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5012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846156.5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科外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下固定框和上固定框,两个下固定框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下固定框和上固定框之间设有中间调节组件,下固定框和上固定框外圈上均设有若干个外凸起,下固定框、上固定框和外凸起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固定孔,下固定框与中间调节组件之间通过夹持组件相连接,夹持组件通过螺栓连接在下固定框和中间调节组件上,中间调节组件与上固定框之间通过支撑螺杆和螺母相连接,下固定框、上固定框和中间调节组件上均安装有固定组件。本发明可以通过旋转调节螺钉来调整安装在中间固定框上的固定针的位置,以此适应不同的骨骼断裂位置,并且设置夹持组件,保证整体结构与骨头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
公开(公告)号:CN11419662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111544266.9
申请日:2021-12-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12N5/0775 , A61L27/06 , A61L27/38 , A61L27/18 , A61L27/5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骨疾病研究领域,尤其涉及工程化小细胞外囊泡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人工椎体中的应用。具体公开了:纳米拓扑结构衍生型sEV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hMSC细胞在具有碱性热处理Ti纳米形态的材料上进行分化培养,从培养时间β所得细胞中提取前述细胞分泌所得的Tiα‑β‑sEV(如Ti8‑21‑sEV)。Tiα‑β‑sEV在制备促进成骨制剂中的应用。经碱性溶液热处理的钛在制备促进成骨制剂中的应用。成骨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3D打印PEEK人工椎体支架以及负载于支架中的Tiα‑β‑sEV。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同时开发了其一些新用途。针对骨疾病尤其是骨损伤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制剂,并且也进一步针对其中一些作用机理提供了调节制剂。
-
公开(公告)号:CN110063820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1910475433.5
申请日:2019-06-0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医学技术领域的一种具有界面骨长入活性的3D打印椎间融合器,包括外层套和三维中空柱,所述外层套的顶部开设有外层套孔,所述外层套孔的内壁插接所述三维中空柱,该种具有界面骨长入活性的3D打印椎间融合器及其制备方法,椎间融合器以聚醚醚酮(PEEK)为原料制造外层套,以具有成骨活性粉体的混合物为原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三维中空柱,三维中空柱具有中空三维连通结构及界面骨长入活性,表面具有细胞识别位点、适合细胞黏附和新骨沉积的微环境,而多孔结构的空间位置,有利于新骨逐渐长入,从而提高了椎间融合器的界面骨长入活性,使得椎间融合器与椎体骨组织之间能实现紧密结合,不会发生松动或移位。
-
公开(公告)号:CN116019910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401896.5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K41/00 , A61K31/663 , A61P19/08 , A61P3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抗菌促成骨的缺陷MOF声敏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阿仑膦酸钠1‑4mg、四氯化锆10mg、苯甲酸250mg、4‑羧基苯基卟吩10mg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20ml,本发明调节了最佳含磷酸基团的阿仑膦酸钠(ALN)掺杂比例的锆基卟啉MOF,并在低强度医用超声(US)作用下快速清除感染性骨缺损的局部细菌,并利用声电流和缓释的ALN同时促进骨缺损的短期和长期成骨,这一方法既避免了抗生素治疗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又能应对清创术导致的骨缺损扩大,实现了无需分期手术和抗生素使用的快速原位抗感染、促骨组织修复“一站式”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471255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0272065.6
申请日:2022-03-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A61L27/18 , A61L27/32 , A61L27/50 , A61L27/54 , A61L27/30 , B29C64/153 , B33Y10/00 , B33Y70/00 , B33Y80/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复合材料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聚醚醚酮生物复合粉末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氧等离子体对聚醚醚酮粉末进行表面改性;(2)将Ca(NO3)2·4H20作为Ca源、Na3PO4做为P源、X(NO3)y作为所需功能元素源、以及pH调节剂加入去离子水中以得到共沉积反应剂,接着聚醚醚酮粉末加入共沉积反应剂以进行共沉积反应,进而得到聚醚醚酮生物复合粉末;X包括抗菌元素、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癌功能的元素、具有光热抗癌性质的元素及促进成血管性质的元素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本发明所得到的聚醚醚酮生物复合粉末可以同时具备成骨、抗菌、免疫调节、抗癌等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212017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479575.0
