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5931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767622.0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1/30 , G01V1/34 , G06F18/214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84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Transformer地震勘探数据低频延拓方法,包括设计神经网络训练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尺寸;训练集的构建;测试集的构建;设计多头自注意力模块;设计Transformer模块;设计窗口Transformer模块和滑动窗口Transformer模块;设计整体网络结构;设置网络训练超参数;将训练数据输入网络进行训练;验证提出方法的低频延拓效果和泛化性。本发明使用Transformer模型对数据进行全局建模来拟合缺失低频分量数据和低频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方法提高了对全局信息的利用,增加了预测精度。窗口自注意力机制的使用有效节省了计算成本,使该方法在计算效率上也优于经典深度学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75958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238156.3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1/3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面向城市复杂干扰环境的地震数据智能去噪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无法对城市复杂环境下的地震数据进行有效地去噪处理,导致噪声与有效信号混叠、精确识别困难及噪声残留问题。本方法将采集的城市地震数据作为原始地震数据输入至噪声识别模块,噪声识别模块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识别后输出估计噪声,将原始地震数据与估计噪声同时输入到去噪模块;去噪模块对原始地震数据和估计噪声进行对比建模及监督学习,利用合成数据对去噪模型模块进行训练学习,获得训练后的去噪模型模块,原始城市地震数据经训练后的去噪模型模块输出去噪结果,实现有效去噪。该方法可自动完成地震数据去噪的任务,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073392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010869773.9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公开了一种基于LoRaWAN的高效无线地震数据传输协议设计方法,包括:基于传输权重的扩频因子分配和基于哈希函数的传输时序分配,扩频因子分配,在地震仪终端采用粗粒度调节扩频因子,网关参照地震仪终端初次分配结果进行细粒度调节来实现不同扩频因子信道的冲撞权重均衡;传输时序分配,依据地震仪内置GPS高精度授时,使用哈希函数映射授予地震仪发送时序,将“不确定性碰撞”转变为“确定性碰撞”,实现大规模、可靠的无线地震数据传输网络构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扩展网络容量,提高网络的数据提取率,可以解决传统方法中存在的数据冲突和网络延迟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224938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11085869.X
申请日:2019-11-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地震仪网络压缩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根据地震数据在空间域上的相关性,同一测线上的每个无线地震仪使用测量矩阵对其记录到的地震数据编码后完成接力式数据传输,从而完成地震数据在空间域中的压缩感知。具体而言,使用压缩感知理论在空间域对地震数据进行观测时,各无线地震仪采集的数据首先与测量矩阵中对应的列元素作乘法运算从而完成数据编码。然后,编码的数据在多跳传输过程中进行求和运算从而完成地震数据的压缩。使用生成对抗网络来同时实现地震数据的稀疏表示以及稀疏系数的高精度重构。本发明这种新的数据传输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方法中累积的数据传输和能量消耗问题,同时还能减少采集节点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501846B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611237689.5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可控震源及基于地震波矢量合成的震源设备,该可控震源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安装板能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板往复运动;线圈,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磁体,所述磁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另一端伸入所述线圈内;以及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上述震源设备包括上述可控震源以及可调整底座。该可控震源结构简单,且能实现地震勘探中使用非破坏性震源替代炸药震源的目的。本发明的震源设备通过控制多个可控震源输出力的大小,合成矢量输出地震波,使震源设备具有定向探测激发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7037477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611238953.7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V1/159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电磁式可控震源,其包括:底座;线圈,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磁体;磁钢,所述磁钢与所述磁体固定;以及弹簧,所述弹簧将所述磁体和/或磁钢与所述底座连接,使得所述磁体以及所述磁钢能相对所述线圈往复运动。在地震勘探中,该震源可以替代炸药震源,其结构更加简单,通过设置弹簧将所述磁体和/或磁钢直接与所述底座连接,实现所述磁体以及所述磁钢能相对所述线圈往复运动的同时,可以减少应用弹簧的数量,磁体和磁钢运动更加稳定,从而优化电磁式可控震源振动时产生振动波的自然频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507433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1083368.4
申请日:2016-11-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4W40/32 , H04L12/7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仪数据传输分簇路由协议设计方法,包括:依据地震仪的交互信息,计算所有邻近地震仪的平均剩余能量,完成邻近地震仪信息收集阶段;构建不同尺寸的簇群,完成簇头竞争阶段;每个簇头依据控制消息建立簇内调度列表,完成簇成员选择阶段;建立簇头到基站连接运行时间、基站等待连接时间和簇头等待连接时间函数关系式;以最小化加权算术和为目标实现簇头路由形成方法,完成从地震仪到基站无线数据传输路由协议设计。本发明使得剩余能量高的地震仪作为簇头,承担更多的中继数据责任,均衡地震仪的能量消耗,避免地震仪能量过早耗尽引起的地震数据丢失,大大的提高了地震仪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无线数据传输的多跳延迟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6501846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1237689.5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可控震源及基于地震波矢量合成的震源设备,该可控震源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安装板能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板往复运动;线圈,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磁体,所述磁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另一端伸入所述线圈内;以及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上述震源设备包括上述可控震源以及可调整底座。该可控震源结构简单,且能实现地震勘探中使用非破坏性震源替代炸药震源的目的。本发明的震源设备通过控制多个可控震源输出力的大小,合成矢量输出地震波,使震源设备具有定向探测激发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412937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1080944.X
申请日:2016-11-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缆地震勘探仪器多基站部署方法,包括:获取无缆地震仪部署数量及位置信息,构造无向连通图;获取无线自组网的能量消耗模型;根据异构通信图和基站通信距离,计算基站部署数量;通过无缆地震仪收集邻近交互信息,利用子通信网络形成算法完成建立不相交的子通信网络;在子通信网络内找出所有部署基站候选位置;在子通信网络内,网络生命时间最大的部署基站候选位置为最佳基站部署位置。本发明考虑无缆地震仪的通信距离和能量消耗,以网络生命时间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无线数据传输模型,实现对多基站部署数量和位置的最佳选择,满足无线地震数据传输网络的便捷、高能效的需求,大大的提高了野外地震勘探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09433547U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920272083.8
申请日:2019-03-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涉及地震数据传输制备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复杂野外施工环境下的一种高速地震数据传输装置,主机;多个与主机通过交叉线进行接力式连接的第一交叉站;多个与所述第一交叉站通过大线进行分布式连接的第二交叉站;多个与所述第一交叉站通过大线进行分布式连接的第一有线采集站;多个与所述第一交叉站无线通信连接的无缆采集站;多个与同测线中所述第一交叉站无线通信连接的第三交叉站,所述第三交叉站通过大线与连接有多个第二有线采集站,以及所述无缆采集站与第三交叉站无线通讯连接;使得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可以通过混合交叉站的有线和无线通讯的方式进行高速地震数据回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