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6970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847988.0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30/23 , G06T17/0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实混凝土试件的多自由度格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采用CT设备扫描待模拟混凝土试样,得到高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堆栈;将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堆栈进行三维几何重构;对三维真实混凝土试件几何重构结果进行结构组份剖分;将剖分的结构组份的几何重构模型转化为相应的有限元实体单元模型并进行合并;将合并后的有限元实体单元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并转化为多自由度格构模型。本发明通过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多自由度格构模型重构,可以解决基于真实混凝土试样的三维重构数值模型中计算效率低与模型还原度差的问题,能在相当大程度保留混凝土的内部微观结构特征的同时,极大地提升计算效率,提高模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25312A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910043129.3
申请日:2019-01-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的库岸形变监测方法,该监测方法首先利用星载InSAR对库岸边坡进行大范围形变监测预警,获取重点需要加强监测的库岸边坡;然后利用无人机载InSAR技术对小范围边坡进行观测;接着利用船载/地基SAR对预警边坡进行重点监测,获取重点监测库岸边坡的预警信息;最后将这些预警信息通过应用程序分别发送至管理部门。最终实现水利水电库坝边坡形变监控的空天地多层次关键技术。该技术可以长周期内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观测库岸边坡的变形情况,同时提高了重点边坡观测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627340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71102.7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和水工结构领域,公开了基于多专业模型集成的堆石坝变形分析集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利用参数反演分析方法建立堆石料本构模型,还公开了基于多专业模型集成的堆石坝变形分析系统,包括:参数反演分析模块,用于建立堆石料本构模型,以及公开了基于多专业模型集成的堆石坝变形分析设备,包括:集群管理主机,其用于负责整个设备网络的资源调配和管理。通过容器化的WebSocket技术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容器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和通信,并且在一个复杂的数据处理流程中,S1步骤的输出可以即时成为S2步骤的输入,S2步骤的输出可以即时成为S3步骤的输入,基于WebSocket技术的“一次通讯,持久连接”的优势降低了服务器通讯负载。
-
公开(公告)号:CN112069704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010847988.0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30/23 , G06T17/0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实混凝土试件的多自由度格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采用CT设备扫描待模拟混凝土试样,得到高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堆栈;将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堆栈进行三维几何重构;对三维真实混凝土试件几何重构结果进行结构组份剖分;将剖分的结构组份的几何重构模型转化为相应的有限元实体单元模型并进行合并;将合并后的有限元实体单元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并转化为多自由度格构模型。本发明通过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多自由度格构模型重构,可以解决基于真实混凝土试样的三维重构数值模型中计算效率低与模型还原度差的问题,能在相当大程度保留混凝土的内部微观结构特征的同时,极大地提升计算效率,提高模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
公开(公告)号:CN112051142B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0768671.8
申请日:2020-08-03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模拟脆性材料不同破坏模式的普适性相场方法,包括步骤: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获得数值模拟过程所需材料参数,将测得的材料参数代入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试样的弹性应变能进行能量分解并对能量进行变分,进一步建立具有普适性的平衡方程和裂纹演化方程,从而获得整体控制方程,采用迭代法或分布解耦算法求解,实现对脆性材料在复杂应力下裂纹扩展过程、裂纹扩展方向与裂纹扩展路径的精准模拟。通过本发明,极大扩展了相场模型的适用范围;大幅度提高了对裂纹扩展过程的模拟精度,解决传统模型裂纹发展方向预测不准的问题;提升了求解效率,降低了迭代求解过程不收敛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1855455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57650.6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聚物真实力学性能的测定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不同硅铝比的地聚物前驱体,并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将前驱体制备成纳米薄膜,然后再进行原位激发反应生成纳米级地聚物,最后利用原位力学测试技术测定纳米级地聚物的力学性能。本发明公开的测定方法可以测定地聚物材料本身的真实力学性能,而非包含空隙、缺陷的地聚物宏观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847937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57656.3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柔性地聚物的制备方法,含以下步骤:首先将正硅酸四乙酯水解6h,并将硝酸铝、异丙醇铝和磷酸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利用连续混液-反应-纺丝装置将上述二溶液同时缓慢滴加入恒温水浴的烧杯中,期间保持高速搅拌形成地聚物溶胶,而后利用蠕动式恒流泵将地聚物溶胶抽至静电纺丝设备进行纺丝;采用滚筒纺丝收集设备收集纳米地聚物纤维毡,将纤维毡切成等大若干块,取第一块放置在底层,第二块水平旋转α角度后叠加在第一块上,第三块水平旋转2α角度后叠加在第二块上,以此类推叠加n=180/α层后,利用压力机压实;60℃养护3d,300℃干燥2h除去有机物,制得超柔性地聚物。
-
公开(公告)号:CN106248263B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610564241.8
申请日:2016-07-1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L1/18
Abstract: 一种颗粒材料力链结构的接触力测量试验装置,包括圆筒容器、固定装置、动力加载装置、薄膜压力传感器和数据标定及采集系统;圆筒容器包括用于盛放需要测量接触力的颗粒材料的圆筒、用于盖住圆筒的上端开口的上活塞和用于盖住圆筒的底端开口的下活塞;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圆筒;动力加载装置可直接作用于上活塞,用于提供试验时所需的荷载;薄膜压力传感器主要由传感器薄膜部构成;传感器薄膜部设于感应颗粒材料与下活塞之间;数据标定及采集系统包括调制器、标定装置、USB采集器、采集控制软件,薄膜压力传感器与数据标定及采集系统连接。本发明试验装置,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敏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开展颗粒材料力链结构的接触力试验及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6248263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564241.8
申请日:2016-07-1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L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1/18
Abstract: 一种颗粒材料力链结构的接触力测量试验装置,包括圆筒容器、固定装置、动力加载装置、薄膜压力传感器和数据标定及采集系统;圆筒容器包括用于盛放需要测量接触力的颗粒材料的圆筒、用于盖住圆筒的上端开口的上活塞和用于盖住圆筒的底端开口的下活塞;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圆筒;动力加载装置可直接作用于上活塞,用于提供试验时所需的荷载;薄膜压力传感器主要由传感器薄膜部构成;传感器薄膜部设于感应颗粒材料与下活塞之间;数据标定及采集系统包括调制器、标定装置、USB采集器、采集控制软件,薄膜压力传感器与数据标定及采集系统连接。本发明试验装置,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敏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开展颗粒材料力链结构的接触力试验及研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