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5559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178532.9
申请日:2022-02-25
Applicant: 蚌埠学院
IPC: C01B3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米级大尺寸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技术领域。其制备方法包括:将表面活性剂、模板剂和HCl三者混合,通过搅拌使得表面活性剂、模板剂溶解在HCl水溶液中;向混合物中加入硅烷,在室温下搅拌,得到白色絮状物;将其老化一段时间,得到白色沉淀一;通过离心、干燥得到白色沉淀二;将其煅烧以去除表面活性剂,即得。结果表明,SiO2微球直径为1~10μm的球形颗粒状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约为775m2/g,平均孔径大约为0.5nm,为典型的介孔结构,偏光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静止状态有利于SiO2微球的长大。扫面电镜表明,微球颗粒呈单分散状态,粒径在8‑10um。
-
公开(公告)号:CN11946139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16964.9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蚌埠学院 , 蚌埠市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1B33/158 , C01B32/05 , B01J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凝胶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气凝胶,涉及气凝胶技术领域,所述气凝胶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活化后的蓝藻粉分散至改性呈疏水性的二氧化硅水溶胶中,得到二氧化硅水凝胶;对二氧化硅水凝胶依次经过老化、洗涤及冷冻干燥处理,得到含蓝藻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将含蓝藻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以蓝藻为碳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碳化,得到碳/二氧化硅气凝胶块体材料。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气凝胶,实现了对蓝藻的处理及利用,提高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机械强度,还改善二氧化硅气凝胶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2100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0392625.6
申请日:2023-04-13
Applicant: 蚌埠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导热聚氨酯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导热聚氨酯灌封胶包括组分A和组分B,组分A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多元醇60‑100份、扩链剂5‑15份、塑化剂5‑15份、催化剂0.01‑0.05份、消泡剂0.01‑0.05份、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粉末15‑30份;组分B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异氰酸酯60‑100份、聚合物多元醇10‑25份。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导热聚氨酯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在避免对聚氨酯存在催化效应以及克服导热填料溶出的前提下,赋予所述聚氨酯灌封胶更加优异的导热性能和粘接强度,从而解决了电子器件灌封后的散热及器件稳定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28962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0346833.2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蚌埠学院
IPC: C03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水蒙砂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纳米SiO2微球的制备:将SiO2微球粉末存放在离心管中备用;步骤二、聚甲基氢硅氧烷改性纳米SiO2微球的制备:并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进行催化反应,在室温下将混合搅拌,步骤三、玻璃基片的预处理:烘干后的玻璃基片放入浓硫酸和双氧水体积比为3:1的溶液中浸泡,将浸泡过液的玻璃片在蒸馏水中超声清洗烘干后标号备用;步骤四、改性纳米SiO2膜的制备:缓慢提拉离开溶液,本发明采用蒙砂工艺在玻璃表面成功形成了疏水性膜层结构,该膜层结构由尺寸均一的纳米二氧化硅材料经过改性后制备得到,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及较高的疏水性能,对玻璃表面无破坏,大大拓宽了玻璃表面深加工的应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5611257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356686.9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蚌埠学院 , 恩力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IPC: C01B25/45 , C01B32/05 , H01M4/36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4 , H01M10/058 , H01M10/36 , H01M10/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M掺杂磷酸钛钠与碳复合钠电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电池。本发明通过超临界高压反应釜设备制备水系钠电用金属M掺杂磷酸钛钠负极材料,来提高制备金属M掺杂磷酸钛钠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通过集热式搅拌器在120℃对混合溶液快速搅拌干燥处理,避免活性材料与碳材料在溶液中的分层和混合不均匀的现象。在惰性气体氛围下高温煅烧碳化,制备金属M掺杂磷酸钛钠与碳复合钠电负极材料。采用二维或三维导电碳材料添加+表面碳包覆技术,构建了致密的导电网络,增强了金属M掺杂磷酸钛钠颗粒和颗粒之间的导电连接,提升了金属M掺杂磷酸钛钠与碳复合钠电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99062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625521.0
