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45078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2010242549.7
申请日:2020-03-31
Applicant: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源荷时空序列数据的特征因子集;(2)采用互信息理论选取输入变量;(3)对上述输入变量建立预测模型,比较预测误差大小,确定最优的输入变量;(4)在选取最优输入变量集合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预测模型。本发明基于源荷时空序列数据的特征因子集,结合多特征因子有效性分析结果,研究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源荷数据日前预测;该方法有利于综合能源系统中的经济调度和优化运行,进一步减轻环境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252540B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110242713.5
申请日:2011-08-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康托集分形结构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和管板,所述的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所述的换热管束为至少一组直径大小满足康托集分形结构特征的平行管束。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布置换热管束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所述的换热管束呈多级交错布置且其截面呈周期性变化,大大提高了流动换热的场协同性,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换热器的热有效性,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345990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110246076.9
申请日:2011-08-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和管板,所述的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管束截面面积的大小及分布满足谢尔宾斯基地毯式分形结构特征,且所述的分形级数为2~8级。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布置换热管束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所述的换热管束呈多级阵列布置且在壳体内经过周期性的截面变化,大大提高了流动换热的场协同性,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热交换器的热有效性(换热量/泵功),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080937A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1110030424.9
申请日:2011-01-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管箱和管板,所述的管箱和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与管箱连通,所述的换热管束为“工”形树状结构,所述的“工”形树状结构至少包含一个树状单元结构,所述的树状单元结构包含两层树状结构换热管束和末端连通管道,两层树状结构换热管束的末级分支端口之间由末端连通管道相连通。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大大增加了流体进行热交换所需的换热面积,并且实现了流体输运和能量传递的路径优化作用,可有效降低流体流动泵功消耗和强化流动换热,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1598289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235843.5
申请日:2020-03-30
Applicant: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计及LSTM光伏出力预测的综合能源系统分散式优化方法,首先,获取光伏历史出力数据及光照强度、温度历史气象数据;其次,建立并训练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并确定模型参数;构建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评价指标,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然后,构造综合能源系统最优经济调度目标函数;最后,将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光伏出力预测结果作为输入,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求解综合能源系统最优化问题。本发明能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的分散式优化调度,有利于提高求解效率;计及供能资源、用能资源的互补性,建立了涵盖冷、热、电多能流耦合的优化调度模型,实现了综合能源系统经济、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2252540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242713.5
申请日:2011-08-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康托集分形结构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和管板,所述的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所述的换热管束为至少一组直径大小满足康托集分形结构特征的平行管束。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布置换热管束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所述的换热管束呈多级交错布置且其截面呈周期性变化,大大提高了流动换热的场协同性,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换热器的热有效性,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02304505U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20308279.1
申请日:2011-08-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康托集分形结构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和管板,所述的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所述的换热管束为至少一组直径大小满足康托集分形结构特征的平行管束。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布置换热管束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所述的换热管束呈多级交错布置且其截面呈周期性变化,大大提高了流动换热的场协同性,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换热器的热有效性,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02229631U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20312539.2
申请日:2011-08-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和管板,所述的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管束截面面积的大小及分布满足谢尔宾斯基地毯式分形结构特征,且所述的分形级数为2~8级。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布置换热管束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所述的换热管束呈多级阵列布置且在壳体内经过周期性的截面变化,大大提高了流动换热的场协同性,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热交换器的热有效性(换热量/泵功),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01926341U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120029274.5
申请日:2011-01-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束、壳体、管箱和管板,所述的管箱和管板位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与管箱连通,所述的换热管束为“工”形树状结构,所述的“工”形树状结构至少包含一个树状单元结构,所述的树状单元结构包含两层树状结构换热管束和末端连通管道,两层树状结构换热管束的末级分支端口之间由末端连通管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大大增加了流体进行热交换所需的换热面积,并且实现了流体输运和能量传递的路径优化作用,可有效降低流体流动泵功消耗和强化流动换热,达到高效换热和节能的目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