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脉动热管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620587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210126744.9

    申请日:2012-04-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266 F28D15/027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壳式脉动热管换热器,包括壳程、管程以及设置在壳程两端的密封法兰和封头,所述管程设置在所述壳程内,该管程通过中间隔板被分为上下连通的折返流体通道,其两端所述的密封法兰、封头与所述壳程两端法兰圈固定并密封连接,在所述管程与壳程上设置有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的冷凝段位于壳程内,脉动热管的蒸发段位于管程内。本发明将脉动热管分组插入管壳式换热器,充分利用了热交换空间,且根据沿程换热过程中热流量的大小选择相应的热管工质,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此外,本发明可以任一方位布置,结构紧凑,体积小,制造工艺简单,方便拆装维护,无需外加泵驱使流动,使用安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康托集分形结构式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252540B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110242713.5

    申请日:2011-08-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康托集分形结构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和管板,所述的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所述的换热管束为至少一组直径大小满足康托集分形结构特征的平行管束。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布置换热管束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所述的换热管束呈多级交错布置且其截面呈周期性变化,大大提高了流动换热的场协同性,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换热器的热有效性,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一种南极天文观测站发电舱的温控智能窗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606060A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210077164.5

    申请日:2012-03-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南极天文观测站发电舱的温控智能窗控制装置,包括窗体以及设置在窗体上的窗户卷帘,还包括主动式温控模块和强制式温控模块,所述的主动式温控模块包括感温包、毛细管、滑道、滑块和连杆,所述的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的窗户卷帘下端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滑块连接,所述的滑块设置在所述的滑道内,在滑道的下端连接所述的毛细管,毛细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感温包,在所述的感温包内设置有受热蒸发的制冷剂,感温包的上端经毛细管与所述的滑道连通。本发明主动式温控模块,采用气液相变产生的能量推动窗户开关,较电动传动方式节约了电能源消耗,且稳定性高。

    一种热交换器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45990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110246076.9

    申请日:2011-08-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和管板,所述的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管束截面面积的大小及分布满足谢尔宾斯基地毯式分形结构特征,且所述的分形级数为2~8级。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布置换热管束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所述的换热管束呈多级阵列布置且在壳体内经过周期性的截面变化,大大提高了流动换热的场协同性,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热交换器的热有效性(换热量/泵功),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2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46467B

    公开(公告)日:2011-06-08

    申请号:CN201010159128.4

    申请日:2010-04-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换热管束、管板以及封头,管板以及封头设置在壳体的两端,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换热管束为构形树状结构;它由主连通管道、分叉连接管道以及支连通管道构成,主连通管道至少为2段,在相邻两段的相向两端设置所述的分叉连接管道,在两端的分叉连接管道上连接所述的支连通管道。构形树状换热管束的布置方式充分利用了壳内空间,免去了折流板这一部件,消除了壳程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流动换热死区。以上这些因素,不仅使得整个换热器结构设计紧凑合理,还实现了管壳程之间流体热量交换的场协同,进而大大提高了套管式换热器的热有效性,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目的。

    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80937A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1110030424.9

    申请日:2011-01-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管箱和管板,所述的管箱和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与管箱连通,所述的换热管束为“工”形树状结构,所述的“工”形树状结构至少包含一个树状单元结构,所述的树状单元结构包含两层树状结构换热管束和末端连通管道,两层树状结构换热管束的末级分支端口之间由末端连通管道相连通。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大大增加了流体进行热交换所需的换热面积,并且实现了流体输运和能量传递的路径优化作用,可有效降低流体流动泵功消耗和强化流动换热,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多通道嵌入吸液芯式平板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01762196A

    公开(公告)日:2010-06-30

    申请号:CN201010017291.7

    申请日:2010-01-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233 F28D1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嵌入吸液芯式平板热管,由高导热基板、吸液芯和工作介质构成,在基板的上表面内侧设置有上窄空腔,在基板的下表面内侧设置有下窄空腔,在上窄空腔与下窄空腔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在连通通道之间还设置有贯穿通道;在下窄空腔、上窄空腔、连通通道以及贯穿通道内表面设置吸液芯;工作介质位于基板内部的上窄空腔、下窄空腔、贯穿通道以及连通通道中。本发明多通道嵌入吸液芯式平板热管,不仅大大增加了蒸发和冷凝的有效换热面积,还能实现多个局部高热流点热源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大冷却面扩散传播,实现了提高受热面的温度均匀性和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水平的目标,进而保证电子设备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工作。

    双尺度波纹板换热元件

    公开(公告)号:CN1228604C

    公开(公告)日:2005-11-23

    申请号:CN01134076.2

    申请日:2001-10-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陈亚平 施明恒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装置的双尺度波纹板换热元件,由波纹板组成,在波纹板上设有波纹,该波纹为大波纹,在大波纹上设有小波,小波纹与大波纹同向设置,小波纹与大波纹也可以交叉设置。本发明以大波纹来满足高流体通流量要求,以小波纹来满足强化传热的要求,兼顾了板内外流体流通量,强化了传热传质效果,提高了传热效率。

    一种毛细微管管径的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901470B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210395018.7

    申请日:2012-10-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毛细微管管径的测量装置,包括储液容器、液体流量控制和压力驱动装置、测量段、流动压降测试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液体回收装置,储液容器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液体流量控制和压力驱动装置连接,液体流量控制和压力驱动装置通过恒温流体循环器和过滤器与=测量段入口连接,测量段出口与所述的液体回收装置连接,流动压降测试装置连接在=测量段入口和测量段出口之间,流动压降测试装置与所述的数据采集装置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使用一般测量工具无法测得毛细微管管径和使用原子级别显微测量工具成本高的问题。采用测量液体工质流过所述的毛细微管的压降和流量来测得所述的毛细微管直径的方法具有易操作、测量精度高和成本花费低等优点。

    宽频带吸音墙体
    3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34505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310293939.7

    申请日:2013-07-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频带吸音墙体,包括一吸音底板和安装在吸音底板上的吸音尖劈,所述的吸音尖劈具有按照以下方法生产的形状:具体方法是:第一步、从一个正三角形尖劈开始,把正三角形的不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两条斜边均分成三等份;第二步、然后以上一步斜边的中间长度为底边分别向外作正三角形,再去掉底边;第三步、重复上述第一步和第二步2~5次。本发明吸音墙体使得吸音尖劈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表面积可以不断增大,从而增大吸音的频率范围,同时弯曲的表面形貌能够增加声波在吸音尖劈之间的反射次数,提高了吸音比例,两种有益效果叠加作用,强化了该吸音墙体的吸音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