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狭缝喷水实现快速冷却的穿水淬火冷却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33419B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110453958.2

    申请日:2011-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狭缝喷水实现快速冷却的穿水淬火冷却装置及方法,采用狭缝喷水方式实现快速冷却的穿水冷却,即沿淬火冷却对象的轴向设置喷水狭缝的开口,喷水狭缝的数量采取沿淬火冷却对象圆周设置,通过调节喷水量、喷水压力和开启喷水狭缝的数量实现淬火对象冷却强度和冷却均匀性的调节。本发明与传统装置相比可以提供较高的冷却强度,同时对水质和过滤粒度无特殊的要求,能达到钢筋、棒料、型钢、钢轨获得马氏体、贝氏体或其混合组织所要求的冷却强度。而且,本发明装置冷却强度可发挥的范围大,可以广泛应用在获得马氏体、贝氏体或其混合组织的钢筋、棒料、型钢、钢轨上。

    一种钢板淬火冷却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2925633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384743.4

    申请日:2012-1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板淬火冷却方法及设备,所述方法将钢板板面以与液面平行的方式放置在淬火槽上方的料架上,料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以料架长度方向的一侧为转轴向下旋转一定角度,此时钢板部分浸入到液体之中,同时向淬火槽内注入液体,淬火槽中液体的液面上升直到将钢板全部浸没,从而实现钢板倾斜淬火冷却。所述设备包括淬火钢板倾斜浸液与出液系统、由外槽体向内槽体注水系统以及快速放水系统。本发明可以快速方便的实现钢板以一定倾斜角度浸入液体之中,解决了钢板水平放置浸入液体后钢板下表面大量蒸汽膜不能顺畅排出而产生上下板面冷却强度差异大的问题,同时也减小了钢板垂直方式浸入液体中的先浸液一边与后浸液一边的时间差。

    采用碳分配提高钢件表面硬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15902C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610029690.9

    申请日:2006-08-03

    Abstract: 一种采用碳分配提高钢件表面硬度的方法,属于热处理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先将工件侧面涂附一层耐高温且不导热的涂层,然后将工件奥氏体化后,立即投入淬火介质中,未涂附耐热涂层的内部瞬间转变为马氏体,而涂附了耐热涂层的侧面大部分仍然为奥氏体,随后立即将工件上淬至200-400℃,并保温10-2000s,在此过程中碳由马氏体快速扩散至侧面奥氏体,使其表面富碳,最后淬至水中。这种碳由马氏体快速扩散至奥氏体,使奥氏体富碳的分配原理,可使工件侧面富碳而硬化。比一般的高温渗碳处理工艺,具有生产工艺简单,周期短,能耗低的特点。

    不同初始水温下的水淬时间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84657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310351713.8

    申请日:2013-08-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同初始水温下的水淬时间修正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标准温度下的水淬工艺或水-空交替淬火冷却工艺;(2)确定水淬时间的修正系数,该修正系数随初始水温变化而变化;(3)按照公式计算修正后水淬时间,t修正=K*t标准;(4)按照修正后工艺执行淬火冷却过程;(5)对按照修正后的淬火工艺处理的产品进行性能检测、统计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再对温度修正系数进行修正。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不同初始水温下的水淬时间修正方法,对避免水淬开裂和减小产品性能波动有重要的意义。

    钢板倾斜浸液淬火冷却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3397162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310289779.9

    申请日:2013-07-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板倾斜浸液淬火冷却方法及设备,该方法是将钢板板面以与液面平行的方式放置在淬火槽上方的水平放置的料架上,料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以料架长度方向的一侧为转轴向下旋转某一固定角度,使钢板以该角度倾斜浸没在液体之中,其中料架的宽度大于钢板宽度一尺寸,该尺寸应能保证料架与钢板旋转某一固定角度后钢板全部被浸入液体之中。所述设备包括料架旋转驱动组件、吊绳、钢板、料架、转轴、限位桩和槽体,其中:料架旋转驱动组件设置于槽体外部,料架、转轴、限位桩设置于槽体的内部,料架与转轴和吊绳联接,料架旋转驱动组件与吊绳联接。本发明方便实现钢板以一倾斜角度浸入介质之中,从而实现减小钢板淬火畸变量的目标。

