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54015A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610972513.8
申请日:2016-11-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IPC: C01B32/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原料气脱氢净化工艺中规避临氧爆炸风险的方法,CO原料气脱氢净化反应体系是通过O2与H2的选择性氧化反应脱除高浓度CO原料气中的H2杂质,在反应的初始阶段,体系中存在CO和H2等可燃性气体,在反应过程中还可能产生CH4等低碳烃类,这些气体在一定的浓度区间极容易与体系中的O2发生临氧爆炸。本发明针对CO原料气中氢气含量及脱氢净化工艺的反应特性,综合考虑在反应运行期间可能造成混合气爆炸极限宽化的各种情况,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及相关的工艺操作参数。该方法简单有效,针对性强,能有效规避在工艺操作周期中可能出现的临氧爆炸风险,保障CO原料气脱氢净化工艺在小试阶段、模试阶段、中试阶段乃至工业化阶段的安全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6378129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0870648.3
申请日:2016-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双重整反应低温脱除Pd催化剂表面积炭的方法。该方法利用PdO催化的H2O-O2双重整反应,在200℃的低温下实现催化剂的表面清洁和Pd活性位点的重新恢复。脱炭后催化剂中的炭含量从1.75%降低至0.04%,脱炭率达到97.7%。催化剂对H2的吸附效率从8.5%提升至35.5%。该方法在保证脱炭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脱氢催化剂的无损脱炭,在处理过程中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等织构性能基本未受影响,保证了催化剂不会受到额外的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09046398B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1810890034.0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IPC: B01J27/128 , B01D53/86 , B01D53/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脱氢净化用Mn基非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可替代原有的Pd催化剂或Ni催化剂应用于CO原料气中H2杂质的选择性氧化脱除反应。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的化学表示式为Mn‑Fe‑Cl/CeO2,其中Mn占催化剂的质量百分数为5~20%,Fe占催化剂的质量百分数为0.1~0.5%,Mn/Cl摩尔比为4~6:1。该催化剂能够将CO中的H2杂质脱除至100ppm以下,可以满足煤经合成气制草酸酯及乙二醇合成路线中对CO原料气的纯度要求,且具有制备成本低、环境毒害小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479323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659133.2
申请日:2019-07-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逆水气变换法制取CO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表示式为Pd-I/CeO2,其中Pd的质量百分数为1~4wt.%,表面I/Pd摩尔比为0.2~0.5。本发明通过精细控制催化剂的制备过程,首先通过氯原子扩充氧化铈晶格,再将碘原子掺杂进催化剂中,最后通过氧化-还原循环过程脱除过度掺杂的碘元素,得到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催化剂。本催化剂用于逆水气变换法制取CO反应中,400~600℃的反应区间CO的转化率为26.2~50%,CO的选择性为97~99%。明显高于现有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09046398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890034.0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IPC: B01J27/128 , B01D53/86 , B01D53/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7/128 , B01D53/8671 , B01D2256/20 , B01D2257/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脱氢净化用Mn基非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可替代原有的Pd催化剂或Ni催化剂应用于CO原料气中H2杂质的选择性氧化脱除反应。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的化学表示式为Mn‑Fe‑Cl/CeO2,其中Mn占催化剂的质量百分数为5~20%,Fe占催化剂的质量百分数为0.1~0.5%,Mn/Cl摩尔比为4~6:1。该催化剂能够将CO中的H2杂质脱除至100ppm以下,可以满足煤经合成气制草酸酯及乙二醇合成路线中对CO原料气的纯度要求,且具有制备成本低、环境毒害小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111127B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610444230.6
申请日:2016-06-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来一种纳米级Pd/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于,该制备方法根据载体与溶剂的极性差别来调控浸渍液,使Pd前体在活性碳表面实现高度分散。制备的该催化剂中Pd的质量百分比为0.1~0.5%,Pd颗粒的平均尺寸为1.7‑2.4nm,具有Pd负载量低、Pd颗粒尺寸小的特点。所制备的催化剂在CO原料气脱氢净化工艺中,脱氢后原料气中H2浓度为0‑50ppm;氢含量在0.1~5%的H2皆可脱除,脱氢范围宽。该制备方法简单有效,适用于工业级催化剂的放大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7235492A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710476091.X
申请日:2017-06-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00 , B01D2251/10 , B01D2256/20 , B01D2257/108 , C01B2210/0004 , C01B2210/0053 , C01P2006/8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NO选择氧化脱除CO原料气中氢气杂质的方法,该方法利用NO完全或部分替代O2作为氧化剂,通过选择氧化反应脱除CO原料气中的H2杂质。该技术方法包括两段脱氢流程,分别由两种具有不同成分和效能的催化剂驱动,通过分层脱氢可以灵活控制尾气中NO、N2O和O2的比例,方便操作人员根据后续CO合成工艺对原料气成分的要求做出具体调整,使整套工艺具备更高的效率和可操作性,解决原有脱氢工艺中存在的O2过量、后续CO合成工艺中存在的亚硝酸酯易分解等问题。该方法可应用于草酸酯、碳酸酯、乙二醇合成用CO原料气的脱氢净化。
-
公开(公告)号:CN106215956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520443.2
申请日:2016-07-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7/13 , B01J37/18 , C01B2210/0004 , C01B2210/0042 , C01B2210/005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晶面缺陷型氯化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催化剂的化学表示式为:PdClx(140)/Al2O3,催化剂表面PdClx(140)活性中心具有配位不饱和的缺陷结构。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是在还原性气氛中对负载于载体表面的PdCl2进行原位重构,利用Pd-Cl的不饱和配位效应构筑得到以缺陷型PdClx(140)晶面为活性中心的脱氢催化剂。这种缺陷型的活性中心在保证催化剂脱氢活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催化剂对H2氧化的选择性,增强了催化剂长时间反应后的结构稳定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脱氢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的平衡。该催化剂主要应用于草酸酯或碳酸酯合成用高纯CO原料气中少量H2杂质的选择氧化脱除。
-
公开(公告)号:CN113582869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1037515.5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IPC: C07C231/02 , C07C233/56 , C07C269/04 , C07C27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联生产草酰胺和氨基甲酸甲酯的工艺方法。该方法以尿素、草酸二甲酯、甲醇为原料,将具有相反热力学特点的两个反应串联进行,通过调控物料比和加料顺序依次触发体系中的氨解、醇解反应,大幅度提高了草酰胺和氨基甲酸甲酯的单釜收率,并将产物中草酸铵甲酯、甲酸甲酯、N‑甲基氨基甲酸酯、缩脲等副产物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另外,本发明公开的方法不需要引入催化剂,不但避免了后续产品和催化剂的分离问题,还直接降低了工艺的生产成本,这对于草酸酯和尿素向高附加值化学品的转化具有积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479323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910659133.2
申请日:2019-07-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逆水气变换法制取CO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表示式为Pd‑I/CeO2,其中Pd的质量百分数为1~4wt.%,表面I/Pd摩尔比为0.2~0.5。本发明通过精细控制催化剂的制备过程,首先通过氯原子扩充氧化铈晶格,再将碘原子掺杂进催化剂中,最后通过氧化‑还原循环过程脱除过度掺杂的碘元素,得到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催化剂。本催化剂用于逆水气变换法制取CO反应中,400~600℃的反应区间CO的转化率为26.2~50%,CO的选择性为97~99%。明显高于现有催化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