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60503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757425.2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李邦明 , 王苇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宋杨 , 姚世卫 , 柯汉兵 , 李勇 , 魏志国 , 王俊荣 , 吴君 , 肖颀 , 庞杰 , 苟金澜 , 黄崇海 , 陈凯 , 代路 , 李少丹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郑伟
IPC: C02F1/44 , C02F9/02 , B63G8/00 , B63J1/00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深潜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深潜器静默式造水系统和深潜器。所述深潜器静默式造水系统包括自流供水装置、反渗透装置、淡水舱以及压力调节装置;反渗透装置包括反渗透膜、第一通水口、第二通水口和淡水出口,反渗透膜安装于淡水出口处,淡水出口与淡水舱连通;自流供水装置包括第一自流口和第二自流口,第一自流口为伸入海水中的开口结构,开口结构的开口方向与深潜器的航行方向相同,第一自流口与反渗透装置的第一通水口连通,第二自流口与反渗透装置的第二通水口连通;压力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反渗透膜两侧的压差保持在设定范围内。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深潜器静默式造水系统无需排盐泵,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噪声。
-
公开(公告)号:CN111959733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757427.1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李邦明 , 宋杨 , 柯志武 , 张克龙 , 刘春林 , 王俊荣 , 吴君 , 肖颀 , 王苇 , 林原胜 , 庞杰 , 苟金澜 , 黄崇海 , 柯汉兵 , 李勇 , 魏志国 , 陈凯 , 赵振兴 , 马灿 , 冯毅 , 陶模
IPC: B63H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源动力系统领域,提供一种具有辅助推进功能的船舶通海冷却系统及船舶。其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海水泵及换热器,换热器安装于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海水泵安装于换热器与进水口之间的连通管路,还包括推进支路,推进支路上安装有支路阀,推进支路的一端与海水泵相连,推进支路的另一端与出水口相连。本发明提供的具有辅助推进功能的船舶通海冷却系统及船舶,在进出港等极低速航行工况下,船舶需要辅助推进功能,此时海水泵以额定功率运行,在保证换热器冷却水量的前提下,开启推进支路上的支路阀,从进水口进入的其他海水经推进支路从出水口排出,从而实现喷水推进功能,无需额外增加机电系统即可实现船舶的辅助推进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765777A
公开(公告)日:2020-10-13
申请号:CN202010568270.8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轮机冷却设备领域,提供一种复合型汽轮机冷凝器及蒸汽系统。该复合型汽轮机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蒸汽进口,还包括冷油器,所述冷油器集成于所述壳体内部并对应于所述蒸汽进口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型汽轮机冷凝器,将冷却润滑油的冷油器和冷却高温蒸汽的冷凝器集成在一起,在解决现有汽轮机冷凝器空间利用不充分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小汽轮机冷却系统所占用的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619779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467784.4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隔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声学黑洞结构的隔振装置及船舶系统,其中隔振装置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设置在振源设备和安装基座之间,所述支撑结构上构造有若干个声学黑洞结构,所述声学黑洞结构连接有局域振子组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声学黑洞结构的隔振装置及船舶系统,通过支撑结构上的声学黑洞结构,将振源设备传递的振动能量汇聚于声学黑洞结构,实现振动能量的高效聚集,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声学黑洞结构处安装局域振子组件,能够实现振动能量的高效吸收,从而在振源设备的振动传递过程中,有效提升振动隔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579642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467785.9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冷却水管道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循环冷却水管路腐蚀损伤抑制装置及抑制方法,其中腐蚀损伤抑制处理装置包括储液罐、腐蚀损伤检测机构和控制器,储液罐内填充有长链聚合物溶液,储液罐通过加注管路连接于循环冷却水管路,加注管路上安装有电动阀;腐蚀损伤检测机构包括腐蚀损伤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腐蚀损伤传感器安装于循环冷却水管路,信号处理器电连接于腐蚀损伤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电动阀均电连接于控制器。该循环冷却水管路腐蚀损伤抑制装置可以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管路腐蚀损伤的抑制处理,达到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1578257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357762.2