申请日:2022-05-0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F2/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D打印多孔钽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外层机构,融合器外层机构的中心处设置有支撑融合器外层机构上下端面的支撑件,支撑件与融合器外层机构之间围成的区域内腔设置有多孔结构,多孔结构与融合器外层机构相连通以使骨细胞沿着多孔结构生长并伸出融合器外层机构,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外层套和中间三维多孔结构钽金属界面能够使细胞良好的黏附和成骨分化,而新生骨能够沿多孔三维结构长入,诱导新生骨组织长入至多孔钽金属内部,新生骨与钽金属表面形成理想的骨性结合,保证了植入物的长期稳定,从而具备良好的界面骨长入活性,使得椎间融合器与椎体骨组织之间能实现紧密结合,不会发生松动或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220877020U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21776663.3
申请日:2023-07-0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F5/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脊柱支撑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脊柱支撑器,包括基座组件,基座组件上表面卡接连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第二调节板活动连接在第一调节板一端,第一调节板两侧表面中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内侧表面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第一调节板上表面紧固连接有支撑组件。该一种脊柱支撑器,通过设置的调节组件和支撑组件,解决了该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常只能够坐着或者躺着,在角度上无法进行灵活的调节,无法根据不同相关矫治人员的需求进行合适角度的调节,使其在矫治过程中更加的舒适;或者背部会因为棉板透气性差出汗,舒适性较低,并且不方便快速的将棉板和支撑件之间快速的进行拆装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6445326U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20360252.0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12M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细胞刮刀,包括弧形杆,所述弧形杆底部外壁开设有开口,开口的两端内壁铰接有同一个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底部外壁安装有第一固定块,且第一固定块两侧外壁顶部均铰接有第二固定块,弧形杆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圆形杆,第一固定块底部外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一矩形槽,第二固定块底部外壁开设有第二矩形槽,第一矩形槽和第二矩形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刀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细胞刮刀,在需要减小刀头尺寸时,将第二固定块上的刀头旋转折叠起来即可,从而无需准备多个不同规格的刀头,减少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16445325U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20343591.8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12M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培养皿盖,包括内皿盖,所述内皿盖中心处设置有通气孔,且通气孔上孔沿处固定连接有内通气管,所述内通气管上端为封闭式,且内通气管侧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一气孔,所述内皿盖上设置有多个操作孔,且多个操作孔环绕通气孔均匀分布,所述内皿盖侧端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内皿盖外侧套设有外皿盖,且外皿盖上设置有与内皿盖对应的操作孔和通气孔,所述内通气管上端贯穿外皿盖上的通气孔并套接有外通气管,所述外皿盖上的操作孔处卡接有孔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培养皿盖,当需要换液时,仅需打开对应操作孔上的孔盖即可,无需打开整个培养皿盖,可以有效减少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214049098U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021624353.6
申请日:2020-08-0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脊柱内固定棒角度测量器,包括量角器和内固定钳夹装置B,所述量角器安装在内固定钳夹装置B的后端,所述内固定钳夹装置B向右侧上方倾斜,所述内固定钳夹装置B的前端设置有向左上方倾斜的内固定钳夹装置A,所述量角器、内固定钳夹装置A和内固定钳夹装置B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内固定钳夹装置A和内固定钳夹装置B的上端连接有脊柱内固定棒,通过设计一种新型的脊柱内固定棒角度测量器来克服现有临床上脊柱外科医生需要根据感觉和经验判断来测量患者脊柱曲度并将固定棒进行预弯的问题,本新型的脊柱内固定棒角度测量器能够准确测量脊柱内固定棒的弯曲角度,旨在提高脊柱内固定棒的弯曲精度,提升手术的精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