    抗拉强度2000Mpa及以上的PC钢棒及热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43135B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310589893.3

    申请日:2013-1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拉强度2000Mpa及以上的PC钢棒及热处理方法,所述钢棒包含的成分含量为:0.38-0.50%C,1.50-2.0%Si,0.30-0.50%Mn,0.30-0.60%Cr,以及0.05-0.15%Mo、0.05-0.3%V、0.01-0.03%Nb、0.0005%-0.01%B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P、S含量不大于0.02%,Cu小于0.15%,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其他微量杂质。将钢棒采用感应加热至奥氏体化后水淬冷却,然后立即进行低温回火,最终获得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该方法可使得钢棒的力学性能达到屈服强度大于1820MPa,抗拉强度大于2000MPa,最大力总伸长率大于3.5%,心部到表面的硬度均在55HRC以上,并具有焊接性好、热处理工艺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轴在不同排布密度下的水淬工艺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84658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310351723.1

    申请日:2013-08-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在不同排布密度下的水淬工艺修正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包括:(1)确定单根轴的水淬工艺;(2)建立修正后的水淬时间计算公式;(3)通过试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或经验估测方法获取修正系数;(4)计算出修正后的水淬时间或水-空交替淬火冷却工艺中每段水淬时间,得出并执行修正后的淬火冷却工艺;(5)对处理的产品进行性能检测、统计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再对修正系数进行调整。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轴在不同排布密度下的水淬工艺修正方法,对避免水淬开裂和减小产品性能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防止轴类合金钢件水淬端面开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84605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310395535.9

    申请日:2013-09-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轴类合金钢件水淬端面开裂的方法,方法如下:(1)提高除端面外圆区域之外的端面的冷却速率,缩小端面外圆区域以外表面与端面外圆区域之间的温差,降低其交界处的拉应力;(2)降低端面外圆区域处的冷却速率,缩小其与端面外圆区域以外表面的温差,降低端面外圆区域与端面外圆区域以外表面交界处的拉应力;(3)在水-空交替淬火冷却工艺中,通过延长最初几次水淬后的空冷时间增加端面外圆区域自回火程度,降低已经发生马氏体转变的端面外圆区域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度,提高端面外圆区域与端面外圆区域以外表面交界处的抵抗开裂的能力。

    不同淬火重量水-空交替淬火工艺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68926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310352455.5

    申请日:2013-08-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同淬火重量水-空交替淬火工艺修正方法,包括:(1)建立包含参与淬火冷却的总水量、淬火件重量、淬火件降温范围、总水冷时间数据库;(2)依据淬火件重量和降温范围计算出淬火件总释放热量,依据参与淬火冷却的总水量和总水冷时间数据计算出单位时间水温升高速率;(3)确定标准水温下的水-空交替淬火冷却工艺;(4)确定水-空交替淬火冷却工艺各段水淬时间在不同水温下的温度修正系数;(5)按照公式计算修正后的水淬时间;(6)生成并执行修正后的水-空交替淬火冷却工艺;(7)对处理的产品性能检测和统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温度修正系数进行调整。本发明对避免水淬开裂和减小产品性能波动有重要的意义。

    轴在不同排布密度下的水淬工艺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84658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10351723.1

    申请日:2013-08-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在不同排布密度下的水淬工艺修正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包括:(1)确定单根轴的水淬工艺;(2)建立修正后的水淬时间计算公式;(3)通过试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或经验估测方法获取修正系数;(4)计算出修正后的水淬时间或水-空交替淬火冷却工艺中每段水淬时间,得出并执行修正后的淬火冷却工艺;(5)对处理的产品进行性能检测、统计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再对修正系数进行调整。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轴在不同排布密度下的水淬工艺修正方法,对避免水淬开裂和减小产品性能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