申请日:2020-04-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赵振兴 , 劳星胜 , 赵旭峰 , 林原胜 , 柯志武 , 王苇 , 张克龙 , 柳勇 , 吴君 , 代路 , 戴春辉 , 李少丹 , 廖梦然 , 魏志国 , 马灿 , 肖颀 , 杨小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凑式船用给水回热装置和舰船蒸汽动力系统,包括蒸发器和布置于蒸发器的周向的冷凝器、发生器、吸收器及换热器;发生器内的淡溶液分配箱通过换热器内的淡溶液管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的浓溶液分配箱通过换热器内的浓溶液管道与发生器连通;蒸发器与推进汽轮机和发电汽轮机连通,且蒸发器通过第一蒸汽管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通过第二蒸汽管道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与主蒸发器连通。本发明设置的紧凑式船用给水回热装置,以给水泵驱动汽轮机和循环水泵的驱动汽轮机排汽为高温热源,以推进汽轮机和发电汽轮机的排汽为低温热源,能够将给水从55℃加热至95℃左右,从而提升进入主蒸发器的给水温度,进而提升了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504107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15148.7
申请日:2020-05-15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形结构热管,包括热管外壳、毛细吸液芯、冷却液和若干个树形结构;热管外壳为密封壳体,树形结构依次穿过蒸发段和冷凝段,依附在热管外壳的内壁上;蒸发段内设有毛细吸液芯和冷却液,毛细吸液芯与树形结构连通,冷凝段内除树形结构所占的区域外,其它区域为超疏液表面区,树形结构为超亲液表面区。本发明通过树形结构配合超疏液与超亲液相间方式,利用超疏液表面来加快冷却速度,超亲液表面则来吸引超疏液表面上冷凝的液珠,使该树形结构热管能够实现冷却液的快速传输,有效阻止液珠对超疏液表面的换热影响。同时树形结构能够降低冷却液在超亲液表面的流动阻力,使冷却液能快速回流至热管蒸发段,提高热管的临界热流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678984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010468848.2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蒸汽管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蒸汽管路系统及蒸汽管道裂纹损伤控制方法,其中蒸汽管路系统包括相连的蒸汽发生器和蒸汽管道,还包括裂纹控制装置,裂纹控制装置包括裂纹监测机构和控制器,裂纹监测机构连接于蒸汽管道、用于对蒸汽管道的裂纹扩展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器与裂纹监测机构和蒸汽发生器分别电连接,控制器用于在裂纹监测机构监测到蒸汽管道的裂纹扩展超出预设范围时控制蒸汽发生器对蒸汽管道内的蒸汽干度进行调节。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蒸汽管路系统及蒸汽管道裂纹损伤控制方法,通过调节蒸汽干度可降低蒸汽管道的裂纹扩展速率,从而可控制蒸汽管道的裂纹扩展发展,对提高蒸汽管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2271308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011177214.8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陈凯 , 柯汉兵 , 劳星胜 , 林原胜 , 柯志武 , 黄崇海 , 肖颀 , 魏志国 , 庞杰 , 李邦明 , 李勇 , 吴君 , 陈列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戴春辉 , 代路
IPC: H01M8/0258 , H01M8/026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堆,该燃料电池堆包括堆叠设置的多个燃料电池单元和螺旋结构件,所述燃料电池单元设有进气孔,多个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进气孔连通形成进口通道,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气体流道的入口与所述进口通道连通,所述螺旋结构件设置于所述进口通道内。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燃料电池堆,通过在进口通道内设置螺旋结构件,将进口通道内气体的垂直流动转换为螺旋流动,使气体在离心力作用下扩散至气体流道板中,改善了进入到每层燃料电池单元的气体流量不均匀的问题,提高燃料电池堆的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77955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010569009.X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的调节装置,包括:弯折管和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弯折管与透平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弯折管相连以加热所述弯折管内的工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的调节装置,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干冰在弯折管中靠近内壁面流动,加热元件能够以较小的功率使其融化,并对离弯折管内壁面较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温度产生较小的影响,防止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产生相变;能够避免干冰以固体形式进入下游,并对下游系统管道和设备产生损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