申请日:2022-06-02
Applicant: 蚌埠学院
IPC: C25B11/091 , C25B11/061 , C25B11/031 , C25B1/04
Abstract: 一种海胆状铁掺杂氢氧化镍析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清洗好的泡沫镍置于硝酸镍和尿素的第一混合溶液中,在120~150℃下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水洗得到负载有氢氧化镍的泡沫镍,随后将负载有氢氧化镍的泡沫镍浸入到混合有三氯化铁和硝酸钾的第二混合溶液中浸泡,浸泡完成后取出洗涤并干燥,获得海胆状铁掺杂氢氧化镍。本发明的海胆状铁掺杂氢氧化镍不仅原料来源廉价,而且制备过程简便,所得催化剂具有自支撑的特点,且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析氧活性,可替代钌基贵金属析氧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081143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31309.1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蚌埠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一种荧光探针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苯丙氨酸和盐酸羟胺聚合体系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在温度为20~90℃的条件下,准备干燥洁净的圆底烧瓶,在圆底烧瓶中加入质量份数为3~6份浓度为0.025~0.250mol/L的苯丙氨酸;S2.配置质量份数为4~6份浓度为0~0.8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倒入圆底烧瓶中,使其与苯丙氨酸相互溶解;S3.加入质量份数为1~3份浓度为1~5mol/L的盐酸羟胺,用磁力搅拌器搅拌;S4.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定温度的加热式水浴磁力搅拌器中反应6~12h,在紫外荧光灯下观察合成结果。本发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实现了苯丙氨酸聚合体系荧光探针的高效制备,且以苯丙氨酸为单体制成的苯丙氨酸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8568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0283057.6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蚌埠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精确分离纳米‑微米粉体颗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取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淀粉磷酸钠、聚氧乙烯、阿拉伯胶或果胶的一种,将其配置成粘度范围为0.01‑1000Pa·s的粘度分离溶液;将粘度分离溶液转移至分离容器中形成粘度梯度分离系统;将待分离粉体溶液粘度梯度分离系统内形成粘度梯度混合溶液;将若干组粘度梯度混合溶液抽出,获得均一性粉体颗粒,本发明采用重力沉降、离心分离结合粘度梯度溶液对待分离的粉体溶液进行多级粉体,分离精度高达50‑100nm,其相较于传统离心或沉降分离方式拥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分离能耗和分离成本,拓宽了粉体材料的精细化制备和应用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663681B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111059300.3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蚌埠学院
IPC: B01J23/835 , B01J35/08 , B01J35/10 , B01D53/86 , B01D53/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硫化铜/偏锡酸锌包覆中空玻璃微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S2:HF表面开孔;S3:负载偏锡酸锌:将四氯化锡溶于无水乙醇中,滴加醋酸锌溶液,控制Sn4+、Zn2+摩尔比为1:1,搅拌均匀后,加入开孔中空玻璃微珠,超声分散后,再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12‑13,搅拌均匀后,于120‑140℃水热反应2‑10h,过滤、洗涤、干燥后,再于400‑550℃热处理6h,即得;S4:负载纳米硫化铜。本发明产品中纳米硫化铜与纳米偏锡酸锌复合成P‑N型异质结,使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向不同方向进行转移,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进而提高光催化效率及催化稳定性,同时,纳米硫化铜禁带宽度仅2.0eV,扩大光谱吸收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3786825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1059323.4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蚌埠学院
IPC: B01J21/08 , B01J23/06 , B01J23/755 , B01J35/00 , B01J35/02 , B01J35/10 , C02F1/30 , C02F101/30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铁酸镍/钛酸锌改性微孔氧化硅,所述纳米铁酸镍/钛酸锌改性微孔氧化硅的比表面积在700‑800m2/g,粒径分布范围为300‑700nm,平均孔径为1.2‑1.3nm,以球形微孔SiO2为内核,在其表面依次原位生长纳米ZnTiO3、纳米NiFe2O4;其制备方法为:S1:溶胶‑凝胶法合成球形微孔SiO2;S2:沉积ZnTiO3前驱体;S3:沉积NiFe2O4前驱体:将可溶性铁盐、可溶性镍盐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乙酸钠、ZnTiO3前体改性微孔SiO2,搅拌分散后,于130‑200℃水热反应10‑18h后,过滤、洗涤后,得到NiFe2O4/ZnTiO3前体改性微孔SiO2;S4:煅烧。本发明利用纳米铁酸镍与纳米钛酸锌复合成P‑N型异质结,有效提高光催化效率及催化稳定性,扩大光谱吸收范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