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436518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310299001.6

    申请日:2013-07-15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选用活性碳纤维作为固定化材料,所述固定化材料经过洗涤、煮沸、盐酸浸泡及烘干等预处理步骤后,按一定的比值加入到LB培养基中,然后再接种降解微囊藻毒素菌株,进行固定化培养得到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本发明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在应用中,活性炭纤维吸附藻毒素的同时,固定在活性炭纤维上的藻毒素降解菌可以降解藻毒素,可大幅度缩短降解MCs的时间,同时可对活性炭纤维进行生物再生。本发明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菌株,对MC-LR的降解率可达到91%以上。尤其适用于对蓝藻水华提取藻胆蛋白过程中产生的微囊藻毒素降解。

    有机污染物转化中间产物的定性定量与质量平衡研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33230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632081.7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有机污染物转化中间产物的定性定量与质量平衡研究方法,涉及有机污染物领域,将有机物转化中间产物识别、路径推导和质量平衡研究标准化,弥补现阶段关于环境有机污染物转化过程机制等方面研究的主观和经验判断性,明确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归趋和最终命运,也为评估有机污染物在该处理工艺过程中的生态风险奠定有力基础。

    一种硒氧化铋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及基于其的异质结型光电极

    公开(公告)号:CN11258830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322182.6

    申请日:2020-11-23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硒氧化铋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及基于其的异质结型光电极,是通过改进Bi2O2Se纳米片的合成工艺,获得了形貌均匀、不团聚且厚度极薄的Bi2O2Se纳米片,然后通过合适的工艺方法将其与WO3纳米板构建为异质结光电极,二者表现出极强的协同增效作用,所得异质结具有优异的PEC性能。本发明Bi2O2Se纳米片的制备方法与异质结的构建方法,都具有方法简单、安全性能高和无污染的优势。

    一株在低温下具有较高除磷效果的聚磷菌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952365B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410214084.9

    申请日:2014-05-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在低温下具有较高除磷效果的聚磷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磷菌的保藏号为CCTCC NO:M2014140。本发明的菌株是利用低温富集培养及稀释混合平板法从巢湖底泥中筛选得到的一种在低温下能高效除磷的聚磷菌,在8℃下仍能在厌氧时有效吸收废水中的碳源转化为聚β-羟基烷酸盐,同时释放胞内储存的多聚磷酸盐,从中获得能量;在好氧时氧化胞内的聚β-羟基烷酸盐产生能量,并大量地从废水中摄磷,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加以积累。本发明菌株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在8-30℃内都有较好的聚磷效果,可用于冬季或低温条件下的废水处理。

    一株在低温下具有较高除磷效果的聚磷菌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952365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10214084.9

    申请日:2014-05-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在低温下具有较高除磷效果的聚磷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磷菌的保藏号为CCTCC NO:M2014140。本发明的菌株是利用低温富集培养及稀释混合平板法从巢湖底泥中筛选得到的一种在低温下能高效除磷的聚磷菌,在8℃下仍能在厌氧时有效吸收废水中的碳源转化为聚β-羟基烷酸盐,同时释放胞内储存的多聚磷酸盐,从中获得能量;在好氧时氧化胞内的聚β-羟基烷酸盐产生能量,并大量地从废水中摄磷,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加以积累。本发明菌株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在8-30℃内都有较好的聚磷效果,可用于冬季或低温条件下的废水处理。

    一种利用底栖双壳贝类监测和评估重金属污染风险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59057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510046939.X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底栖双壳贝类监测和评估重金属污染风险的装置,属于海水检测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不易对深层海域的海水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技术问题。一种利用底栖双壳贝类监测和评估重金属污染风险的装置,包括浮架、浮架底部设置的沉底架,所述浮架上固定有多个气囊,浮架上设置有多个卷收组件,浮架上设置有多条缆绳,多条缆绳均与相对应的卷收组件进行连接,且浮架与沉底架之间连接有连接绳,浮架内设置有长度调节组件,长度调节组件与连接绳进行连接。本发明具有实现利用底栖双壳贝类对深层海水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估与检测的优点。

    一种改性PP材料、支化聚乙烯弹性体及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7759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792596.9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PP材料、支化聚乙烯弹性体、竹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改性PP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聚丙烯75‑95份、改性填料5‑25份和抗氧剂0.1‑0.5份;所述改性填料为支化聚乙烯弹性体;所述支化聚乙烯弹性体通过以下工艺制得:将Et2AlCl、甲苯、二亚胺镍催化剂在N2环境下加入到聚合瓶中,使用聚合反应装置充入乙烯气体,反应得到支化聚乙烯弹性体。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聚烯烃改性PP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提高了其机械、力学性能。基于上述改性PP材料的基础上,将竹粉作为填充材料将其共混制备出一种高性价比,绿色环保的改性PP的竹塑复合材料。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