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的面板构件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502030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711474146.X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面板构件。用于汽车的面板构件具有:第一板构件;第二板构件,所述第二板构件在与第一板构件相邻的状态下经由第一接合部接合到第一板构件,第二板构件的抗拉强度低于第一板构件的抗拉强度;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板构件,所述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板构件在与第一板构件及第二板构件相邻的状态下经由与第一接合部交叉的第二接合部被接合到第一板构件及第二板构件;以及高强度部,所述高强度部被设置在第二板构件处,并且所述高强度部包括顶部,所述顶部包括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所述高强度部的抗拉强度高于所述第二板构件的抗拉强度。

    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和充电站

    公开(公告)号:CN107215227B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710431618.7

    申请日:2015-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和充电站。当电源ECU接收到要求测试发送电力的信号时,所述电源ECU使得多个电力发送部开始用于定位的电力的发送,并且基于多个检测部中的检测到有效电力的检测部,确定与车辆定位的电力发送部。当定位完成时,所述车辆将第一信号发送至充电站。当所述电源ECU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并且判定所述车辆已经停在作为电力发送主体的电力发送部处时,所述电源ECU使得作为所述电力发送主体的电力发送部发送比所述用于定位的电力高的电力。

    可以使用不同性能的燃料工作的内燃机的空气-燃料比控制

    公开(公告)号:CN106460697B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580035438.6

    申请日:2015-06-30

    Abstract: 通过使用第一校正值和第二校正值执行空气‑燃料比反馈控制,第一校正值根据检测到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空气‑燃料比(A/F)与目标A/F之间的差来确定,第二校正值根据燃料的性能来确定。当在使用具有不同燃料性能的燃料重新填充燃料箱之后,如果第一校正值的绝对值大于预定阈值时,则执行燃料性能学习控制以校正第二校正值,使得第一校正值变得不大于预定阈值。第二校正值存储在燃烧继续校正值范围中,该范围是允许混合物的A/F被包括在其中燃烧可以继续的A/F范围内的第二校正值的范围。当A/F反馈控制和燃料性能学习控制被中断时,第二校正值被设定为燃烧继续校正值范围内的值。

    车辆的燃料性状检测系统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90352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180074453.3

    申请日:2011-10-2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如下技术:在搭载有使用气体燃料的内燃机的车辆中,在向燃料罐内补给气体燃料时,能够迅速地确定补给的气体燃料的性状。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在搭载有使用气体燃料的内燃机的车辆的燃料性状检测系统中,在向燃料罐补给气体燃料时,以将气体燃料从填充口向燃料罐引导的通路的截面积和燃料罐内的压力变化为参数来计算补给的气体燃料的气体常数,并以该气体常数为参数来计算气体燃料所含的惰性气体的浓度。

    电力接收装置和包括它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986975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811374518.6

    申请日:2018-1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接收装置和包括它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撬棒电路包括二极管电桥和开关元件,并且被构造成对电力线之间的AC电力的全波进行整流并将整流后的AC电力输出到正极线和负极线。电容器被连接在电力线和负极线之间。当电流传感器的检测值指示电力接收装置不正常接收电力时,充电ECU停止电力传输装置的电力变换操作,并且此后输出短路指令中的至少一个到撬棒电路以便基于电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定在撬棒电路中是否存在故障。

    用于汽车的面板构件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502030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711474146.X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面板构件。用于汽车的面板构件具有:第一板构件;第二板构件,所述第二板构件在与第一板构件相邻的状态下经由第一接合部接合到第一板构件,第二板构件的抗拉强度低于第一板构件的抗拉强度;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板构件,所述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板构件在与第一板构件及第二板构件相邻的状态下经由与第一接合部交叉的第二接合部被接合到第一板构件及第二板构件;以及高强度部,所述高强度部被设置在第二板构件处,并且所述高强度部包括顶部,所述顶部包括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所述高强度部的抗拉强度高于所述第二板构件的抗拉强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