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鞘氨醇单胞菌TP-5及其生产韦兰胶的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1619300A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910069960.2

    申请日:2009-07-31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株鞘氨醇单胞菌TP-5及韦兰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菌株是从糖蜜厂含糖废水中分离驯化得到,其分类命名为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其保藏号为CGMCCNo.3097。该菌可在普通牛肉汁、LB、营养琼脂营养培养基中生长,也可在含糖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本发明提供的TP-5菌株在28~37℃温度条件下,能够在糖、无机盐和水的无菌培养基中发酵,发酵液经提取即得韦兰胶。韦兰胶的耐温极限值为150℃,在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钾后,韦兰胶溶液的粘度显著增大,对温度的稳定性增强,其粘度几乎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表现出更强的温度耐受性,这一特征使其可应用于海水钻井泥浆和高盐油藏稠化水驱体系中。

    一种快速跟踪监测采油注入菌变化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52184C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710057280.X

    申请日:2007-04-30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种快速跟踪监测采油注入菌变化并补注以提高采油量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将注入菌菌体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6S rDNA V9区通用引物PCR扩增出对应浓度菌体提取的水样中元基因组的16S rDNA V9区条带,经梯度凝胶变性电泳后、经OD254光密度扫描绘制随菌浓变化的光密度曲线作为标准曲线;用同样方法确定采油井中注入菌菌浓,绘制出随时间变化的菌浓曲线;参照油井采油量变化曲线分析起作用的注入菌和采油量升降的原因,确定对采油量影响的注入菌,待采油量下降后,发酵培养确定起主要作用而在油井中数量又明显减少的注入菌进行二次补注。本发明为突破限制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瓶颈提供了方法论和实践参考,对采油现场跟踪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适用于生物脱硫后形成的油水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86130C

    公开(公告)日:2008-05-07

    申请号:CN200510015418.0

    申请日:2005-10-17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适用于生物脱硫后形成的油水乳状液的破乳方法,属于石油工业微生物领域,是针对燃料油脱硫后形成的乳状液的几种破乳方法,所使用的破乳剂有三类,一是醇类;二是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三是红球菌菌体细胞。步骤是按一定比例(醇类破乳剂和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1∶15至1∶25;红球菌菌体细胞1∶2至1∶10)向乳状液表面喷洒破乳剂,室温1~2h,然后5000r/min在线离心10min,分流收集上层油相,其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最终破乳率可达99%。有益效果是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对环境无毒害、无污染;使油/水/菌体三相得以充分分离,且效果好于传统的化学破乳剂;同时不影响柴油的烃组分,使柴油的热值充分保留。

    一种新型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33482A

    公开(公告)日:2007-09-12

    申请号:CN200710057141.7

    申请日:2007-04-13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依据絮凝机理,将选择因子作为富集培养过程中选择压力,淘汰非目标菌群,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获得目标菌株的方法,包括样品采集;选择因子的制备(如酵母菌悬液、阳离子胶体悬液、废水悬液等);富集培养和纯种分离等若干步骤。该方法避免了传统分离方法的盲目性,提高了分离效率,利用该筛选方法从实验样品中筛选出了多株高效产絮凝剂得菌株。在对生物絮凝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模拟实验表明:用该方法筛选出的复合菌剂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在工艺停留时间为48hr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高达78%以上,SS的去除率可高达96%以上。

    一种溶血栓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302120C

    公开(公告)日:2007-02-28

    申请号:CN200510013342.8

    申请日:2005-04-22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溶血栓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属于使用微血栓平板测定溶栓酶活性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在制作微型血栓平板时,向由纤维蛋白原溶液和凝血酶溶液组成的血栓制作体系中加入琼脂糖;在含微型血栓的孔内加入溶栓酶溶液后,置于摇床上37℃保温振荡,每隔一定时间测定630nm的吸光度值。将单位时间内微血栓平板在630nm下吸光度的变化值(ΔA/t)定义为酶活,来测定溶栓酶活性。本发明是一种精确度和准确度都非常高,速度快,仅需2个小时就可完成,成本低廉,适于同时测定大量样品的纤溶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D-乳酸脱氢酶基因、包括该基因的重组载体及其宿主细胞

    公开(公告)号:CN1252271C

    公开(公告)日:2006-04-19

    申请号:CN200310107150.4

    申请日:2003-12-02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D-型乳酸脱氢酶基因、含有该基因的重组载体及用该载体转化的宿主细胞,特别是涉及构建生产L-乳酸的基因工程技术。自然界中存在L和D两种乳酸脱氢酶,如果D-乳酸脱氢酶缺失,就可以得到纯度为100%的L-乳酸。D-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但目前只有少数乳杆菌属的D-乳酸脱氢酶基因被克隆和测序。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从乳杆菌MD-1中提取基因组DNA,构建有D-乳酸脱氢酶基因的重组载体、D-乳酸脱氢酶克隆载体;克隆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得到重组微生物。在本发明完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D-乳酸脱氢酶基因的缺失,那么,缺失D-乳酸脱氢酶基因的乳杆菌MD-1将可以发酵生产高光学纯度的L-乳酸,从而可以大大降低L-乳酸的生产成本。

    一种溶血栓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696307A

    公开(公告)日:2005-11-16

    申请号:CN200510013342.8

    申请日:2005-04-22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溶血栓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属于使用微血栓平板测定溶栓酶活性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在制作微型血栓平板时,向由纤维蛋白原溶液和凝血酶溶液组成的血栓制作体系中加入琼脂糖;在含微型血栓的孔内加入溶栓酶溶液后,置于摇床上37℃保温振荡,每隔一定时间测定630nm的吸光度值。将单位时间内微血栓平板在630nm下吸光度的变化值(ΔA/t)定义为酶活,来测定溶栓酶活性。本发明是一种精确度和准确度都非常高,速度快,仅需2个小时就可完成,成本低廉,适于同时测定大量样品的纤溶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一种用生物破乳剂进行原油脱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546612A

    公开(公告)日:2004-11-17

    申请号:CN200310107312.4

    申请日:2003-12-12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生物破乳剂进行原油脱水的方法,将芽孢杆菌Bacillus sp.X3菌株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于33~37℃温度下,通风培养36~48小时,即形成脂肽生物破乳剂——含有脂肽表面活性剂的脂肽生物破乳剂全培养液,将该全培养液∶原油=0.5~l∶5~8的体积比混匀,在50~60℃温度下保温5~8小时即可脱出原油中的水,破乳效率和破乳速度均好于化学破乳剂和现有的生物破乳剂,破乳率为99%。

    适用于生物脱硫后乳状液的破乳分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0985321Y

    公开(公告)日:2007-12-05

    申请号:CN200620152009.5

    申请日:2006-12-22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生物脱硫后乳状液的破乳分油装置。解决生物脱硫过程中因油水间的“亲密接触”而出现的紧密的乳状结构的问题。该装置包括罐体,罐体底部设有一个水相出口,罐体侧部设有一个油相出口,罐体内下部安装有一个搅拌器,罐体内顶部安装有一个喷淋装置,喷淋装置上方通过管路、泵连接一个装有工业乙醇破乳剂储罐,罐体内同时插入一根油水混合液进液管。该装置可有效的将紧密的乳状结构打散,使油、水相得以充分分离,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无毒害,无污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