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967736B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710231209.2
申请日:2017-04-10
Applicant: 中国水稻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OsMts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所述的OsMts1基因是利用图位克隆技术从60Co‑γ辐射诱变籼稻品种“中恢8015”的pls1早衰突变体中克隆得到的。通过转基因功能互补实验在pls1突变体证明该基因控制水稻早衰;同时基因功能分析发现该基因通过调控活性氧清除从而影响叶绿体发育进一步导致叶片早衰。本发明所述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可应用于培育耐早衰的植物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05734056B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610203246.8
申请日:2016-03-31
Applicant: 中国水稻研究所
IPC: C12N15/11 , C12Q1/68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水稻抽穗期主效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分子标记是H70和301K,其中,H70引物对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述序列组成;301K引物对由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序列组成;这两个分子标记与抽穗期QTL紧密连锁,可用于鉴定和选育水稻抽穗期品种。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上述分子标记鉴定、选育水稻抽穗期的方法。本发明首次精细定位了位于第5染色体短臂上的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并获得了紧密连锁的InDel标记H70和301K。只需检测这些标记的扩增条带特性,可以判断鉴定抽穗期主效QTL的变异存在与否,来预测水稻的抽穗期表型,用于指导水稻抽穗期改良的育种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2960151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210494047.9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中国水稻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提高水稻苗期低温耐性的方法,属于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对于秧盘育秧,于秧苗移栽前2~5天,对秧苗浇灌盐水;对于大田育秧,于秧苗移栽前2~5天,喷施盐水;2)依据天气预报,于低温来临前的1~3天,喷施盐水。上述的一种提高水稻苗期低温耐性的方法,设计合理,通过对秧苗进行氯化钠预处理提高了根活力,保持了水稻地上部分水分含量,增加了渗透性物质和有机可溶性物质蔗糖,提高了抗氧化物酶活力和增加了清除氧自由基物质含量,最终实现了提高水稻低温耐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972114B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210494137.8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中国水稻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控制水稻重金属镉积累的施肥方法,属于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1)于秧苗移栽前整地时,在土壤中施入硫化物,并与土壤充分混匀;或于秧苗移栽至少15天前整地,在土壤中施入硫酸盐,并与土壤充分混匀,保持稻田处于淹水状态;2)于水稻生产中的第一次追肥时,撒施硫化物,并保持土壤淹水状态;3)第一年和第二年每次进行水稻种植时按照步骤1)和2)施硫化物或硫酸盐,第二年之后施硫化物或硫酸盐的方法与步骤1)和2)相同,但施用量减半或减少3/4,或者第二年之后隔年按照步骤1)和2)施硫化物或硫酸盐。本发明使用来源广泛硫肥,使用量低,价格低廉,使用成本低,能显著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03270941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310166485.7
申请日:2013-05-08
Applicant: 中国水稻研究所
Abstract: 水稻非损伤性源库调控方法,属于水稻生产技术领域。其通过水稻不育系与其同型保持系搭配种植并隔离授粉或错期播栽并隔离授粉进行库调控,从而构建源库水平呈梯度差异的水稻植株样本。本发明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非损伤性源库调控方法,打破了传统源库理论研究的思路,特别是弥补了剪叶、剪穗等常用方法存在物理性损伤或生理性干扰的不足,为深入研究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源库关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方法思路和技术途径,对丰富作物源库理论和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将具有重要作用。
-
-
公开(公告)号:CN102640701A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210152095.X
申请日:2012-05-16
Applicant: 中国水稻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粒杂交粳稻选育方法:(1)选择长粒型水稻资源材料作为供体亲本;(2)将携带长粒型基因的供体亲本与传统圆粒粳稻恢复系、粳稻保持系分别杂交;(3)在分离后代中,选择稻米粒长≥6.5mm的单株收获种子;(4)用步骤(3)中获得的稳定长粒型材料与粳稻不育系测交,经选择得到长粒恢复系、长粒粳稻保持系;(5)选择步骤(4)中的长粒粳稻保持系与粳稻不育系连续回交转育,培育成长粒粳稻不育系;(6)用步骤(5)获得的长粒粳稻不育系,与步骤(4)获得的长粒恢复系测配,配制长粒杂交粳稻新品种。本发明适用于对现有圆粒杂交粳稻进行粒型改良,创制长粒型杂交粳稻,显著改进稻米外观和品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