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光伏发电装置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790680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135655.9

    申请日:2016-03-1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S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光伏发电装置,包括进气口、预混器及燃烧器,燃烧器的外周还依次设置辐射器及光伏电池组件,燃料通过进气口进入预混器及燃烧器中分别进行预混合及燃烧,辐射器吸收来自燃烧器的热能,并向光伏电池组件释放热辐射,光伏电池组件吸收热辐射并将其转换为电能,该热光伏发电装置结合了热光伏技术、近场辐射技术和超材料辐射技术,具有简单稳定的机械结构,能较好的适应野外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在保证稳定供电的同时,做到了设备的微型化和模块化,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单位体积产电功率高、安全性高、续航能力高等优点,兼顾了能量转化效率和设备自身的便携性。

    太阳能供电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633188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139647.1

    申请日:2016-03-1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2 H01L31/0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供电装置,包括聚光设备、辐射发电设备及电能传送设备,其中聚光设备将光线汇聚至辐射发电设备上,辐射发电设备沿光线传输的方向依次包括受光发热层、辐射层及光伏电池层,受光发热层接收聚光设备汇聚的光线并发射至辐射层,辐射层发射电磁波至光伏电池层,光伏电池层产生电能,电能传送设备接收光伏电池层产生的电能并向外部传输,本发明的太阳能供电装置设计简单、整体性强、结构紧密、坚固不易损坏,且单位面积光照下能量输出密度高,具有重量轻、便于携带、便于更换和改变安装位置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野外、家庭等场所。

    非固定触点式热电偶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80126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149950.1

    申请日:2012-05-1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一种非固定触点式热电偶,包括弓形支撑架及设于弓形支撑架上的基底层电极,非固定触点式热电偶还包括设于弓形支撑架上且悬浮于基底层电极上方的浮动层软质电极,基底层电极与浮动层软质电极之间设有以防止基底层电极与浮动层软质电极在非工作状态时接触的弹性张紧结构。本发明的热电偶由于在浮动层软质电极整个有效区域内,都可以因受力形变而与基底层电极接触形成回路,热电偶的有效接触区域较宽,能准确有效地与测温点或面贴合,灵敏度高,对热电偶与被测物体的绝对位置的要求就相对宽松很多,并能保证测温的有效准确性;同时,对热电偶采用下压式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方式,操作相对简单。

    一种洁净室通风系统的预测控制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856560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338660.0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nventor: 吴玺 蔡琦琳 樊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洁净室通风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洁净室通风系统的预测控制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M组可控变量的下发得到M组受控变量,形成M条实采数据样本,得到实采数据集;基于BIM仿真模型构建合成数据集;预处理实采数据集和合成数据集得到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构建并训练预测模型;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控制;基于节能率对通风系统进行性能评价;构建预测模型时采用多任务学习架构和混合专家模型,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构建输入层,基于多级萃取网络构建共享层,基于输出层输出受控变量的预测值。本发明可以全面预测风量,具有较高的压差预测精度,能够同时完成多区域洁净室的压差和风量预测,响应速度快,效率较高。

    一种界面蒸发水电联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084118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497914.7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联合发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界面蒸发水电联产装置。所述界面蒸发水电联产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光吸收层、隔热输水层、压电层、分隔层和阴极;所述光吸收层包括基底以及负载在所述基底上的碳材料、二氧化钛和银纳米颗粒;所述压电层包括压电膜和设置在所述压电膜两侧表面的柔性电极,所述压电膜由钛酸钡纳米颗粒与压电聚合物复合而成。本发明通过光吸收层和压电层的设计,在实现太阳能分级利用的同时,将波浪能引入界面蒸发系统中,将光热转化、光电转化和压电转化集成在一个界面蒸发器中,利用了传统界面蒸发系统无法利用的能量,拓宽系统能量来源,实现了淡水和电能的联产。

