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面防溢报警系统、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19085784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588359.5

    申请日:2024-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面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液面防溢报警系统、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该液面防溢报警系统包括液位传感器、智能控制模块和报警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分别与液位传感器和报警模块通信连接,液位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目标容器的第一液位信息,并实时向智能控制模块发送第一液位信息;智能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容器的参数信息,基于参数信息和多个历史时刻的第一液位信息对目标容器在多个未来时刻的第二液位信息进行预测,并确定第一液位阈值;当第一液位信息达到第一液位阈值时,向报警模块发送液位报警信号;报警模块,用于基于液位报警信号进行液位报警。本发明根据实时数据变化预测溢出风险,提高响应速度和报警准确性。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储气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96471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310810264.2

    申请日:2023-0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储气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储气装置包括地下储气洞室,地下储气洞室由多段地下储气洞室节段形成,其中两段不相邻的地下储气洞室节段之间设有连接巷道,连接巷道顶端设有竖井,竖井与连接巷道的相交位置处内设有密封塞,竖井内设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巷道外底壁处设有集水井,竖井内的密封塞顶面边缘一周设有第一排水沟,第一排水沟与集水井连通,地下储气洞室节段外周设有排水盲管组件,排水盲管组件通过设置于连接巷道外底壁处的第二排水沟与集水井连通。本发明能一次开挖成型,无需改造,施工难度相对较小,并且能有效降低地下储气洞室在施工期、运行期和检修期受到的地下水影响。

    一种平底混凝土岔管的三维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69090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97746.8

    申请日:2023-1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平底混凝土岔管的三维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绘制主管实体和支管实体;S2:绘制锥管实体;S3:剪切锥管实体、主管实体和支管实体;S4:做布尔并集运算,生成平底混凝土岔管的内部实体;S5:重复步骤S1~S4,生成平底混凝土岔管的外部实体;S6:对内部实体和外部实体进行布尔差集运算,生成平底混凝土岔管的三维模型。本发明通过将三维空间公切球转换为二维平面的公切圆,能够在二维平面内准确快速完成混凝土岔管三维实体的绘制,且绘制的三维实体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有效提高了平底混凝土岔管的三维设计效率。

    一种连续冲沙式沉沙池结构及其检修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82698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1370728.X

    申请日:2021-11-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沉沙池领域的一种连续冲沙式沉沙池结构及其检修操作方法,技术方案为:顺水流方向依次为进水渠道、工作闸门段、上游连接段、工作段、下游连接段和下游排沙廊道系统;工作闸门段、上游连接段和工作段均由两厢并列组成;冲沙主廊道与1#池厢冲沙支廊道和2#池厢冲沙支廊道相交连通;1#池厢和2#池厢在工作闸门段和下游连接段均设有闸门控制水的流向;1#池厢冲沙支廊道、2#池厢冲沙支廊道和冲沙主廊道均设有闸门控制沙的流向。通过开启和关闭不同闸门的顺序,实现一厢池室正常运行,另一厢池室正常检修的目的。实现沉沙池连续排水进行发电,水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对沉沙池池室进行定期冲沙及检修,并有效提高冲沙效率。

    一种隧洞水道的水下岩塞爆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7908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54879.5

    申请日:2022-12-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隧洞水道的水下岩塞爆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洞内岩塞的下游至闸门井之间的底部设置集渣坑。在靠近闸门井的下游设置堵头,并于爆破前经闸门井对隧洞的洞内进行充水。在闸门井内的水位到达充水水位时,在洞顶处形成具有气垫室;在气垫室的作用下爆破,爆破产生的全部爆破石渣均容纳于集渣坑内。本申请有效解决传统岩塞爆破方法实施爆破时产生的井喷现象及爆破后石渣分散的问题。采用梯形集渣坑的形式,堆渣面分布更加均匀,水流状态更佳。采用壳球形堵头,在满足安全要求下可减小爆破后混凝土拆除的难度。采用双层硐室加扩大排孔的爆破方法,使爆破更安全可靠。

    临河建筑加固结构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635578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011487572.9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临河建筑加固结构,包括:挡墙本体,设置于建筑物的迎水侧,挡墙本体包括导梁、多个连接柱和多个格宾网箱,所有的格宾网箱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每个格宾网箱的内部填充有碎石;所有的连接柱竖直设置,所有的连接柱穿入于格宾网箱中,每个连接柱将所有的格宾网箱串联连接;处于最上方的格宾网箱的顶面上设置导梁,导梁与每个连接柱的顶端连接;两个支撑桩竖直设置于河道岸边的土层中,两个支撑桩平行;水平设置于河道岸边的土层中的两个拉梁,每个拉梁的一端与支撑桩固定连接,每个拉梁的另一端与导梁固定连接;建筑物处于两个拉梁之间。本发明的临河建筑加固结构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格宾笼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30550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711349620.6

    申请日:2017-1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格宾笼挡墙结构,设置于河道的岸边,包括若干个填充有石料的格宾网箱,所有的格宾网箱彼此连接从而组成挡墙本体,挡墙本体的临土侧与填土层抵接,挡墙本体内设有多根沿河岸排列成一排的构造柱,相邻的构造柱之间设有圈梁,构造柱与相邻的圈梁相固结;格宾笼挡墙结构还包括多根锚杆,每根锚杆的第一端插设在填土层中,第二端插设在挡墙本体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格宾笼挡墙结构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格宾笼挡墙相比传统格宾挡墙结构,除保持传统结构的较好的生态性、景观性外,挡墙还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能适应挡土高度较高的要求且施工工艺简单。

    智能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方法及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960311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449785.0

    申请日:2024-10-1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方法及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实时工作参数并对所述实时工作参数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所述实时工作参数包括:进水口的温度值、进水口的水流速度及压力值;基于所述进水口的温度值、所述进水口的水流速度及所述压力值进行出水口工作参数预测,得到出水口温度及水流速度预测数据;获取与所述出水口温度及水流速度预测数据对应的优化数据,以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本申请基于互联网和机器学习判定流速变化趋势,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判定水温变化态势的循环冷却水方法,以达到优化冷却效果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超亲水与超疏油的智能分选的污泥净化方法、系统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95488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449790.1

    申请日:2024-10-1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超亲水与超疏油的智能分选的污泥净化方法、系统及装置,包括:获取待处理样本的污泥颗粒原始图像;对污泥颗粒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第一污泥颗粒图像数据;通过超亲水超疏油分离膜组件初步分离污泥中的水和油;通过分离膜模块进一步处理已分离的水和油,确保完全分离;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分离过程,并调整处理参数,以优化分离效果;处理后的水和油分别收集,实现污泥净化和资源回收。本申请通过利用特制的分离膜和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显著提高了水油分离效率,实现了污泥的高效净化和资源回收;且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不规则容器的容积测量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19085779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588360.8

    申请日:2024-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不规则容器的容积测量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方法包括:通过布设在规则容器中的多个传感器采集不规则容器的内部形状数据,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不规则容器的内部形状数据进行融合,得到融合数据;利用融合数据对不规则容器进行三维建模,得到不规则容器的三维数据模型;基于三维数据模型计算得到不规则容器的容积。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基于三维数据模型来计算不规则容器的容积,通过多个传感器融合数据来构建三维数据模型,可以形成更为准确的容器内部形状模型,基于三维数据模型来计算不规则容器的容积,可以精准识别容器内部复杂的形状特征,有效提高了不规则容器的容积测量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