉冲噪声抑制方案。

    埋入隔板内部的TBCC并联喷管调节机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94224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711496140.2

    申请日:2017-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埋入隔板内部的TBCC并联喷管调节机构设计方法,涉及TBCC并联喷管。设计运动部件的结构,调节机构由调节板、连杆、作动筒和转动副组成,作动筒设于隔板内部,作动筒以沿轨道左右移动,连杆、调节板和作动筒之间均以铰链连接,连杆、作动筒和转动副在一个平面,当作动筒沿着轨道向左移动时,带动连杆顺时针旋转,同时调节板以转动副作为中心作逆时针旋转,即调节板向上偏转;作动筒延轨道向右移动时,带动连杆逆时针旋转,同时调节板以转动副作为中心作顺时针旋转,即调节板向下偏转;在作动筒直线往复运动中,实现调节板的往复圆周摆动;由机构的受力状态,计算得到机构所需作动筒的个数并给出相应的作动筒的分布方案。

    利用零质量射流减小机翼激波阻力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60683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510219310.7

    申请日:2015-05-0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利用零质量射流减小机翼激波阻力的方法,涉及飞机机翼。提供一种利用零质量射流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通过零质量射流产生一个虚拟的气动鼓包型面,使之达到与实体鼓包相同的减小激波阻力的一种利用零质量射流减小机翼激波阻力的方法。选用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在翼型上表面40%~80%弦长位置等间距布置多个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建立不同飞行状态下翼型表面激波位置,及利用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减阻的零质量射流出口动量系数和频率等参数的数据库;确定靠翼型前缘一侧,距离翼型表面激波起始位置最近的零质量射流激励器;根据该激励器与激波起始位置的关系,确定需要开启的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及零质量射流的出口动量系数、频率等参数,实现减小激波阻力的效果。

    高超声速飞行器与进气道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62087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310673528.0

    申请日:2013-12-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高超声速飞行器与进气道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飞行器。先指定空气动力学特征再反推出满足该特征的设计方案。指定某复杂形状的三维激波曲面,获取其横向曲率中心变化规律;由此反推出满足乘波设计所需的一系列基本流场;在每一周向位置的基本流场中进行不同曲率中心,不同径向位置的流线追踪;最终获得能够产生该指定复杂三维激波曲面的乘波装置,即一体化设计方案。在保持乘波体与内乘波进气道优点的同时,实现了两种高性能装置的一体化设计,能够同时获得高升阻比的乘波体构型及全流量捕获的进气道方案,从而提高飞行器的总体性能。

    利用零质量射流减小机翼激波阻力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60683A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10219310.7

    申请日:2015-05-0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利用零质量射流减小机翼激波阻力的方法,涉及飞机机翼。提供一种利用零质量射流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通过零质量射流产生一个虚拟的气动鼓包型面,使之达到与实体鼓包相同的减小激波阻力的一种利用零质量射流减小机翼激波阻力的方法。选用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在翼型上表面40%~80%弦长位置等间距布置多个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建立不同飞行状态下翼型表面激波位置,及利用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减阻的零质量射流出口动量系数和频率等参数的数据库;确定靠翼型前缘一侧,距离翼型表面激波起始位置最近的零质量射流激励器;根据该激励器与激波起始位置的关系,确定需要开启的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及零质量射流的出口动量系数、频率等参数,实现减小激波阻力的效果。

    高超声速飞行器与进气道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62087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673528.0

    申请日:2013-12-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高超声速飞行器与进气道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飞行器。先指定空气动力学特征再反推出满足该特征的设计方案。指定某复杂形状的三维激波曲面,获取其横向曲率中心变化规律;由此反推出满足乘波设计所需的一系列基本流场;在每一周向位置的基本流场中进行不同曲率中心,不同径向位置的流线追踪;最终获得能够产生该指定复杂三维激波曲面的乘波装置,即一体化设计方案。在保持乘波体与内乘波进气道优点的同时,实现了两种高性能装置的一体化设计,能够同时获得高升阻比的乘波体构型及全流量捕获的进气道方案,从而提高飞行器的总体性能。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喷射系统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05876A

    公开(公告)日:2014-02-26

    申请号:CN201310673530.8

    申请日:2013-12-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喷射系统的设计方法,涉及近空间飞行器。喷嘴分布的基本方式有三种:根据流动特征在近涡壁面周向分布喷嘴、沿流向分布喷嘴或在近涡壁面“品”字形分布喷嘴。解决了现有超燃冲压发动机按部件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即进气道设计要尽量控制出口均匀性,而燃烧室设计要人为引入非均匀涡结构。利用三维内收缩进气道出口的低能/低速区和角区涡结构,合理配置燃烧室喷嘴位置,加强进气道和超燃燃烧室之间流动特征的联系,可以增强燃料喷射和掺混效果,从而间接提高燃烧效率,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总体性能。

    一种基于多边膨胀喷管的四通道组合发动机共用尾喷管

    公开(公告)号:CN212318176U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20302974.6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多边膨胀喷管的四通道组合发动机共用尾喷管,涉及尾喷管。所述组合发动机包括两台涡轮发动机、一台超燃冲压发动机、一台火箭/亚燃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尾喷管采用三维多边膨胀尾喷管设计,涡轮发动机、火箭/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尾喷管采用收扩喷管,尾喷管采用并联式布局,火箭/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尾喷管位于最上方,涡轮发动机的尾喷管位于组合发动机的两侧,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尾喷管位于组合发动机的下方。三维多边膨胀尾喷管与单边膨胀尾喷管相比,气体膨胀效率更高,故尾喷管长度可更短。共用尾喷管充分利用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进行膨胀。结构布局更紧凑,适合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一体化设计。

    一种用于抑制下风式风力机噪声的变螺旋角开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8686526U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821418757.2

    申请日:2018-08-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抑制下风式风力机噪声的变螺旋角开槽装置,涉及风力机。设有变螺旋角开槽装置,所述变螺旋角开槽装置固定在风力机塔架上,变螺旋角开槽装置顶端与风力机塔架顶端齐平,变螺旋角开槽装置具有3个区域:区域1、区域2和区域3,所述区域2为螺旋沟槽加密区;在变螺旋角处采用二次光滑过渡,螺旋沟槽底部设有光滑倒角。用于抑制下风式风力机噪声,采用的风力机低频气动噪声抑制方法结构简单,实现方便,不需要额外复杂的控制系统,降噪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潜力的下风式风力机噪声抑制方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