    一种多单元界面蒸发海水淡化联合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062928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497795.5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水淡化联合发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单元界面蒸发海水淡化联合发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界面蒸发联合发电单元、铰链结构和电能收集单元;所述界面蒸发联合发电单元包括光吸收层、隔热输水层、第一压电层、隔层和阴极;所述铰链结构包括连接相邻的界面蒸发联合发电单元的第二压电层;所述电能收集单元用于存储所述界面蒸发联合发电单元产生的电能。本发明通过将界面蒸发和压电膜耦合的一体化水电联产装置分解为多个单元,并通过由压电膜构成的铰链状结构连接,形成铰链状易拓展的波浪能/太阳能驱动的多单元界面蒸发海水淡化联合发电系统,该系统在规模化扩大时可保持压电膜的高柔性,增强系统对波浪起伏的跟随,进而提高压电输出。

    非固定触点式热电偶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80126B

    公开(公告)日:2014-02-26

    申请号:CN201210149950.1

    申请日:2012-05-1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一种非固定触点式热电偶,包括弓形支撑架及设于弓形支撑架上的基底层电极,非固定触点式热电偶还包括设于弓形支撑架上且悬浮于基底层电极上方的浮动层软质电极,基底层电极与浮动层软质电极之间设有以防止基底层电极与浮动层软质电极在非工作状态时接触的弹性张紧结构。本发明的热电偶由于在浮动层软质电极整个有效区域内,都可以因受力形变而与基底层电极接触形成回路,热电偶的有效接触区域较宽,能准确有效地与测温点或面贴合,灵敏度高,对热电偶与被测物体的绝对位置的要求就相对宽松很多,并能保证测温的有效准确性;同时,对热电偶采用下压式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方式,操作相对简单。

    一种具有热量回收功能的LED照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527955A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310504965.X

    申请日:2013-10-23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热量回收功能的LED照明系统,通过将照明装置与热回收装置分离布置,这样能确保在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LED平面光源、热电模块与散热翅片能够适应性的布置,大大提高了照明系统的实用性,简化了照明系统的结构,减小了照明系统的体积。通过设置热电模块对LED平面光源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不仅可实现LED平面光源的高效散热,而且可将部分余热进行热电转换,并将电能通过导线输出到电网或储能电池中再利用,可以作为LED的辅助电源,减少资源的浪费。此外,通过设置散热翅片,有效的增加了换热面积,能将余下的热量尽快散掉,保证照明系统一直保持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以保证LED平面光源的发光质量与使用寿命。

    一种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公开(公告)号:CN103257667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210528763.4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利用混沌门极函数设置初值,光伏电池按照某一电压输出,测得其输出功率;再通过调节脉冲宽度,改变电压,再测试输出功率;比较两功率差值,同时调整步长,如果增加了继续给予相同方向的扰动,如果减小了,给予相反方向的扰动,往复循环以上步骤,随着的减少及迭代次数的增加,混沌门极函数会使扰动步长越来越小,接近最大功率点;当迭代到一定阶段,扰动步长小于阈值时,此时启动抗干扰系统,即采用曲线及曲线,实现了对环境变化抗干扰。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有效抑制了环境条件如日照、温度改变对跟踪系统产生的影响,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的控制。

    切片用硅晶棒加工方法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50743A

    公开(公告)日:2012-02-15

    申请号:CN201110295354.X

    申请日:2011-09-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nventor: 吴玺 徐晓杰 赵超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切片用硅晶棒加工方法,首先提供一个硅晶锭并将其固定于设计好的截断设备上,提供一个截除工具截除硅晶锭最顶部的杂质层;然后截除顶部低少子寿命部分和底部低少子寿命部分;然后对硅晶锭进行开方并同时截除四周杂质层;再对开方后的硅晶棒进行清洗以及检测;最后将检测合格后的半成品硅晶棒再进行截断,最终制得成品硅晶棒。本发明实施例的切片用硅晶棒加工方法将正常工艺中硅晶锭先开方后截除顶部杂质层及顶部与底部低少子寿命部分的工艺方法革新为先截除硅晶棒顶部杂质层及顶部与底部低少子寿命部分后进行晶锭开方,如此设置,工艺加工工序少,材料损耗少,操作简单,成本相对降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