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仿生堆焊点及导流块的砼泵耐磨弯管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48733B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1911031616.4

    申请日:2019-10-28

    Applicant: 湘潭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仿生堆焊点及导流块的砼泵耐磨弯管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内半弯管、外半弯管、导流块和仿生堆焊点。所述导流块设置在外半弯管内壁,导流块之间具有一定大小的间隔,导流块为半环状,且截面呈三角形连续变化;所述仿生堆焊点设置在导流块表面,呈仿生结构排列;仿生堆焊点的形状可以为半球形、半椭球型、半立方体形,或者其他凸出物体表面的结构形式。本发明设计的弯管具有耐磨、抗冲击等特点,除了耐磨垫块之外,其余部分不需要采用高硬度材料,成本低,能提高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基于压电薄膜涡激振动的管道增强传热与采集电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806459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710791031.7

    申请日:2017-09-05

    Inventor: 刘应征 于跃龙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压电薄膜涡激振动的管道增强传热与采集电能装置,包括流体通道和压电薄膜,沿流体通道来流方向,所述压电薄膜的尾端夹持固定在流体通道内,前端在流体作用力与自身抗弯刚度产生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产生周期性涡激振动,振动的压电薄膜的尾迹流场中产生逆卡门涡街和高速冲击管道壁面的射流,实现增加管道传热的目的,同时利用压电效应将涡激振动产生的应变能转化为电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同时增强管道传热和采集电能的功能,增强传热效率比传统的被动式增强传热技术更高;与主动式增强传热技术相比无需外部供给电能,反而可以产生电能供给物联网中的环境和结构安全监测传感器。

    密封隧道波纹管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31441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711361266.9

    申请日:2017-12-18

    Inventor: 臧金友 仝海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密封隧道波纹管,管道本体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中空结构,波纹部设置在管道本体的外壁上,波纹部采用横截面为半圆形的中空结构,在波纹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承重的钢丝网,湍流件设置在管道本体的内壁上,湍流件采用截面为正弦波形的结构,管道本体包括加强网、外覆层和内覆层,在加强网的连接节点上交错设置有外覆连接件和内覆连接件,外覆层通过外覆连接件设置在加强网的外层,内覆层通过内覆连接件设置在加强网的内层。管道本体能够通过加强网以及加强网上的连接件对内覆层、外覆层以及管道本身进行加固,延长管道使用寿命。

    一种水环、减阻装置、低阻煤泥输送管道及减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68679A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810386134.X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环、减阻装置、低阻煤泥输送管道及其减阻方法。所述输送管道包括减阻装置和设置有减阻装置的煤泥管道,减阻装置包括水环、水管和设置在水管上的启闭阀。水环设置在煤泥管道上,包括同心套管式设置的环芯和水套。水套设置在环芯外侧,水套与环芯固定连接,水套与环芯之间设置有夹层,水套设置有进水孔将夹层与水管连通。水套前端与环芯前端分别均匀收缩成锥面,且形成宽度h的水环缝并与夹层连通。减阻装置包括若干个水环,沿着煤泥管道间隔设置。或减阻装置包括一一对应设置的水环和启闭阀,减阻装置沿着煤泥管道间隔设置若干组。高压水通过水环在煤泥柱表面形成水膜从而减少阻力。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减阻效果好等优点。

    一种伴热型湍流层流化减阻流体输运管道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65592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510034003.1

    申请日:2015-01-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伴热型湍流层流化减阻流体输运管道及其方法。装置由多个单节输运管道和总控制器构成,单节输运管道主要包括弓形管道、流体电伴热管、保温层、管壁电伴热管、管道上盖、流体温度监测装置、壁温监测装置和温度控制器。本发明针对现有易凝、高粘流体的加热运输,通过圆形输运管道弓形流体界面的设计,将现有的集肤效应电伴热技术与流动减阻控制技术结合,利用集肤效应伴热技术在消除凝结,降低粘度的基础上,通过维持弓形管道壁面与管内流体的温差,实现了对管道内流体弦表面附近流体湍流层流化流动状态的控制,可以进一步地减小流体运输过程中的压降损耗,提高输运效率,促进节能降耗。

    一种流量可调节的不可压缩流体临界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851041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410085529.8

    申请日:2014-03-10

    Abstract: 一种流量可调节的不可压缩流体临界流装置,包括圆管状壳体,在圆管状壳体内同轴地固定有内孔为矩形的孔板,在圆管状壳体外与孔板对应的位置左右对称布置有两个流量自调室,上下对称布置有两个临界流自控室;维持装置上游流动参数不变,当下游压力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流过该装置的流量就会达到一个最大值,如果继续降低下游压力,通过临界流自控室的作用流量仍将保持恒定不变,即实现了临界流动;而在装置上游压力发生变化时,流量自调室能够根据上游压力大小自动调节流量;该装置能够实现不可压缩流体的临界流动,克服了传统不可压缩流体依据汽蚀原理实现临界流存在的流速高、压损大、噪音和安全性能差的缺点,并且临界流量可调节,有效提高了不可压缩流体临界流装置的应用范围。

    具有流体技术用途的产品,此类产品的生产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803750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180014308.6

    申请日:2011-02-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个具有流体技术用途的产品,该产品具有至少一个表面部分(A),该部分设置用于,与在流动方向(S)上与流动的流体相接触,在该与流体相接触的部分(A)中形成具有一定长度(L1、L2)和形状的棱条(1、1′、1″),其中相邻的棱条(1、1′、1″)限定出位于其间的各个谷(8、8′),此外涉及该类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产品可以经济地进行生产,并具有进一步改善的流动性能。这由此实现:至少两个含有由它们自身限定出的谷(8、8′)的棱条(1、1′、1″)组成一个组(G、G′),至少存在两个组(G、G′),每个组和在横向流体的流动方向(S)与其相邻的组(G、G′)通过谷(8、8′)划分,而且,每个划分各个组(G、G′)的谷(12、12′)的高度剖面不同于通过组(G、G′)的各个棱条(1、1′、1″)限定出的若干谷的高度剖面,该组同时邻接于划分组(G、G′)的谷(12、1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